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泰证券:反弹延续性需看政策脸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3日 01:49  中国证券报

  □华泰证券 费良江

  最近中央对前期政策的重新思考在刺激着资本市场。5月19日温总理指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紧接着中央有关部门透露,以“铁公机”为主的基建大项目重新加快审批和启动。这些政策消息表明,中央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思维在转变,已经认识到我国经济转型不能“纯转型”,转型的先决条件是经济稳定增长。

  这些消息对资本市场的提振立竿见影,周一、周二大盘在这些消息的刺激下开始止跌反弹,一些和基建直接相关的产业板块大幅上涨,这种在政策刺激下的反弹行情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种政策力量可以在近期推动股市创出年内新高,后期仍然存在来自基本面的利空因素,因此,中期行情的走势仍需看利好政策出台的持续性。

  短期存在反弹行情

  四方面因素推动反弹行情。其一,近期连续出台利好政策,政府披露基本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和启动,给予市场一种预期:投资增速将加快,经济短期可能见底,从而认为股票市场见底为期不远,可以开始中长期建仓。政策中涉及的铁路、基建、医药等板块,近期表现不错,从而推动大盘上涨。

  其二,目前市场整体估值并不高,沪深300市盈率只有11倍、上证A股12倍、深证A股27倍,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银行板块更是整体市盈率不足6倍,兴业银行股票市盈率不足4.5倍,估值过低,处于可以长期投资的价值区域。

  其三,大盘从2454点连续下跌之后,技术上已经到了超卖区域,短期存在反弹要求,特别是一些个股已经到了短线可以抢反弹的时机。

  其四,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以及欧美股市在技术上也处于超卖区域,短期存在超跌反弹可能。

  经济或于三季度见底

  首先,今年GDP增长继续放慢,一季度经济增长同比8.1%,环比1.8%。同比增长已经连续第8个季度下降;环比增长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如果后期没有有力的保增长重大措施出台,今年GDP增长低于8%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三大需求拉动GDP增长动力严重衰退。一是进出口增速严重下滑。今年1—4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长一直在10%以下,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0%左右,不及去年的四分之一,也没有达到年度计划10%的增长率。二是投资增速下滑加快。4月份累计固定资产增速20.2%,比去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并且逐月下滑。房地产投资下滑更严重,4月份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速18.7%,比去年4月低15.6个百分点。三是消费增速也在放慢。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4.7%,比去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本来在预期投资增速和净出口增速有较大下滑之后,政府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投资增速和净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会降低劳动者收入增长,在此背景下,消费增速放慢就成为必然。结合三大需求情况,今年经济见底在二季度已经不太可能,最早见底应该在三季度。

  在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情景下,预计二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整体将有较大滑坡,特别是房地产、水泥、钢铁等与投资紧密的一些行业的公司,亏损公司将明显增加。

  反弹持续性需视政策力度

  目前来看,我国经济比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并不好多少,这从上述经济数据已经印证。但是,2008年,管理层采取了强有力的4万亿元投资来刺激经济,财政投资资金和银行贷款大幅度增长。现阶段,只是利用央票、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下调来增加流动性稳定经济。这些措施力度较小,对市场推动作用有限。特别是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一些小企业基本的流动资金也无法满足。

  从此前的调控节奏来看,政策节奏有些跟不上经济变化。经济不及预期,表现在今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数据和一些民企资金链断裂。在这种背景下,银行贷款应该增加。但是,4月份贷款增长又一次严重低于预期,部分原因是下调存准率没有及时出台,给在存款减少背景下的银行增加可贷款资金。市场此前预期4月上旬下调存准率,结果这一举措出台滞后了一月有余。

  鉴于以上原因,本次反弹行情或只是短线的反弹而非反转。如果投资者在当前位置抢反弹,那么应主要以短线操作为主。如果没有更大的利好(如短期内继续降准或者降息)刺激市场,后市也很难有一波较大的反弹行情。因此,后续反弹的持续性如何仍需视政策出台的力度而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