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大因素决定二季度A股走势 关注扩容节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5日 07:29  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微博)

  核心提示:作为股市根基的宏观经济能否在二季度摆脱当前疲弱的走势,甚至重新恢复上涨对后市行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一季度上涨2.88%为龙年的市场迎来一个好彩头。历史经验显示,A股超八成的概率如果一季度涨,全年即涨;一季度跌,全年即跌。因此,2012年的A股命脉或许在一季度就能揭晓。

  近7年来,A股全年走势和一季度走势相一致的年数为6年,即超过八成的概率表现,一季度涨全年涨,一季度跌全年跌。历史数据显示,2005年一季度A股跌幅为8.48%,而最终全年下跌8.33%;2006年一季度上涨24.04%,当年A股涨幅高达130.43%。2007年的大牛市中,一季度上涨幅度为43.57%,全年A股涨幅为96.66%。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表现看,A股也是一季度涨全年涨,一季度跌全年跌,走势相一致的概率相当高。

  实际上,尽管一季度行情从惊喜到希望,最终以调整而结束,不过随着指数定格在2262点,一季度行情以红盘落下了帷幕,不管过去如何跌宕起伏都以成为历史,更重要的是未来的行情将会怎么走?有分析人士指出,四个方面将成为左右二季度行情的关键因素。

  首先,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能否扭转。种种迹象表明,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出现下滑:国家统计局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骤降5.2%,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工业企业利润首次负增长;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19.7亿元,同比下降11.5%;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15.3亿元,同比下降10%;汇丰最新公布的中国3月制造业PMI预览值为48.1,新订单指数46.2,创2011年11月以来新低,也是是本轮经济下滑以来最弱月份之一。

  分析人士指出,最近一连串数据加剧了投资者对企业盈利下滑和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市场因此出现了剧烈震荡。作为股市根基的宏观经济能否在二季度摆脱当前疲弱的走势,甚至重新恢复上涨对后市行情将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政策调控会否出现松动。持续从紧的调控政策正是去年股市长久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本轮行情的下跌,也正是从管理层要继续严控房价的表态而开始的。从通胀方面看,3月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大幅度的成品油价格上调,电价上涨的呼声也是日嚣尘上,“向前葱”更是再一次勾起了普通老百姓对通胀的恐惧。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清明节后即将公布的CPI指数跟百城房价指数就非常关键,如果CPI继续保持下滑的趋势,百城房价指数下跌也更加明显,那就给政策的松动带来了可调整的环境,那么二季度继续降准甚至降息也就值得期待,一旦松动的政策信号出现,对二季度的行情无疑也会带来巨大的提振作用。

  第三,资金供给会否得以改善。去年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正是造成股市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就在大家都预期今年市场资金会出现显著改善的时候,结果并非如此。今年前两个月新增贷款分别只有7831亿元跟7107亿元,并没有出现投资者所预期的爆发式增长,而从三月份的情况来看,目前也没有迹象表示新增贷款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从历史规律来看,二季度的新增贷款往往还要低于一季度。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新增的货币供给量。2010年广义货币增长下滑至19.7%,去年进一步下滑至13.6%,伴随着广义货币供给增速的下滑,股市的资金供给也愈发吃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的目标,数据上比2011年末M2实际增长值13.6%有略微提升,即比2011年略有宽松,但幅度不会太大,说明全年来看货币供给还将呈现紧平衡的格局。因此,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看,目前并不具备宽松的环境来推动行情的上涨,超预期的条件首先是二季度M2增速明显上升,甚至达到15%以上的水平,才有可能因为流动性宽松而引发市场的上涨。

  第四,扩容节奏能否适当放缓。最近管理层表示,要加快建设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深交所马上称创业板还要降低门槛、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证监会又传出国债期货已经获得立项,宣告国债期货从交易所筹备研究阶段,而上交所呼吁多年的国际板更是虎视眈眈。

  短期来看,目前IPO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公司达到80家,其中不乏大盘股的身影。陕西煤业、日出东方、西部证券、第一拖拉机等预计募资均在10亿元以上。另外还有754家企业等待IPO审核,其中包括14家城商行,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成为A股上行的压力。

  中金公司认为,基本面的变化和政策放松预期之间的拉锯战将继续主导二季度的市场走向,市场短期将会出现回调,而二季度末有可能出现反弹。中期来看,市场下半年有表现机会,尤其是三季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