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证券:调整不改年线征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0日 00:48  中国证券报

  □东方证券 魏颖捷

  五月注定是个复杂的月份,外围欧洲大选牵动欧债深化的神经、国内方面政策博弈进入深水区、油价年内首次下调,加之南海局势、国际油价下跌等事件型因素,A股很难厘清一条大幅上涨或者调整的脉络。中期看基本面、短期看政策博弈仍是判断A股的核心逻辑,尽管出现调整,但并没有改变市场继续挑战沪综指年线的趋势。

  政策预期

  是打破短期平衡的关键

  此轮由“金改”所引发的反弹行情属于典型的存量博弈游戏,没有太多的基本面支撑,核心驱动力是政策预期。从最初的金融改革,到郭主席倡导蓝筹投资,再到巨型ETF募集、退市方案、新股改革等,超预期的政策红利给存量资金提供了一个“烟雾战”的环境。只要参与各方对于政策红利仍有预期,那么反弹仍将延续。相反,一旦各方认为政策红利基本兑现,那么此轮无基本面支撑的“无基博弈”也将进入尾声。

  短期A股的调整有其必然性,一者欧美股市连续下跌、债务危机恶化预期上升引发全球避险情绪,美元指数走强拖累资源股走弱;二者沪指逼近前期2478点的高位,做多主力由蓝筹股切换至小盘股,未成合力。虽然从博弈角度分析,调整后沪综指仍有挑战年线的动能,但4月以来的政策博弈实际上已进入尾声阶段。

  首先,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高层提倡的蓝筹股普遍走弱,之前受退市制度冲击的创业板、ST股则连续上涨,加之沪深300ETF建仓已进入尾声,至少未来能够推动蓝筹股上涨的真金白银已经有限。其次,郭主席提到“圈钱时代一去不复返”,与之呼应的是IPO披露新政实施三个月内共有30家拟IPO企业被终止审查。虽然IPO大规模叫停不太现实,但两者结合在一起,至少说明高层在朝一个好的方面努力,并逐步触及制约A股走牛的症结;但是市场在这样大的实质性利好面前却跳空下行,反映出一定的政策审美疲劳。再次,券商大会召开,券商股“见光死”,再次证明了此次反弹的实质与以往游资炒作无异,即利好兑现,股价见顶。随着制度改革一一浮出水面,后期值得期待的重量级政策相对有限,游资萌生退意也不难理解。

  年线魅影:突破是否末路

  突破前期高点往往被技术派解读为上升空间打开,不过结合市场环境来看,若缩量创出阶段新高但缺乏外部环境支持,则可能成为行情结束的信号。从统计数据来看,过去10年中每年A股都有一波站上年线的行情,与牛熊无关,而上半年站上或触及年线的概率高达80%。目前上证50已经成功站上年线,对其他指数有一定先导意义,深成指也创出年内新高。从这个层面来看,由于各大指数间均有一定的传导以及牵制效应,因此在反弹结束前沪综指挑战年线以及突破2478点的概率仍然不小。随着海外风险的集中释放,A股短期的不确定因素已大幅减少,加之股市制度创新仍在进行、国际油价大幅下调缓解通胀压力从而令短期降准等流动性松动预期再次抬升,因此短期回调后沪指仍有再次向上的动力。技术上A股在调整过程中仅是略微缩量,并未出现大幅缩量以及放巨量调整的形态,头部迹象并不明显,因此短期不必过于悲观,调整后仍有上行动力。

  不过,即使市场调整后再次向上,恐怕也仅是末路狂奔,各个迹象均显示股指向上空间有限。首先,基本面仍然是一道跨不过的坎,微观调研情况显示,市场对于基本面的预期远比现实乐观。从钢铁、水泥、机械、重卡等与投资重启的相关行业跟踪来看,只有铁路稍微给力,重点和在建工程保持较好;水利情况虽然较好,但受制于体量不大分布不广,整体拉动效应有限;而地方基建的景气仍受限于政治周期和资金困难,难有大的起色。“预期日趋丰满,现实依旧骨感”的格局跃然纸上。其次,货币政策放松的滞后以及地产调控政策的异常坚决加大了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风险,且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扩散,银行信贷和居民消费正逐步受到冲击,不排除宏观经济底部推迟到三季度后的可能。

  政策博弈和事件驱动决定A股波段走势,基本面预期以及整体估值决定中期走势。在近期个股轮动的节奏下,我们并未发现决定中期走势的因素发生实质性改观。考虑到5月中下旬有个风险点将得以验证,如5月10日的信贷数据、下旬的基建和地产投资数据等,在PMI连续反弹推升市场预期的背景下,上述数据超预期或者符合预期的概率并不乐观,因此存量资金在数据兑现前发动最后一波赶顶走势也符合行为金融学的逻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