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眸2010:政策调控下的结构性行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6日 10:58  证券市场红周刊

  编者按: 2010年的市场是结构性牛市,但对于持有大盘股的投资来说,未尝不是结构性熊市。所以,对于2011年,把握好投资方向比预测上证指数恐怕更为重要。而借鉴历史的经验,从过去的投资中得到未来的启迪变得不可或缺。本期的年终特稿,我们从宏观、政策、市场等多个方面梳理和总结2010年相关脉络与细节,并试图为投资者把握好2011年的行情提供有益的思路。

  祝愿投资者明年投资能有好的收获!

  年终特稿之宏观篇

  向泡沫宣战

  《红周刊》记者 侯斐

  踩在2010年的尾巴上,回望这一年,它没有2008年宏观经济的跌宕起伏,也没有2009年的单边上扬,更多的是复苏以及复苏的“副产品”——超发货币带来的通胀。

  “一”次加息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如果不出意外,2010年全年仅加息1次。虽然只有一次,但是整个2010年,有关加息的猜测和传闻就从未停止过。年初的主流观点认为央行可能会在二季度加息,某财经媒体一篇《小川先生请加息吧》的文章足以反映当时市场对加息的热盼,4月份CPI达到2.8%更是加剧了对加息的预期。不过,年中加息的预期在国家对房地产的重拳打压下稍微减弱,投资者的关注点从加息转移到“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上,市场上也因此喊出了较多“年内可能不会加息”的声音。

  不过“是药三分毒”,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在三季度加剧,尤其是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民众明显感觉到不能承受物价之重,2010年10月19日,也许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终于达到管理层忍耐的极限,也许是彼时央行行长心中的“池子”已经搭建完成,当天晚上央行宣布加息。

  靴子落地股市应声上涨,看来市场没有理解此次加息的重大意义——中国两年来的宽松货币政策也许已经转向了。加息20天后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A股市场终于应声下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后,资本市场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

  至于明年,加息是必然的,多家券商认为明年会加息2~3次,时间可能在2011年前半段。

  “两三”次楼市调控

  在资产价格节节攀升背景下,历次楼市调控都变成了空调。今年4月份以来调控没打下楼价,却先打下了股价。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又多又密。密集的调控令固定资产投资大幅缩水。从4月份的数据来看,政策效果可谓立竿见影。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出现大幅回落,由3月份的4.03万个下降至2.6万个,降幅达到了35%。不过,今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0698亿元,累计增速24.9%,尤其是11月单月,投资增速增长了 29.1%,较上月单月23.7%的增速大幅上升了5.4个百分点(如图3)。

  短期反弹不意味着明年的投资增速同样反弹,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执行土地和住房供应向民生领域倾斜的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另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各地对房地产调控的认识差异。”该负责人所提到的“认识差异”是经济发展将不再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而是转向新兴产业及第三产业。

  “四”——CPI的来年目标?

  2010年宏观经济热词非“通胀”莫属。下半年,在国内外过剩的流动性夹击下,年初制定的3%的CPI目标也一次次被轻易突破。下半年除了6月份的CPI低于3%以外,其余各个月份都超过红线,而四季度的两个月更是达到4.4%和5.1%的高位,12月的数据尚未公布,但超过3%却是板上钉钉。

  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也随着通胀的加剧一变再变,3月20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要实现将全年CPI控制在上涨3%左右的目标难度较大,但在宏观调控作用下能够实现”;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中国仍有可能实现将全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0%以内的目标”;到公布11月份宏观数据时,盛来运指出,“预计今年全年通胀将略高于3%,但仍处于调控目标范围内。”从这几次发言来看,统计局在这一年可谓无奈。

  似水的流动性吹起一个个泡沫,将把通胀引向何方?从今年来看,导致CPI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自于人工成本的上升,考虑到“十二五”将“显著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未来人力成本仍有上扬的空间。另外,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也抬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从而导致输入型通货通胀的加剧。因此,多数人认为4%将成为2011年的红线。

