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短期阵痛难改长期走势 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5日 0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颖桦 李晓阳

  “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

  北京时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0级地震,使人想起了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这句著名的开篇语。

  而资本市场向来是经济最灵敏的“晴雨表”,记者统计分析过去20年间的重大自然灾害与股市的联动性表现发现,地震国或者地区的股市出现短期趋势性下跌可能性较大,非地震区则基本不受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皆认为,地震,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际资本市场,长期影响都不大,经济周期上的“地震”方是资本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对日本评级的主要关注点,依然是政府如何利用其政策,在中期内将赤字削减至必要水平,并恢复经济活力的能力。”3月14日,穆迪高级副总裁Tom Byrne指出。

  “从前一交易日美股的走势,也可见一斑。”14日,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向记者指出。上周五,美股标准普尔500指数受日本地震影响低开,但随后走高,收于1304.28点,涨幅0.71%。

  “在影响股市各类因素中,自然灾害不应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强调。

  3月14日,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6.18%,收9620.49点,为去年11月4日以来最低水平;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则下跌68.55点,收846.96点,跌幅达7.49%。

  但是,14日的A股并未延续上周五跌势,反而像前日美股一样,也走出恢复性形态。上证指数收于2937.63点,涨0.13%;而深成指更是受电子科技类股票拉升的影响,收于12958.2点的全天最高位,涨0.86%。

  “A股长期来想要走强,还是要看自身经济的基本面。”西南证券研发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指出。

  与此同时,日本央行已有动作,3月14日其通过同日操作向短期货币市场再度注入3万亿日元的额外流动性,共计18万亿日元,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日本央行计划从15日开始到22日,将共同担保品资金供给规模增加3万亿日元。

  Tom Byrne指出,“日本央行会在未来几星期保障经济的稳定,该行已承诺支持金融业的特殊需求。”

  他认为日本拥有充裕的国内储蓄,可应付增加的政府融资需要。日本亦拥有大型先进经济体中最庞大的国际净资产(相等于2009年本地生产总值的59%),可供该国使用,以便提供协助。日元将可能维持稳定,使这次天灾的财务影响减到最低。

  “对受影响的地区和地方政府的潜在财务影响方面,基于日本悠久的风险社会化历史,穆迪预计,地区和地方政府将可与东京的中央政府分担这些成本,从而缓解有关影响。”其指出。

  阵痛难改长期走势

  地震给A股带来最近的切身之痛,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次日,沪综指跌66.74点收于3626.98点,但第三天便补回,并涨至3657.43点。从此后的A股表现来看,地震的负面影响逐渐被消化。

  而在地震伤痛频频来袭的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地震,股市停牌一个多星期,复牌第一天虽大跌10%,但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上涨2倍。

  同年9月21日中国台湾地震,台股停牌一周,复牌首日下跌2.6%,接下来的数个月内保持振荡,但随后展开了较为强劲的上涨走势。

  而以1990年以来遭遇多次地震的日本为例,1995年1月17日神户地震中,日经225指数连续下跌4个交易日,跌幅为7.6%,经一年左右股市也修复失地。2003年9月26日的7.0级日本北海道地震中,当天日经225指数开盘后不久下跌92.81点,跌幅达0.9%,到10月2日收复。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海啸中,亚洲股市在随后数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但随后,各地区指数快速收复并上涨。

  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些的话,还存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例子。美国洛杉矶1994年1月17日发生6.6级地震,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微涨0.08%,次日平盘,随后十天收出8根阳线,指数涨幅2.8%。

  从这些历史表现来看,大地震虽然多数曾导致当地股市出现大幅下挫,但持续时间却十分短暂,连续下跌一般不超过4个交易日,一般不会产生中长期影响。极个别情况下,地震发生后股市会出现上涨。

  此外,非地震国不受影响,从历次的大地震如1995年神户大地震、2004年印尼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美国、周边国家以及A股等所受影响并不大。

  “从历史经验看,大的自然灾害总会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多少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长期影响会逐渐弱化。”李大霄总结指出。“由于对受灾情况目前还无法判断,虽然市场传言会有一些行业受损或受益,但因此导致的市场波动,也将还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偏多。”

  李大霄点出了灾难背后关键:心理因素造成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上升,从而造成短暂影响。

  而机构也赞成这种观点,新华基金指出,近期日本强震加之我国云南盈江地震,对A股市场影响更多的是心理冲击,中长期影响有限。

  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地震”

  “阪神地震以来,日本乃至国际经济形势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对将神户地震之后的经济走势作为参照,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指出。

  黄祥斌的话中,透露出一个冷静却尤为关键的观点:经济周期才是决定股市“地震”的关键点。

  “日本1990年代以来的历次地震发生时,日本正处于经济泡沫破灭后‘失去的十年期’,资本市场也处于大熊市中,灾害给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市场的负面反应更为激烈。”14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部总经理李明亮向记者分析了日本前两次地震发生时的经济周期关键点。

  “日本经济有能力随着时间流逝而吸收这次冲击的影响。”穆迪高级副总裁 Tom Byrne指出,“大型、富裕的经济体均已展示出其承受本土自然灾害的能力。日本的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美元,大约相等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它足够强大。”

  近20年来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冲击的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中,其背后的深刻动因,无一不是来自其自身经济周期的“地震”。

  李明亮举例指出,中国台湾1999年大地震对其资本市场也产生了极大冲击。其分析,这是因为1990年代末,经济腾飞之后的台湾正处于转型期,其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受到来自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冲击,因此,地震对于其经济的拖累,在资本市场就反映出来。当然,随后台湾股市受到资本市场信息技术泡沫的影响走高又另作别论。

  印尼海啸也是这个经济周期“地震”与自然地震叠加下的资本市场动荡生态的鲜明注脚之一。

  “印尼海啸对周边经济体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受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海啸对旅游业的冲击,使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过后稍有缓和的各区域经济体再受打击。”李大霄分析指出。

  与之成为对比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当时美股处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末的20年大牛市,由于一系列经济和财政政策助力,当时的美国经济环境稳定,新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也为资本市场锦上添花,因此,那次地震几乎没有在美国资本市场体现出来。”李大霄指出。

  而部分资本市场从地震伤痛中迅速恢复的本质,也在于其经济实体的实质发展。

  2003年北海道地震时,日本经济正处于信息技术泡沫破灭后的经济回升阶段,同时,周边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日本出口贸易的对象,从而抵消了北海道地震的影响。

  印尼海啸时,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牛市的起步阶段,因全球经济增长,使得相关国家能够从灾难中较快恢复。

  此次日本地震对于A股的短期影响,中信证券在3月14日的策略周报中指出,“总体利大于弊”。

  中长期来看,地震影响将逐渐淡出视野。“从国内的宏观经济层面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转型期,虽然短期受物价及地震的影响,走势判断存在分化。但从中长期看,阵痛过后,我国经济会走得更健康,这也将在未来的股票走势中有所反映。”李明亮向记者指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