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直融市场:IPO降温 再融资减持猛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5日 15:35  新金融观察报
A股扩容进展和债市扩容进展 A股扩容进展和债市扩容进展

  作者:新金融记者 智梦寻

  你可以忘怀任何一年,但不应该遗忘2011年。

  这一年,中国的资本市场牺牲了价、牺牲了量、牺牲了散户、甚至牺牲了机构投资者,而保全了GDP的又一次高增长。在紧缩与通胀程度均罕见的一年中,股债双市仍执著地割肉造血。

  作为这场牺牲的见证者,我们要追问,如此牺牲是否值得、是否合理、是否要继续、是否可避免?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为你勾勒2011年资本市场的全貌,重温那些关于卖方、关于买方,关乎善恶、关乎荣辱的资本故事。

  无论如何,2011年尘埃将定。挥一挥衣袖,我们已在2012年的路上等你,请多带上一分反思、一分耐性、一分果敢,再踏上那来年的征途。

  股债双市,紧缩之年的提款机。

  2011年,政策收紧了货币市场的钱袋,而直接融资市场“取款”声依旧鼎沸,上市公司携其股东、高管和PE疯狂地掏空了投资者的口袋。

  “提款清单”提示,截至12月22日,一级市场首发、增发、配股,及二级市场减持所引发的A股扩容总量近7600亿元。若考虑与A股紧密相关的可转债和公司债的发行规模,这一数字将达9200亿元,直接融资旷世盛宴可谓壮哉!

  二级市场为产业资本割肉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舔血。12月22日,上证综指盘中一度击穿2150点,直接将A股拖回到2001年的水平。十年浮华空似梦,十载烟云终散尽。然而,对于二级市场的这份赔本账,一级市场并不准备埋单,“2011年扩容减速”之声不绝于耳。年末的“提款清单”也显示,7600亿元的扩容规模确实相比去年缩减三成。

  事实果真如此吗?年终之际,新金融记者为您盘点2011年股债双市的成长,揭穿“扩容减速”的伪装。

  首发略降温

  “大单时代”近尾声

  2011年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总闸门离信贷融资很近,离股权融资很远。

  截至2011年12月22日,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A股市场全年迎来277只新股,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700亿元。

  这或许是“扩容减速”最有力的佐证,因为2010年新发上市的347只新股共扩容4900亿元。与之相比,今年IPO融资锐减2200亿元,几乎萎缩了45%。

  但若细致分析这两年IPO的组成则会发现,减速的程度并非数据中所陈述。2010年,募集资金超百亿元的首发大单共有5张,农业银行甚至以685亿元的融资量刷新了A股20年来的IPO纪录。

  然而在2011年,一级市场仅迎来中国水电一只大单,融资规模约135亿元,在全市场IPO募资量排行中位列第25位。如果剔除掉百亿元大单的影响,2011年与2010年IPO融资之差将从2200亿元缩小到1100亿元左右。

  其实,伴随金融机构和央企的陆续上市,IPO大单时代已经进入尾声。股票市场首发融资的平均规模曾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3亿元和37亿元。但到2010年,IPO融资均值已回落至14亿元左右,在2011年,该指标甚至跌破了10亿元。

  但是,单笔融资量的降低却催热了首发市盈率。统计显示,雷曼光电摘得今年首发市盈率的桂冠,以高达131倍的PE成功圈钱6.4亿元。即便纵观历年IPO发行史,雷曼光电的首发PE都高居第四位。

  事实上,2011年首发市盈率超百倍的公司共有4家,除了雷曼光电,另有先锋新材铁汉生态国电清新。此外,还有90多只新股的首发PE超过了50倍。

  有趣的是,与2009年和2010年首发PE年末创新高的惯性不同,今年首发PE排名的佼佼者均出现在年初,临近年末,溢价率反而集体“着陆”。即便是12月9日上市的4只创业板新股,首发市盈率也不过24倍-33倍之间。