  PMI:过“五”已是常态

  2010年PMI指数一直稳稳地运行在50%以上,表明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态势还是比较良好。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4月房地产调控对PMI指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从8月份开始,整体回升的良好态势仍在继续,相信明年维持50%以上仍是可以期待的,而维持在5成以上,表明经济的景气度依然向好,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仍然是比较确定的事实。

  “六”次上调存准

  六次上调存准,分别发生在一月、二月、五月、十一月(两次)和十二月(如图3),除此之外,央行还在10月13日对六大商业银行进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在12月延长了对它们的“差别对待期”。

  不断地刷新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新高,一方面表明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见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上的谨慎和小心。六次调存准,却只有一次加息,充分印证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句话:“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外部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步入常态。”

  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的可能性和空间,但存款准备金率越来越高,流动性可能确实是控制住了,但银行的经营却更加举步维艰了。

  “七”大新兴产业

  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七大新兴产业无疑将是经济“调结构”中的排头兵,在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对七大新兴产业的振兴政策可能会接踵而至,无论在金融扶持还是减税等财政扶持方面,都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也值得资本市场深入地挖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保“八”已不再是判断我们经济发展是否良好的惟一标准了,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才是我们在21世纪下一个“十”年里追求的目标。

  年终特稿之宏观篇

  人民币顶着压力升值

  ■本刊特约作者 林松立

  中国政府在出口增速终于稳定后,开始放开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区间,但2010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有几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值得探讨。

  是升值还是贬值了?

  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了?这难道是个问题?还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所以市场很关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从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从6.82元,上升到今天的6.63,大约升值2.9%。

  实际上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大相径庭。人民币名义汇率指数从2007年的104,上涨2008年年底的121,然后下降到2009年底的111,目前是112,略较2009年有微幅升值。因此,人民币兑美元虽然是一路升值,但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比2008年底还贬值了近8%,主要原因是欧元和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而人民币兑美元仅小幅升值,而参考美、日、欧在货币篮子所占权重较大,所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贬值的。贬值有利于出口,由于欧盟和日本分别为中国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国,所以也就不奇怪我们今年出口的增速为何这么高了。

  升值压力有多大?

  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经常围绕人民币汇率做文章,每当此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阴谋论就接踵而至。人民币升值压力到底如何衡量?我认为可以用一年期的无本金交割(NDF)来衡量。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3月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大,NDF与人民币即时汇率差距大约为0.8——即时汇率为1美元兑7.1元RMB,而NDF已经跌到了6.3,也就是说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将升值到6.3元。由此可见那时候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多么强烈。

  现在海外预期一年后人民币将升值到6.5,与目前的即时汇率差距仅相差0.16,压力远不如2008年3月份。虽然NDF与即时汇率的差距不能完全线性表现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热钱流入真的很多?

  从媒体报道来看,似乎汹涌澎湃的热钱在门外横冲直撞叩击国门。由于官方一直压制着人民币升值步伐,或者说人民币升值一直不如市场预期的快,热钱持续地想进入中国是必然的,热钱流入到底有多少呢?官方也无法确定,有多少种统计方法就有多少个统计结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热钱流入的数量已经远远不如2007年,如果考虑到社会的货币存量,目前热钱流入对经济的影响,比2007年的水平更是差了一大截。2007年相对于40万亿的广义货币存量,外汇占款每月新增4、5千亿,而今年广义货币存量已经上升到70万亿,10月份外汇占款阶段性脉冲,达到5000亿元,11月份减少至3000多亿,整体而言,每月也就2000多亿元,在M2中的占比下降非常明显。

  升值将抑制通胀?

  通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需求推动型的,一种是货币超发所致。前者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价格管制逐步放开使通胀显性化而已,早前的通胀就是这个原因。现在我国早已经进入产能过剩阶段,这种通胀不存在了。后者主要体现在原材料、工资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传导至终端消费品。未来一年,涨价因素依然存在,通胀问题仍将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升值能否抑制住通胀呢?人民币升值后,一方面很多原材料进口量相当大,扩大进口可以抑制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扩大进口,终端消费品供应增加很多,对国内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很大。

  但升值能抑制住通胀,还有一个前提——升值必须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如果像海关那样的新规定,买桶奶粉都要收关税,那升值是不会抑制通胀的。

  2011年,人民币再升多少?

