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资本市场记忆:A股熊冠全球 IPO扩容排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8日 19:12  中国财经报

  编者按

  2011年的A股市场注定要在失落中收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通胀不断加剧、货币政策日益趋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下,上证综指从4月份高位的3067点附近一路下跌,最低至2149点,创出两年来的新低,整体跌幅超过20%,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之一。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1年,汹涌如潮的IPO、A股十年零涨幅、以及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带来的改革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2011即将画上句号,我们无法去诟病市场的对与错,只能多保持一份理性,不断从中总结得与失。被誉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表示,很多次股市看起来要天崩地裂,但后来只不过是小小的波澜;又有多少次,看起来只是小波澜,最后却是天崩地裂。相比恐慌本身,看待恐慌的态度更加重要。

  沪指

  A股“熊冠全球”

  今年A股持续低迷,股指涨幅“熊冠全球”。蓦然回首才发现,十年的牛熊转换后,沪指已经重现回到了原点。

  “直到和你做了十年朋友,才发现你的指数永远高开低走,也就2000出头。”有股民把流行歌曲《十年》重新填了词,用来形容今年A股持续低迷,股指涨幅“熊冠全球”。

  12月26日,上证指数收于2190.11点,早已跌破了2001年6月上证指数创下的最高点2245点。

  10年之间,在熊牛转换之后,沪指回到原点,让人觉得沉重又费解。要知道,在这10年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里,GDP平均增速高达两位数以上。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沪深A股上市公司由2001年底的1248余家发展到2290家,市值由4.3亿元增长至约21万亿元,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从8000万元增长至16亿元,增加了约为20倍。

  而放眼全球,10年来,多数国家股指均有增幅。截止12月26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十年累计涨幅达21.87%、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33.56%;欧洲市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上涨了6.48%,德国DAX指数涨幅为17.13%。新型市场资本市场发展更是迅速,俄罗斯RTSI指数453.33%,印度孟买30指数十年涨幅达395%,巴西BOVESPA指数十年涨幅达331.96%。

  此外,A股疲软的走势与上市公司盈利提升的状况也形成了鲜明对比。10年间,大多数上市公司利润均实现了增长,沪市A股平均净利润从2001年底的9325万元增至15.88亿元,增长了约17倍。深市A股3808万元增至2万亿元,增加了约5倍。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仅看数字本身已经无法理解A股的变化。正如英大证券李大霄在微博上写道:“热议2000来点,10年前是牛尾,10年后是熊尾;十年前是少部分流通,而十年后是大部分流通;十年前是小市值,十年后扩大十倍是大市值;十年前是70倍,十年后是10倍;10年前是投机的终极,十年后也许是投资的起点。此2000与彼2000已不同矣。”   (罗晶)

  基金

  交出10年来最惨答卷

  覆巢之下,所有与股市沾边的理财产品几乎全部赔钱。无论公募基金还是私幕基金,它们2011年的日子都相当难过。

  八成基金跑输业绩基准,偏股基金下跌市中首次跑输大盘,债基创历年来最大跌幅。基金交出10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除了货币基金之外的其他各类基金今年以来整体业绩全线尽墨,并创出两个第一次:偏股基金和债券基金第一次同时出现年度亏损;偏股基金第一次在大盘下跌年份里跌幅超过大盘。

  截至12月23日,391只开放式偏股基金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平均下跌22.71%,超过同期上证指数21.48%的跌幅,仅有5只基金净值跌幅小于10%。普通债券基金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平均下跌3.17%,为历年来亏损幅度最大的一年,也宣告债券基金自2005年以来连续6年盈利的纪录终结。封闭式基金、QDII基金等投资品种同样表现不佳,跌幅均超过20%。

  虽然股市行情2011年还有最后一周的收官之战,但基金全年惨淡收场已成定局,除了货币基金之外的其他各类基金今年以来整体业绩全线亏损。

  没有取得正收益、没能战胜大盘,最糟糕的是,大面积跑输自己的业绩基准,当股市的大潮在2011年退却逾20%,以专家理财著称的基金经理纷纷沦为“裸泳者”,交出开放式基金10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

  高仓位运作以及持仓结构偏重中小盘成长股,是今年偏股基金整体跑输市场和大面积跑输业绩基准的两大原因。背后也折射出,基金数量激增之后,人才短缺导致基金投资能力有所下降。    (徐丽红)

  换届

  新掌门 新希望

  树“规”清“疴”。A股持续萎靡不振,让亿万股民对新任证监会主席格外期待。

  证监会换帅,注定是2011年资本市场最醒目的“符号”。10月29日,前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接替尚福林成为新一任证监会主席,成为总市值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新“掌门人”。

  市场各界对新主席充满了期待。随着郭树清的上任,有机构、散户、老股民、新投资者等通过建言形式表达对证券市场的期望。市场人士的态度表明,新主席的上任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股市未来值得期待。

