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日报:A股对降准反应麻木 内需不振打击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6日 07:5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驾马车”疲弱不振 货币政策独木难支

  市场开始患上“降准”麻木症(市场观察)

  本报记者 周小苑

  央行上周末突然宣布将从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降准”的利好消息却未给充满期待的投资者带来惊喜,本周一A股市场在高开之后随即一路走低,两市最终收跌,周二股指继续维持弱势。曾经屡屡奏效的“降准”利器此次为何失灵了,市场为何对“降准”反应麻木呢?

  股市对“降准”变得麻木

  本应带来利好效应的“降准”政策,A股市场在本周一却走出了与之相反的走势。沪深两市在双双跳空高开之后,随即快速回落,虽然金融和地产板块对“降准”利好作出了反应,但沪指在券商等板块回调的带动下持续向下调整,并跌破60日均线,最终以微跌报收。

  事实上,从去年11月份至今,央行在此轮“降准”周期内已经先后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此次消息公布后市场却以高开低走相回应,“降准”的不给力,在A股市场的直接反应就是沪指高开后上涨只维持了20分钟。去年11月30日首度降准50个基点后上证指数反映强烈,上涨2.29%,而今年2月18日央行再度宣布“降准”50个基点后,上证指数随后微涨0.27%。央行连续三次“降准”,市场反应却每况愈下,“降准”这一释放市场流动性的利多手段正在失效。

  此次“降准”不仅难以提振股市,对楼市的正面影响也很有限。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微调使得资金面更加宽松,在理论上对于房地产市场是利好,但是在中央要求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前提下,信贷资金的投向会被严格限制,不一定能流入到房地产企业,因此未必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实质影响。

  内需不振打击市场信心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市场对此次央行“降准”反应麻木呢?分析人士表示,基本面才是决定股市的最根本因素,弱于市场预期的4月份经济数据打击了市场做多的信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微博)表示,从央行刚刚公布的金融统计报告看,4月新增信贷数据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经济需求低迷进一步凸显,不但新增贷款大幅回落,环比少增3282亿元,增幅创年内新低,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56亿元,同比少增8080亿元,这反映出未来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信心都不足。外需依旧不振,内需开始乏力。

  “虽然央行日前再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这无法改变‘债务紧缩需求’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最近出炉的4月宏观数据略显揪心,从外贸到工业、投资和消费均不理想。内需不振拖累中国经济仍在下行趋势中运行。

  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如果经济减速仅仅是因为银根偏紧,而社会的实际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只要出台有关释放流动性的政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拉动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和出口都不行,也就是社会的实际需求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只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不会有太直接的效果。

  保增长不能仅靠“降准”

  面对并不乐观的宏观经济数据、实体需求的持续低迷,仅仅依靠连续“降准”这一数量型工具似乎难以应对,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再次升温。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微博)认为,在当前投资减少、企业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有效信贷需求在减少,即使不“降准”,当前流动性状态也并不构成信贷增长的障碍,因此降息意义更大。

  但是,货币政策放松能解决当前的困局吗?对此,张茉楠表示,目前宏观经济的真正矛盾是在于如何提升并满足需求端——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这恐怕难以仅靠数量型工具所能解决。如果过度依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放松等数量型工具,不但会为未来埋下通胀隐患,还可能导致流动性的结构性失衡。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表示,中国经济归根到底,是要靠企业自身的进步,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发展企业,推动经济增长。如果像前些年那样,只靠大规模刺激货币政策,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太松,后续调控力度也不会太大。

  张茉楠建议,在外需严重低迷、成本上升压力难以有效化解、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宏观环境下,国家更需要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并辅之以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结构性政策,方会在需求端起到真正刺激作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