  出于平稳增长需求,人民币汇率在2011年小幅升值的概率最大,政府已经把汇率与出口挂钩起来,除非出口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政府还是会让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如果出口增速保持目前的增速——可能性很小,政府会不会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我认为即使会,最多也就是从3%升到5%。

  年终特稿之政策篇

  A股的“政策市”困局

  ■本刊记者 马曼然

  回望2010年A股市场,政策依然是主导大盘波动的核心因素,无疑,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的大趋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股市政策也在局部左右着股价的涨跌。

  2010年的股市发生了许多大事,首先历经多年的探讨与摸索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终于推出,不过,它们的到来并没有给股市带来预期中的福音,反而被理解为“雪上加霜”,新股发行制度第二轮改革诞生,但高市盈率发行并没有改观……2011年呢?

  2010股市政策回顾

  关键词: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

  3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正式进入市场操作阶段,截止到12月份,市场规模已经达百亿元以上。但绝大多数为融资,融券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功能在目前阶段难以体现。而历经多年探讨摸索的股指期货,在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然而,被寄望为股市稳定器的股指期货,在推出后不仅没能起到平滑市场波动的作用。相反,股指期货在市场出现下跌的时候却起到了“帮凶”的作用,让A股“雪上加霜”。从4月16日推出股指期货到7月1日,这期间是全年股指下跌最为惨烈的阶段。  

  据了解,最早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散户,如今已超九成“战死沙场”,虽然股民没有从股指期货上捞到多少好处,但中金所和期货公司却狂赚了70多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金所推出的首只期指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曾预期大盘蓝筹股存在的投资机会将大大多于小盘股和概念股。但事实并非如此,看来投资者曾对股指期货给予太多的期望,或许是多余的。

  关键词:创业板指数

  6月1日,创业板指数推出,2010年大盘虽然下跌,但创业板和中小板却逆市逞强。然而,创业板二级市场的表现并没有打消市场的忧虑。从挂牌至今,许多创业板公司因其低增长、高市盈率及超募资金而广受诟病。业内人士认为,创业板公司的高成长预期虽然是高市盈率的理由之一,但高市盈率的背后更多地是在说明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

  Wind数据显示,创业板128家公司IPO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6倍,最高发行市盈率达126.67倍;超募资金573.98亿元;中小板IPO共211家,平均发行市盈率51倍,最高发行市盈率90.36倍,超募资金1020.12亿元。

  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都将是创业板解禁的高峰期,而解禁潮的到来是否会促使那些一夜暴富的大股东和集中持股的机构大规模套现,值得我们警惕。

  关键词:新股发行改革

  2010年8月20日,证监会启动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从最初三只新股的网下询价过程来看,机构之间的报价区间有所缩小,针对“报价真实难题”的改革成效初见端倪。

  然而,时至第二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实行两个月后,“三高”问题再次被摆放在桌面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以11月29日发行的星河生物为例,该股的发行价对应2009年摊薄后的市盈率高达138.46倍,被称为“疯狂的菌菇”,而这家公司仅仅是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呼吁,上市发行制度市场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由此看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2011年股市政策展望

  关键词:国际板

  国际板推出的言论,在寂静了近半年时间后,近期又重新提上议程。对此,市场预期,国际板将成为吸引热钱流动的“池子”,通过IPO这一“阀门”弱化流动性的冲击。而对于最受关注的时间窗口,诸多市场人士推测明年初国际板相关游戏规则可能亮相,明年至后年间,随着筹备工作成熟推进,国际板有望正式落地。上交所理事长耿亮曾表示,红筹回归和国际板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眼下,市场中不少投资者担忧国际板的推出将导致市场大量扩容,引发二级市场的震荡。对此,专家认为,今年以来,随着市场震荡,A股中诸多蓝筹股溢价已经消失出现普遍折价,资本市场定价已经日渐市场化,具备接受国际化的条件。