  如此逆转,与2011年IPO市场的另一大事件不无关系——“破发潮”。弱势下的扩容,最终还是伤及了一级市场的买家。据统计,年内共有73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遭遇破发。截至上周收盘,破发的伤亡面积已扩大至173只个股。其中,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庞大集团领衔破发亏损榜,其6.18元的最新收盘价与45元的发行价已相距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第六任主席郭树清履职后,IPO市场11月和12月的融资规模明显小于前10个月。今年1-10月,新股发行圈钱2402亿元,月均扩容240亿元,而截至12月22日,11月和12月的发行总额不足306亿元,月均扩容153亿元。

  增发猛于虎

  再融资规模首超IPO

  2011年告诉我们,IPO大单时代虽渐行渐远,再融资大单时代却愈趋愈近。

  截至12月22日,共有177只个股年内实施了增发,募集资金总额接近3500亿元,与去年同期3510亿元的规模基本持平,并无减速之态。

  当然,流动性的闸门下,增发的独立行情最终招致扩容结构在2011年发生倾斜。在由IPO、增发、配股和减持所构成整体扩容量中,IPO和增发各自贡献36.7%和46.1%。A股扩容大局中,再融资彻底反超首发,IPO不再独步天下。

  更重要的是,再融资不仅从总量上超越首发,其单笔融资规模也领先于首发。今年深发展A抛出的290亿元的增发申请是年内再融资的最大项目,几乎相当于IPO第一大单中国水电融资总额的两倍以上。

  根据《新金融观察》报的统计,百亿量级的增发项目年内有5单之多,百亿以下、50亿元以上的增发项目也多达8个,双双领先于去年。

  从发行对象来看,177个增发项目中,有154家公司直接抽血二级市场,其中,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和各类公开增发的项目多达88个,囊括了融资超百亿的河北钢铁广发证券(微博),及融资量50亿元以上的新希望大唐发电渤海租赁和山煤国际等“重量级选手”。

  值得反思的是,如此激进的扩容最终将增发拖入了比IPO更深的“破发旋涡”。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截至12月22日,九成以上增发股的现价都低于增发价。

  其中,由太平洋证券承销,于今年3月1日面向机构和境内自然人发行的合众机电亏幅最深,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内,该股的亏损敞口已经超过65%。另外,星湖科技中国玻纤柳工国统股份、四川双马和星马汽车的破发幅均超过了50%。

  一位来自上海的投行部人士向新金融记者坦言,相比新股破发,他们更担心增发股破发,特别是那些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定增项目。“一方面,我们很难向掏腰包捧场的机构交代,毕竟让人家亏了钱;另一方面,破发会降低机构申购的积极性,对接下来增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构成威胁。”该人士称。

  但现实是,破发的困扰并没有拖累增发的脚步。截至记者发稿时,剔除中途停止和未通过的项目,尚有272家上市公司正备案增发,其中67家公司的增发申请已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这67家公司的增发融资总额有望接近1650亿元。

  减持饿似狼

  二级市场减持远超上年

  2011年告诉我们,限售股是一颗定时炸弹,总会在股市最缺钱的时候引燃最后一颗氧分子。

  相比IPO回落、增发持平,扩容的大军中,减持阵营高调地走在了2010年的前面。截至12月22日,今年二级市场重要股东减持总额接近970亿元,领先去年约47亿元。

  同期,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总额不足170亿元。在减持和增持比例长期失衡的情况下,谁还有勇气坚信——二级市场操作代表了股东对公司价值的判断?

