流动性恐慌:A股等不来救世主 陷入场内互博

2013年06月14日 22:38  经济观察报 

  场内资金互博 A股等不来“救世主”

  张勇 李保华

  伴随着严重的流动性恐慌和对经济的焦虑,A股的下行风险正在加速释放。

  从5月29日最高时的2334点至6月13日最低时的2126点,上证综指在连续9个交易日的下挫中最多跌去了200多点,其中6月13日一天就下跌了62点。这一下跌过程不仅创出了半年来的新低,也是2013年以来幅度最大的一轮调整。

  显然,一长串令人失望的宏观经济数据是A股大跌的导火索,对重启IPO的焦虑和表现糟糕的周边股市也是两支强烈的催化剂,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际上都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心理层面,在国泰君安证券[微博]研究所策略分析师时伟翔看来,已经长期处于“一潭死水”的A股资金面,才可能是此轮下跌得不到有效支撑的最根本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证券行业的客户保证金余额自2010年以来便一直呈下行趋势,2010年初余额在1.5万亿元左右,到2012年底已下降到6000亿元,虽然今年上半年略有增加,但总数依然在6300亿元以内。

  “对于场外资金而言,现在的股市明显没有利率市场的吸引力高。”时伟翔说,如今的股市已经陷入到场内资金互相博弈的阶段,而A股的“被边缘化”可能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剧烈调整

  端午节前后的全球股市并不平静。

  6月13日,东京股市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大幅低开,盘中一度跳水,日经指数最终跌去843点,跌幅达6.35%。同日, MSCI亚太股指创出2013年新低,泰国SET指数、菲律宾PSE指数跌幅均超过5%,恒生指数跌幅近3%。

  被宏观经济“黑五月”阴霾笼罩的A股,也未能逃脱暴跌的厄运。

  6月13日一开市,沪深两市A股指数就在大幅低开之后急速下探,其中上证综指在短短20多分钟里就跌去了近82个点,跌幅高达3.7%。虽然随后股指没有再出现急跌,但也一直未能出现像样的反弹。行情显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未能在这一天的大跌中幸免,周期股更是全线暴跌。

  事实上,算上6月13日的暴跌,沪深两市股指5 月29日以来已连续9个交易日出现下跌,这种类似的情况仅仅在2008年6月份出现过一次。在此期间,大盘股跌幅显著超越小盘股:上证超大盘指数回调9.48%,创业板指数仅回落2.81%,沪深300指数跌幅为9.24%。资金敏感型的行业如非银行金融、有色、煤炭、房地产等行业纷纷大幅下跌,行业指数的期间平均调整幅度都在10%左右。

  在非银行类的金融股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分别下跌14.34%和8.82%;江西铜业中国铝业这两只资源类股票则分别下跌了9.33%和8.89%;汽车行业里的上汽集团长安汽车也下跌了7.12%和13.82%。

  孱弱的市场也让机构们纷纷选择减仓,“端午节前参加了一个券商的策略会,期间碰到的几个同行都在说这段时间减仓了。”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端午节前后都选择了抛出股票,“除了在6月13日上午逢低买了一点大盘蓝筹股,其他仓位几乎全部清光了。”

  而公募基金的减仓行动也似乎不含糊。“6月13日开盘后半小时的走势明显是以公募为主的机构们在杀跌。” 上海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的投资总监告诉本报,“这种时候,谁都怕被留在最后。”

  “5月底我们公司的基金就已经开始不断地减仓了。” 上述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说,所有的卖方策略研究员给出的判断基本都是悲观的,再加上假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不好,“市场的下跌预期已经形成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遭城管踩头商户承认公开信系本人发布
  • 体育LBJ之后波什假摔被罚 魔兽保罗盼成队友
  • 娱乐默多克要和邓文迪离婚 可能补偿10亿美元
  • 财经人民日报:别指望房产税成降低房价利器
  • 科技魅族取消TD版背后:中移动要推自有品牌
  • 博客钢琴装腔指南 新疆暴雨倾城(图)
  • 读书狠绝冷帝婚书换江山:锦云遮陌上霜
  • 教育拼爹时代: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 高考查分
  • 育儿一定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两男童溺亡
  • 谢百三:中国股市是世界上最差的股市
  • 张明:美国不会突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 管清友:未来十年是全球化黑铁时代
  • 刘杉:股市改革不是体面点地抢钱
  • 徐斌:现在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前夜?
  • 陈虎:市长拍胸脯还债能挺几年
  • 孙立坚:国际游资为何能冲击中国市场
  • 陶冬:银行之间拒绝拆借的背后是什么
  • 水皮:汇金为什么能撑门面
  • 马宇: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