  关键词:B股改革

  国际板的交易对象:应该和B股一样,不但面向国内投资者,同时也面向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际板如果推出,B股将彻底丧失存在的必要。业内推测,国际板推出之时,管理层可能考虑将B股的问题一并解决。而国际板和B股的合并,可能是比较优化的方案。另外,A股与B股合并的传闻,也几次引起B股出现短期大涨行情。■

  年终特稿之市场篇

  悲喜2010 轻指数重个股

  先抑后扬 VS 震荡盘升

  ■本刊记者 马曼然

  2010年A股市场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大戏。上证综指先上演“杯具”,股指从3300多点暴跌到2300点附近;而后上演“洗具”,下半年股指震荡盘升,一度逼近3200点,全年呈现一个笑脸“V”型的反转走势。

  2010年先抑后扬

  上半年行情出乎了大多数投资者的意料之外!年初券商、基金等机构普遍认为A股上半年将震荡走高,指数最高有望至3800点,但行情的变化却恰好相反。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277点开始一路下跌,至6月30日收盘2398.37点,半年沪指狂泻800余点,跌幅高达26.8%,A股在半年内有5.73万亿元市值灰飞烟灭。预期中的“虎头”行情彻底演变成一场“惨剧”。

  上半年行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月份,区域板块轮番炒作,长阴收尾;到了2、3月份,高送转概念股风起云涌,沪指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太好表现,但依然勉强收红,让投资者看到希望,再加上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整个A股市场让人无限憧憬;4、5月份,因楼市政策打压,A股掉头向下,沪指仅4月份就暴跌238.49点(跌幅达到7.67%),随后在股指期货的推动下,5月沪指再跌278.46点(跌幅高达9.7%);6月份A股出现窄幅震荡,平台整理。

  正当机构普遍开始悲观,预期下半年将跌至2000点之下,甚至有人预测跌至998点时,股市却迎来了戏剧性转变,沪指从最低2319点开始反弹,之后在2600~2700点之间搭建平台,并于10月份,在大盘蓝筹股的带动下向上突破了3000点,最高冲到3186点。然而,就当人们再度高呼3800点即将到来时,市场又和投资者开了个玩笑,四季度沪指从3186点急转直下,最低跌至2700多点,并于11月中旬展开平台整理,并可能调整延续到年末。

  2011年震荡盘升

  展望2011年,机构普遍认为,从经济周期来看,明年仍将处在经济复苏的中间阶段,而非重大拐点。从国内主导因素来看,A股投资仍将围绕与政策相关的事件展开,特别是对房地产、通货膨胀等问题的政策。

  至于未来政策的总体基调,机构判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货币信贷目标收紧、准备金率还可能作为主要量化工具、明年仍存在再度加息的可能、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而最受社会关注的房产税可能以试点的方式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将表现为长期化。

  “上涨—下跌—修复—上涨”是多家机构对2011年四个季度的市场走势的判断。中信证券认为,明年一季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延续及“两会”召开,预计期间将伴随产业政策出台和人民币升值;二季度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收紧、欧债风险提升、中美博弈、QE2结束;三四季度关注经济回升的力度。

  如从技术形态上看,2010年大盘演绎的V型反转形态,并在11月中旬于2700点一线搭建了长期整理平台,这将对后期指数上升提供支撑,预计2011年市场有望承接2010年下半年的反转之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后重拾升势。■

  2010年A股熊指数牛个股

  ■本刊记者 刘增禄

  截至12月23日,大盘全年下跌12.87%,在全球主要股市表现中位列倒数。不过尽管全年指数表现欠佳,但在申万一级23个分类行业中,却有19行业指数跑赢了大盘。同样,个股方面也有1029只股价今年创出历史新高。