  事实上,在紧缩之年,二级市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快速提现的最佳通道。芸芸众生中,提现速率最快的当属海通证券(微博),该公司年内一次性减持公司股权2.3亿股,直接套现约21.7亿元,位列2011年单笔减持额第一位。

  而根据新金融记者的了解,减持套现已然是海通证券最惯用的融资手段。自2008年以来,该公司已连续4年大单减持公司股票,减持总额累计9.6亿股,套现规模接近119亿元。在沪深两市历年单笔减持市值总排行中,海通证券牢牢占据着前三名的全部席位。但在两市增持清单中,投资者至今未发现海通证券的身影。

  如海通证券一般大单减持公司股票的还有64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18家公司的年度套现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上,已超过部分中小盘企业首发上市的圈钱量级。

  引发记者关注的是,股东减持的总量不仅扩张,频率也在提速。报喜鸟(微博)公司甚至遭其重要股东全年减持140次以上,平均每1.8个交易日便被减持一次。截至上周收盘,该股年内跌幅已经超过60%。

  查阅公司减持记录时,新金融记者发现,至少有50位高管年内减持公司股票。而放眼全部二级市场,高管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抽血主体,“跳槽-套现”正在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潮流。

  仅11月份,沪深两市共有94家公司的105位高管相继辞职。夸张的是,仅11月21日一天,便有来自8家上市公司的13位董监或高管宣布辞职。截至记者发稿,2011年全年,上市公司高管阶层共3291次举牌减持,套现规模184亿元。正所谓“悄悄地,高管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份股权。”

  相比高管,更值得关注的是,限售股已然成为埋在二级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减持规模在2006年骤然放大,直接从2005年的3亿元激增到56亿元,并自2007年开始直接跃升到数百亿元量级。根据新金融记者的粗略统计,2006年以来,年度减持总规模中,限售股的贡献率始终高达80%以上。

  而在2011年,88%的股权减持都来源于限售股解禁,限售股减持规模达到780亿元,相比去年又增加了14亿元。正如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晗对今年扩容形势的分析:“主动扩容压力虽有缓解,但解禁带来的被动扩容仍压力巨大。”

  融资结构殇

  债市继续输血间接融资

  2011年告诉我们,壮大直融渠道来平衡融资结构已成为一道悖论。

  当股权融资伤痕累累的时候,在直接融资市场的另一端上,债权融资也问题重重。

  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截至12月22日,受央票发行额同比缩减近7成的影响,债券市场融资总量同比下滑19%,约为市场贡献流动性7.6万亿元。央票之外,国债、政府支持债券、企业债和可转债的发行总额同比均有所回落。

  但与此同时,金融债却逆势扩张,全年发行约2.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膨胀近64%。在金融债中,商业银行次级债的膨胀速度格外迅猛,同比扩张180%。另外,政策银行债的发行规模也同比提高了53%,总额已近2万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11年的变迁,金融债已经取代央票,成为年度债券市场中占比最多的品种。当“政策之手”收紧了银行的钱袋,间接融资主体正在依托直融市场实现自我补给。

  事实上,在直接融资市场中,银行已经成为绝对的吸血主力。据统计,中国的银行系统通过IPO、再融资、可转债以及H股渠道,合计实现融资1.6万亿元。其中,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20%以上的首发和增发募集资金落入了银行的口袋。

  截至目前,农业银行仍以685亿元的规模雄踞IPO融资第一位;浦发银行(微博)以395亿元笑傲增发市场;中国银行(微博)则以400亿元的规模保持着可转债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对于直接融资为间接融资造血的问题,现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李迅雷(微博)早有分析。他认为,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银行信贷规模确实不断膨胀,但也构成了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始终难以上升的悖论。

  如今看来,这样的“悖论”正在成为现实。在金融债疯狂爆发的2011年,公司债和企业债总额在债券市场中占比仍不足5%,企业债发行额甚至同比下滑20%。

  在公司债市场,海螺水泥成为今年单笔融资最大的公司,一次性募集资金70亿元。新金融记者也注意到,海螺水泥年内还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约32亿元。该公司今年从股债双市共融得资金约100亿元。

  此外,在少人问津的可转债市场,中石油年内悄然融资230亿元巨款,仅此一单便占今年可转债市场的半壁规模。

  2011年,行走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延长线上,平衡融资天平的中国股债双市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洗礼。伴随财政政策的“变调”,2012年的直接融资市场还将上演怎样的故事?新金融记者将为您持续关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