  履新之后,郭树清没有令市场失望,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便燃向上市公司分红。将通过四项举措提升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包括要求上市公司树立牢固的分红意识,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以及要求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等。

  其后,证监会监管新政更重拳频出,包括加速推出创业板退市制度,打击内幕交易、严惩欺诈上市等,意欲荡平上市公司良莠不齐、重融资轻分配、重投机轻投资、内幕交易盛行等“乱市”沉疴。

  如果说,制度上的各项改革和完善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那么监管升级则是郭树清上任后的显著变化。11月29日,证监会通报李旭利涉老鼠仓案。证监会措辞严厉地将“绿大地”、“李旭利”等一系列案件称为“影响广泛的大案要案”。12月1日,证监会宣布解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吴建敏。此外,一些保荐代表和机构也被处罚,保荐胜景山河的平安证券遭证监会出示警示函,两名保荐代表人被撤销保荐资格。

  大刀阔斧治理顽疾的同时,郭树清还鼓励长期机构资金入市,以期股市良性健康发展。就在最近,他在公开场合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并鼓励大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景要有信心。

  最后,引用某知名基金经理一段感言: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喜欢他温文尔雅、智慧的形象。希望他像他的名字一样革除中国证券市场的顽疾,树立新风,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韩馨仪)

  IPO

  扩容排第一

  A股难逃“虚胖症”,IPO扩容是“元凶”。A股指数十年间不涨,但却有另一项数据在永不回头地猛涨,这就是A股市值。

  与今年A股股指走熊相比,两市的IPO募资金额却是全球第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两市共迎来了276只新股上市,平均一天就有1.15只新股发行,发行股数合计160多亿股,募集资金2700亿元,自2009年以来连续3年居全球之冠。

  此前的12月21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调研报告称,截至今年11月底,以IPO宗数计算,深交所IPO宗数位列全球证券交易所第一,以融资额计算,深交所全球第二、港交所全球第三、上交所全球第四。另据统计,今年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持续引领全球IPO活动,融资总额达679亿美元,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40%。除IPO外,2011年再融资数量也在上升,A股实施增发和配股的融资规模达到3954.9亿元,超过前两年。

  融资功能强,是过去10年中国股市的一大特点。10年间,包括新股发行、再融资等,上市公司共计从沪深两市集资近4万亿元。从1990年至2000年的11年间,股市融资总额5167亿元,其中首发募资3167亿元。而自2001年6月至2011年12月,股市融资金额高达3.83万亿元,其中首发募资1.84万亿元,是前11年的7倍。2011年至今,股市融资总额6413.62亿元,其中首发融资2643.68亿元,仅次于2007年和2009年。

  而与此同时,股民的分红数额却不能与融资大幅增长呈正比。统计显示,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计完成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据估算,普通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其所分享的红利最高不过0.54万亿元。也就是说,股市发展这10年间,从股民腰包里掏出去的钱要比拿进来的少。

  “我们可以从外部经济、政策紧缩等寻找行情低迷的注解,但市场供求失衡,恐怕是制约行情发展的主要原因。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形势,还原投融资主体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监管角度看,要求我们适当控制发行节奏,严格发审条件,选取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续增长、稳定回报的公司进入上市程序。”日信证券总裁洪明这样认为。             (金秋)

  概念股

  中国概念股美国折戟

  随着中国概念股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成熟市场也逐渐开始认清其圈钱本性。

  中国概念股今年在美国市场遇到的麻烦,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1年6月,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处境急转直下,屡遭信用危机,股价市值大幅缩水。7月,众人关注的盛大文学(微博)和迅雷(微博)在上市前宣布暂缓上市,使得7月份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零。8月,推迟数月上市的土豆网逆市IPO开盘即破发。9月仍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10月至今市场上也再没有听到一家中国企业有赴美上市的计划公布。

  从一年前“逢中必火”,中概股遭遇空前热捧;到如今风光不再,明枪暗箭难防,经历了这一切的人看不清楚,只能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经过2010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中国企业全球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及IPO数量大规模上涨的“蜜月期”后,中国概念股的命运,在今年5月份出现大转折。多家公司被海外做空机构曝出财务造假、业绩不实、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被美国监管机构调查,有些甚至被迫停牌或退市。

  一时间,中国概念股全线遭遇信用危机,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抱着“宁可错杀,不可轻信”的心态,不敢轻易介入。而涉及中国公司的不利信息则有了迅速传播的土壤,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全部都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重创。

  其实,曾经炙手可热的中国概念股,如今成为卖空者在美国几千家上市公司中主要打击的目标,背后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原因。