  2010年是概念爆发年

  2010年应该是一个概念爆发之年,不少个股因拥有了某种概念而股价一飞冲天。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2月23日,沪深两市A股全年以来股价上涨超过100%的公司合计83家,上涨超过200%的公司有13家(剔除广发证券、ST昌河等股改复牌和恢复上市首日不计涨跌幅的公司),其中广晟有色因拥有稀土概念而股价狂飙325.42%,勇摘今年个股涨幅榜状元头衔。

  概念一:重组 身为A股市场经久不衰的话题,重组总能成为股价最有力的催化剂,重组一旦成功,股价往往会连续多日涨停,*ST威达在16个涨停板后还能再次涌现7日连续涨停,中航精机也是平地连续9天涨停。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股价涨幅超过200%的公司中,像广晟有色、中航精机、领先科技成飞集成等多家公司都是身具重组概念,像领先科技就是因公布资产重组的预案而受投资者青睐,复牌后多家机构纷纷入驻,而广晟有色(稀土)、中航精机(央企重组)、成飞集成(锂电池)则因重组成功而股价一飞冲天。

  概念二:稀土永磁 稀土永磁概念在今年的概念炒作中最为持久,在国家出台保护措施下,稀土概念股整体表现远超大盘,仅7月1日至12月23日,板块整体涨幅已超过100%。从包钢稀土到广晟有色,市场中17只稀土概念股绝大多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统观今年以来涨幅居前的公司,广晟有色借此概念炒作稳坐涨幅榜首席,包钢稀土也涨了144.2%。

  从板块表现来看,稀土永磁概念真正启动时间点是7月27日,当日在上证综指下跌了13点的大局势下,横店东磁逆市涨停,北矿磁材也上涨5.15%。其后一个多月,相关个股也相继出现反复上攻。10月22日该板块再度疯狂,在厦门钨业中科三环、北矿磁材集体涨停带领下,出现板块整体上涨;11月4日,沉寂数日后的稀土永磁股三度爆发,中科三环、横店东磁、天通股份强势涨停,太原刚玉也打开跌停直奔涨停,全天振幅高达19%。

  概念三:细菌蜱虫 医药股向来不缺少炒作题材,今年以来,连环药业、京新药业等疫苗股均表现不凡,年涨幅分别高达78.6%和70.96%,从概念上讲,他们分别借了超级细菌和沙门氏菌的东风。

  8月中旬,股市上演了一幕由“超级细菌”事件导致疫苗概念股飙升的大戏;9月8日,卫生部严防超级细菌,力避重灾区的表态更是再度引发了医药板块的整体走强,其后联环药业鲁抗医药等公司纷纷强势涨停。随着超级细菌的余威尚未退去,蜱虫咬人致死事件的频繁发生又令医药股的升势如虎添翼,随着事态的扩大,连沉寂许久的农药化肥板块也沾光上涨,华阳科技沙隆达A利尔化学等公司股价因此扶摇直上。

  概念四:科技 7月16日,北京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据测算,三网融合启动的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将达6880亿元。由此,相关的有线网络、数字电视、设备供应商等板块也随之起舞,广电网络欣网视讯中视传媒浪潮信息天威视讯等均有不俗表现。

  此外,3G推广力度加大,与3G相关的品种也出现大涨。11月19日,两市11家含有触摸屏概念的公司,有9家实现报收涨停,其中莱宝高科深天马A、南玻A等公司在今年全年的市场表现中都相当“给力”,涨幅均超过了100%。

  估值洼地将焕发青春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明确表示解决产业失衡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转向以“消费+新兴”为核心渐次展开,国都证券认为,消费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很有希望在2011年继续辉煌。

  目前,消费的地位已经跃升至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首位,基于消费在“十二五”经济发展过程中战略地位的显著提高,在未来资本市场中,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商业、餐饮旅游、纺织服装、水产养殖等消费概念行业,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依照“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较目前增长超过3.5倍,到2020年,其增长幅度甚至有望达到15倍,产业规模的迅猛增长有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成为未来5~10年中国资本市场“黑马摇篮”的强大动力。

  此外,从估值角度看,剔除负值后,两市全部A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约为19.29倍。2029家A股公司中,目前有156家估值水平尚不足19倍,这些公司中已有27家提前预告了2010年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1家全年业绩预喜(见附表),预计随着年报行情的逐步到来,这些预喜的低估值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将会有不错表现。■

