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市场环境阶段性改善 春季攻势渐入佳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5日 01:19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兴业证券研究所

  张忆东 吴峰 李彦霖

  周一大盘放量攀升,沪综指盘中更是冲上2900点。市场的强势表现符合我们此前“阶段底部形成,春季反弹行情可为”的判断。展望后市,通胀、流动性、基本面环境将出现阶段性改善,春季攻势有望延续;投资策略上,建议以高弹性周期股进攻、白马股防御,并关注“压通胀”主题投资。

  市场环境阶段性改善

  我们预计,2、3月份经济增长环比平稳、通胀失控的风险下降,货币政策调控趋于合理化,而A 股流动性有望阶段性改善,从而春季攻势有望延续。

  首先,环比口径通胀现受控迹象。根据兴业宏观判断,预计1-3月CPI为5.5%、4.9%、5.2%,剔除春节因素环比趋势平稳,显示通胀受控迹象。今日将公布1月份CPI、PPI,考虑到当前市场对通胀的预测一致恐慌,我们认为1、2月CPI低于预期的概率较大。一旦CPI实际低于预期,就是A股的机会。

  其次,调控合理化后资金环境有望改善。春节后的三个交易日,资金价格延续了节前的改善趋势,银行间资金价格明显回落,票据利率也较1月下旬略有改善。

  再次,产业资本“囤钱”的恐慌局面有望缓解,进而合理配置资产。产业资本的减持意愿已经急剧衰退,1月份净减持金额连续两个月出现环比下降,且减持公司数处于历史低位,增持公司数连续保持较好水平。

  另外,房产新政有望引导民间资本资产再配置。随着限购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加、第三套房限购等措施的出台,居民即使有钱也不能“囤房”;从产业资本的角度看,此前信贷、土地等一系列政策以及“新国八条”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将加速房地产行业整合,部分产业资本将从房地产退出。而中国投资渠道有限,股市依然是这部分资本的配置渠道之一。

  新兴市场大跌 A股得以喘息

  2011年伊始,投资资金出现流出新兴经济体资产市场的迹象。随着农产品价格攀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普遍上升,印度2010年12月CPI达9.4%,俄罗斯和巴西2011年1月CPI分别达到9.56%和5.99%。通胀风险、政策紧缩下经济前景不明朗、多国政局不稳,使得资金从新兴经济体资产市场流出,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2011年初以来大幅调整。

  不过,这反而给A股提供了“喘息”的机会。新兴市场资金回流美国,将使中国监管当局重新判断外资流向。2010年7月以来人民币升值加速伴随外汇占款激增,若资金回流美国,将减轻货币政策调控的压力。

  另外,海外政治变局有望令中国政府更加关注民生、控通胀、维稳股市。一方面,维持压楼市、抗通胀,货币政策调控力度不会松;另一方面,从关注民生的角度,也需要维持股市稳定,避免财富效应的负反馈。

  3月催化剂开始发酵

  3月份全国“两会”之后,“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落实,对于原材料的真实需求将体现出来,焦煤、建材、钢铁等行业有望成为春季攻势的主要驱动力。春季是传统的投资开工旺季,企业在此之前会备足原材料库存,在每年的2-4月份期间,制造业原材料库存都会经历一次快速的上升;另外,春耕引发对农资、农化的需求。

  此外,年报季报行情进入高潮。3、4月份是年报和一季报发布高峰期,根据我们自上而下的模型预测,年报和一季报业绩维持较高增速是大概率事件,因此,3、4月份将出现自下而上的低估值高增长股票的反弹机会。

  投资策略方面,建议以高弹性周期股进攻、白马防御,关注“压通胀”的主题投资。具体来看,应立足经济需求和博弈弹性,以焦煤、化工资源品、机械、建材等低估值高弹性的周期股为主攻型标的,金融、交通运输、绩优蓝筹股等为配置型标的;“压通胀”主题下,从增加供给的角度,关注农业、农化(化肥、农药)、种子、水利等。

  另外,新兴产业相关的题材股在前段时间进行了阶段性“挤泡沫”,似乎估值回归合理,但是中期看,调整进程并未结束,下阶段面临着“拷问业绩”、“去伪存真”的分化过程,因此,2、3 月份反弹仍建议逢高调仓,耐心等待真正的买入良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等代表的成长股,在2011年可能类似券商、地产以及当年的五朵金花在2004-2005年面临的修正,而这种修正恰恰是为真正的新一轮牛市蓄力,未来上涨10倍的股票也必居其中。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