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前瞻】
李国祥:现代农业将“点金”机械、生物和信息产业(本页)
程国强(微博):种业或成农业科技突破口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现代农业将“点金”机械、生物和信息产业
两会热点前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现代农业将“点金”机械、生物和信息产业
在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被明确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报的“两会热点前瞻”也将责无旁贷地“给力三农”。
1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时期《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布层级之高、内容之全面、政策措施之有力,都是以往农业规划无法比拟的。
紧接着,2月1日正式发布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推进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无论是“现代”,还是“科技”,都说明农业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秉性。如何理解这一变化,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业政策研究学者程国强将做出权威解读。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宋薇萍
需求增加与成本上涨将共推粮价继续上涨
上海证券报:从2010年开始,由农产品涨价引发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一直地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2011全年,CPI上涨了5.4%,远远超过了年初4%目标。为什么农产品价格近年来不断上涨,2012年资本市场是不是还要为农产品涨价问题继续担心?
李国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居民收入会不断提高,要消费更多的、质量更高的农产品,出现食品消费数量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升级、食品安全保证更高的要求。估计2020年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将新增3000万吨,达6.3亿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还会进一步地增加商品粮的需求。“种粮的变成吃粮的,养猪的变成吃猪肉的”。满足经济发展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农产品的新要求,是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最重要来源是劳动报酬的增加。劳动报酬增加,对于粮食生产来说,既包括雇工工资率的上升,又意味着农户家庭经营自家劳动力投入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现代农业的本质是不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特别是我国比较稀缺的土地价格更会不断上涨。
在农业生产率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的农业成本最终必然要反映到农产品价格上来。粮食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粮食成本上升,势必推动粮价的上涨。
如果人为地短期压抑粮价,恶化种粮比较效益,必然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后果是出现严重的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造成粮价暴涨。因而,粮价适度上涨、保持合理水平,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上海证券报:我国粮食虽连年增产,却并没有有效缓和粮食价格上涨势头。今后保障有效供给的路径还有什么?
李国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并没有有效地缓和粮食价格上涨势头,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未能及时地有效化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上升成本。着眼长远,发展农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让全国人民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保证。为了有效地发挥农业在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在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确保在不显著地增加消费者负担的前提下生产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及食品,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这是我国农业的神圣使命。
粮食是初级产品,会带来饲料等价格的上涨,从而出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负担的明显加重。我国人多地少,粮食是耕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决定了通过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难以从根本上消化粮食成本的上升。
而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不一样,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小,通过科技进步等发展现代养殖业对于消化粮食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上升的潜力是巨大的。近些年来,我国主要动物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比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还要大,带来消费者经济负担加重,这才是关键问题所在。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推进养殖业现代化。
机械、生物与信息产业将受益现代农业
上海证券报:从中央的文件来看,“现代”和 “科技”是今年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对于A股投资人来说,应该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哪些细分产业可以从中获益?
李国祥:人类农业文明至少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主要阶段。“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传统农业中农民辛勤劳作的典型形象。“插秧不弯腰,机器来代劳,产量稳又高,节工又增效”,这既反映现代农业中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等技术进行生产的农民形象,又表明现代农业比传统农业高产高效。实际上,现代农业除了在劳动方式方面与传统农业不一样外,还有一些鲜明特点。
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耕地资源的开拓和农业劳动力的增加。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可开垦耕地资源和可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枯竭,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农业劳动力不再愿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所产生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各类农业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是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的成功典范,不仅根本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进了劳动质量。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以机械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发展早期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农业领域中的繁育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方兴未艾,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无穷。一头母牛通常情况下一年只能产一头仔牛,现在通过高科技可产几十头。家畜过去主要是食物来源,现在通过高科技可利用家畜乳腺生产医用蛋白及药物。
此外,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通过相关设施在饲养动物上装备芯片和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发展起了精准农业,彻底改变了农药和兽药滥用等问题,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经营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上交易,电子结算,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类农业科技集成应用也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通过集成丰产技术,创建了农业高产新模式,成为“十二五”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重要方向之一。
当今中国,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但丰衣足食,而且用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方面的花销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将收入中的更大一部分用于满足享受和发展方面的需要。
“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是一种理想”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居民消费农产品时有一些担忧——蔬菜的农药残留是否超标?猪肉是否含瘦肉精?牛奶中是否添加了三聚氰胺?所有这些,都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关。今后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现代农业的弊端呢?
李国祥:不容置疑,现代化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传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副产品”?人类需要赋予现代农业新功能。我国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地区,居民整体上已经比较富裕,对农业功能多样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地方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迅速发展,就是农业多功能的例证。
实际上,正是由于人类在寻找解决自身面临的难题的途径,并对所选择的途径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构想。传统农业无法解决世界人口“爆炸”后人类的吃饭穿衣问题,才提出了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可持续性、安全性方面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人类还需要往前走,探索出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毫无疑问,随着人们认识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还会提出新的要求,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发达国家,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地方,人们已经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要提供农耕文化的新要求。在我国,保护农耕文化,提供农业休闲也会日益重要。
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是一种理想。现实中我们会发现现代农业的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具有传统农业的现代生产模式能够生产出有机食品,可持续性好,同时能够满足优质、生态和安全的要求,但可能难以实现高产和高效目标。而一些高产品种可能需要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品质、生态和安全性都不是消费者所期望的。
如何处理现代农业发展多功能性的矛盾?需要我们结合各地实际,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尽可能实现更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路子来,或者是,走出一条将副作用最小化的和积极功能最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