  年终特稿之融资篇

  史上融资最大年  中小盘股唱大戏

  ■本刊记者 谢长艳

  截至12月22日,Wind统计数据显示,包括IPO、增发和配股在内,今年沪深股两市融资额为9208亿元,是A股史上融资最多的年份。其中4758亿元来自IPO,比去年的2022亿元增长135%,远超市场预测。

  “吸金”板块在中小盘

  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是IPO融资的主角,在337家IPO企业中,中小板企业占197家,比例为58.5%;创业板为114家,比例34%;在主板IPO的企业只有26家。在融资规模上,中小板也成为今年最大的“吸金”板块。虽有超级大盘股农业银行募集585亿元资金,但主板IPO募集的1833亿元还是低于中小板的募集资金2000.4亿元。而今年的IPO市场两高特征非常明显,一是发行价高,二是估值高。

  Wind统计,今年IPO发行价超50元的个股有31只,发行价在30元至50元的有115只,在10元至30元之间的个股有105只,在10元以下的有86只。像海普瑞汤臣倍健等7只股票发行价都超过80元,这些高价发行的股票全部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其中海普瑞以148元打破A股发行价最高记录。

  今年,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高达58倍,214只个股的市盈率都超50倍。百倍以上市盈率的个股就有10只,其中星河生物以138.46倍高居榜首。

  IPO市场锣鼓喧天,已上市的公司也不甘寂寞,今年企业再融资规模毫不逊于IPO规模。在A股市场多以股票增发方式来实现再融资。今年,A股市场共有147家公司完成了股票增发,其中10家公司为公开增发,其余都是定向增发。实际总募集资金额也达到了1613亿元,比去年增长20.5%。

  今年“喜新厌旧”有的赚

  今年是新股发行最多的一年,那么斩获如何呢?  

  如果热衷于申购新股、上市首日便抛出获利的投资者,有八成的机会是赚钱的。Wind统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0%的新股占到五成,涨幅超过50%的个股占三成,涨幅超过100%的接近一成,其中新亚制程首日涨幅最高达275%。虽然打新收获颇丰,但今年上市的新股首日即触电破发的也有26只,占新股发行比例的18%。中国西电在1月28日上市开盘后就破发,成为近三年来最快破发新股。今年的破发潮主要集中于1月底到2月初和5月中到7月中的两个时间段。此时,大盘也在大幅震荡下挫,可见,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与市场整体走势极为密切。

  如果是在新股上市后介入的炒新一族,今年也很有赚头。Wind统计显示,以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为基准,新股上市5天、10天、20天、3个月和6个月这5个时间段里,上涨个股明显多于下跌个股。而且,新股上涨的幅度也明显大于下跌的幅度。

  从行业来看,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类涨幅靠前,传统行业新股涨幅明显落后于新兴行业,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表现明显优于大盘股新股。

  次新股潜力大有可挖

  从交易所公开信息来看,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次新股一直是机构青睐的对象。三季度以来,立讯精密广田股份上市首日就出现了4个机构买入席位。另外,汇川技术、广田股份和永辉超市上市当日,机构净买入额分别是3.5亿、2.4亿和2.1亿。市场经验显示,首日出现多个机构席位买进的新股而且买入金额巨大超过亿元,后市很容易招来“机构扎堆”以推动股价上涨。

  同样,被基金重仓的次新股也很容易走出独立行情。统计三季度上市的次新股,基金持有最多的是汇川技术、龙源技术和广田股份(见附表)。

  临近年底,高送转是必炒的热点,特别是一些高价的中小盘次新股。统计今年上市的次新股,每股资本公积金最高的前三位为分别是科伦药业、汇川技术、碧水源;未分配利润最高的是七星电子杰瑞股份数码视讯。同时,在31家已经公布业绩预报的次新股中,海宁皮城棕榈园林等有10家次新股的业绩预增超过100%。这些个股在充分调整后,值得在2011年开始的年报行情中关注。■