  首先,当年很多投资者追捧中国股,并非真正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看好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以及中国十多亿人口形成的巨大潜在消费群。其次,美国市场九成以上由大机构控制,而华尔街的大多数基金经理并不了解中国企业,其中很多人根本没去过中国,更不用说亲自走访自己投资的企业。此外,正因为两国间文化和规范的不同,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企业在中国进行的避税措施,也有可能成为做空者攻击的目标。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中国企业上市后不了解美国监管规定,不按规矩办事,在信息披露方面不规范,甚至有意造假。这些事情被证实后不但引火烧身,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概念股的集体声誉。             (徐丽红)

  高利贷

  上市公司热衷参与 

  上市公司争放贷,赚息轻松胜主业。

  电影《华尔街》里“金钱永不眠”的场景早已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高利贷,如今却成为上市公司“开源”的“上佳”选择。“主业不佳放贷来凑”,利息收入正在成为一些主业低迷的上市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20项委托贷款公告,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70多亿元,同比增38%。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达24.5%,远高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以及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6.56%的水平。

  上市公司为什么热衷放高利贷?答案很简单:赚钱的买卖没理由不接着干下去。委托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高收益的驱动。数据显示,有的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评论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显示,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增长率近12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

  那么,上市公司放高利贷的钱从何而来?业内专家指出,“三高”发行导致的超募现象是上市公司“不差钱”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2009年A股IPO审核重启以来,“三高”发行使得新股超募比例甚至达到了199%。在2011年上半年164宗IPO中,预计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尽管委托贷款成为上市公司增加业绩的有力途径,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视。“上市公司做起了‘小银行’是不正常的。”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虽然委托贷款的利率高,但隐含的风险也很大,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

  此外,放高利贷的行为应归为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超募资金属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支配的资金,若用来放贷收益,其获利能否被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分享也待考察。                (罗晶)

  内幕交易

  “捕鼠”行动  

  2011年是A股内幕交易曝光最多的一年,可以看出,监管层已对证券市场的不法现象“大棒”高举。

  今年,中国证监会保持了对内幕交易的高压态势,查处了一批重大、典型的案件,涉及投资咨询人员、基金从业者、上市公司高管等。

  11月29日,证监会开出保荐代表人最严厉罚单,撤销平安证券两位保代资格。此外,证监会通报,今年以来共获取各类案件线索245件,立案调查案件82起,从查处案件类型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信息披露违规方面,这三类案件占比77%,其中内幕交易占比最高,超过50%。

  12月1日,证监会首次对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处以解聘。

  12月9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6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其中包括一起迄今查处规模最大、有组织有预谋的“抢帽子”操纵案件,该案涉及552只股票,累计交易金额高达571.76亿元,非法获利4.26亿元。而近日,证监会通报了包括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老鼠仓”涉刑第一案在内的五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

  对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的治理水平并没有领先于上市公司,导致了高管经营决策短期化、“老鼠仓”时有发生等问题。应该在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研究制定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探索允许专业人士参与发起设立合伙制资产管理机构。

  自今年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一职以来,首谈股市便宣称对内幕交易“零容忍”。11月25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正式实施,希望从源头上杜绝内幕交易行为。证监会连续对市场违法违规现象开出罚单,具体包括:撤销胜景山河保荐代表人资格;解聘一名违规持股的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通报6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此外,证监会相继进行了强化分红制度、完善退市机制、提高新股发行审核透明度等多项改革,这些措施均直接针对资本市场的历史顽疾,触及市场的核心层面,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罗莎)

  版块

  文化传媒崛起 

  版块规模快速扩张,资本市场迎来文化“盛宴”。

  今年发展文化产业已被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10月,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发展繁荣的支持服务功能。要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鼓励文化类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稳步扩大文化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水平,推动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配套制度,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同时,尚福林强调,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等重要部署和要求,不断创新改革、发展、监管、服务理念,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地发挥资本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尚福林的这一表态标志着资本市场将迎来迎来了文化“盛宴”。在实际的运作层面,文化企业确实争先恐后地掀起了一波“上市潮流”,根据新元文智推出的《2011中国文化产业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已经公布上市计划的文化产业企业达到180多家,其中以出版印刷领域的企业最多,达54家;其次为影视及动漫领域企业,达52家;两大领域计划上市的企业占全部计划上市企业数量的57%。同时,据上证资讯统计,截至目前,共有包括天舟文化粤传媒等共22家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合计IPO募资总额为136.58亿元,算上两家定增融资33.89亿元,文化传媒板块在A股资本市场融资金额共170亿元。

  新元文智预测,2011-2015年,每年将会有20-30家文化产业企业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未来五年间共实现融资额折合约为600-1000亿元人民币。中信证券在其报告中指出,如果考虑“十二五”期间GDP内生增长,文化产业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2%-25%。而据东兴证券测算,若按照GDP年均增速9%来计算,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将翻番,这意味着届时文化产业规模将达到2.85万亿元,是2009年末的3.4倍。资本市场上,文化传媒股正在崛起,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徐丽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