  年终特稿之国企整合篇

  2011“中投二号”开创新格局

  ■本刊记者 张锐睿

  2010年,各行业的国资整合风起云涌,尤其是煤炭、钢铁、医药以及军工四大行业。资本化是国资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大量资产被注入上市公司,上海医药等企业甚至实现了整体上市。而在2010年的收尾阶段,“中投二号”的破土而出预示着,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资产重组仍将是投资市场中的热门话题。

  回眸2010:四大行业齐发力

  从2009年开始,山西、河南等省进行了风风火火的煤炭资源整合,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很多上市煤企的整体上市开始提上议程。今年6月,大同煤业收购控股股东同煤集团所属燕子山矿,被认为是同煤集团将旗下优质煤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开始。今年10月,山煤国际表示收购山煤集团相关被兼并整合的7个矿井资产及太行海运公司100%股权,此次注入的资产使公司总产能接近翻番。中国神华回归A股时,神华集团承诺其优质煤炭资产将在未来3年注入上市公司。在承诺期限已经过期之际,12月20日,中国神华发布公告表示将收购神华集团持有的10家从事煤炭、电力及相关业务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神华集团整体上市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在钢铁领域,多个钢铁巨无霸在2010年组建完成。今年1月,河北钢铁集团整合终成正果。由邯钢、唐钢、承钢三家上市公司整合而成的河北钢铁成为河北钢铁集团下属唯一的钢铁主业上市公司,12月河北钢铁宣布托管宣钢和舞钢,新一轮的资产注入开始展开。河北钢铁整合之后,山钢集团也力求通过济南钢铁吸收合并莱钢股份,同时注入其他钢铁主业资产以实现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今年5月,国资委同意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实行联合重组,一旦鞍钢、攀钢和本钢的合并完成,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医药领域的整合在2010年上演三国演义。国药集团在央企整合方面独领风骚,继合并了中生集团之后,今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两家央企都被整体并入了国药集团。在资本市场,今年2月,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公司资产重组获批,上海医药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打造“新上药”,实现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产业的整合。在上药集团争夺战中落败的华润医药也不甘寂寞,北上开始了对北药集团的整合。根据华润医药的整合计划,在取得北药集团控股权后,将实施华润集团医药资产内部的优化和整合,其中将涉及到万东医疗双鹤药业、华润三九、东阿阿胶四家公司,最终华润医药将实现整体上市。

  与前三个行业不同,军工行业的资产整合多是各军工集团内部资产的整合。今年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精机、航天动力、中航重机、成飞集成、西飞国际东安黑豹都有资产整合的动作。除此之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也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华光股份以及江南红箭都从大股东手上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军工资产。

  展望2011:国资整合新格局

  虽然挂牌日期一推再推,12月22日“中投二号”国新公司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国资委主任王勇表示,在选择划入国新公司的央企中,将以一批不属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或承担公益作用的企业,以及一些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后留下的存续企业资产和其他非主业资产为主。市场普遍预计乐凯集团、华录集团和上海贝尔等15家央企将首批被划入国新集团。目前央企数目还有122家,国新公司的亮相必将加快推动央企整合重组。

  国新公司持股2.5%的五矿股份的成立也是近期市场的焦点。12月16日,以拥有近1300亿元总资产的五矿集团为主体设立的五矿股份在北京揭牌,五矿股份在推动整体上市过程中,旗下6家A股公司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投资者重点留意。

  除此之外,军工、煤炭等领域的资产整合必将继续。中航工业集团提出到2011年实现子公司80%的主营业务和相关资产进入上市公司,截至今日尚有大量资产并没有进入各资产平台;今年10月,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国形成一批年产5000 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煤矿企业年均产能提高到80万吨以上,特大型煤矿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未来煤炭企业将更加有动力进行重组、整合、资产注入。■

  年终特稿之限售股篇

  2011年解禁压力仍在小盘股

  ■本刊记者 刘晓旭

  2010年是解禁股历史上解禁市值最大的一年,全年共有1220家公司解禁,解禁股数为4223.81亿股,解禁市值高达52986.41亿元,环比2009年,解禁市值增长了7.85%,解禁股数下降了37.91%(2009年解禁股数为6802.59亿股)。

  “中”字股领衔2010年解禁潮

  统计数据显示,因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大秦铁路等超大盘股的解禁,11月份成为全年解禁数量、解禁市值最大的一个月,2079.28亿股股份解禁市值高达23535.61亿元,其中仅中国石油1575.22亿股的解禁规模就占全年解禁规模的37.29%;解禁规模最小的月份是今年2月份,当月只有47.29亿股解禁,解禁市值为824.26亿元。

  数据还显示,首发限售股已成为全年解禁的主力,股改限售股已退居次席。全年首发限售股解禁股份数量为3729.39亿股,占全年解禁股份总量的88.29%,股改限售股为494.41亿股,占比11.71%,而在2009年,它们占解禁股比例却分别为29.56%和68.12%。

  从个股解禁情况看,解禁股数居前的10家公司中,“中”字头公司就占了8家,其中,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银行、中国神华等多只“中”字头超级大盘股因今年的解禁已经接近全流通状态,它们解禁股数占了今年解禁总规模半壁江山。

  创业板个股是减持重点对象

  今年解禁的创业板公司解禁股数达15.61亿股,解禁市值为533.3亿元。其中11月1日起首批解禁的27家创业板公司则颇受关注。从大宗交易数据来看,首批解禁的创业板公司已有19家现身大宗交易,交易记录为148笔。像神州泰岳自12月10日~12月22日12个交易日中,几乎每天都有大宗交易信息,大宗交易笔数达到了16起,共计套现7.21亿元。

  从创业板个股的解禁股数来看,乐普医疗是解禁数量最大的公司,为1.99亿股,解禁市值达59.72亿元,其次为华谊兄弟。由于创业板首发原始股东一般是由创投公司、高管以及其他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所构成,并不具备控股地位,多数与控股股东也无关联关系,且持股成本相当低廉,减持的冲动相当强烈。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1月份开始,创业板个股通过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共减持了1.32亿股,套现市值达39.7亿元,减持典型公司如华谊兄弟,该股自11月1日解禁以来,华谊兄弟的多位“大小非”已经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了1509.47万股,套现金额达4.51亿元,像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亿万富豪马云也号称为改善生活减持华谊兄弟300万股股权,套现9012万元。

  买入增减股,风险与机遇相当

  统计今年重要股东二级市场交易情况(包括大宗交易)来看,减持公司高达438家,减持数量为63.33亿股,减持市值808.2亿元;增持公司为62家,增持数量为10.24亿股,增持市值81.22亿元;从股数上看,减持是增持的6倍之多。而在这438家公司中,就有106家是中小企业板公司,其抛售的股数达6.78亿股,成功套现122.17亿元。

  从个股市场的表现来看,62家被增持公司在大盘全年下跌12.87%的情况下,有50家跑赢同期大盘,其中有34家实现了上涨,占比达55.53%,ST长信、海南椰岛三一重工澳洋顺昌等个股涨幅甚至超过了70%;而统计438家减持市场表现来看,个股没因大股东的减持股价出现大幅下跌,相反却有290只个股出现了上涨,占比66.21%,下跌的个股也只有147家,占比为33.56%。这两种情况表明,投资者无论在买入大股东增持或减持的个股后,其盈利或被套的风险大致相当。

  2011年解禁压力仍在小盘股

  随着2010年收官,2011年解禁即将展开。2011年全年涉及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共有731家,全年解禁股份共计1753.1亿股,比2010年解禁4223.81亿股数环比缩减将近六成。

  从解禁数量看,上半年解禁股数合计1068.52亿股,下半年合计684.58亿股,而从解禁股背景看,国有大盘股光大银行中国铁建中煤能源中国南车、农业银行等依然是明年解禁的主力,但由于其控股股东属性,其大幅被减持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从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高管不断辞职的高潮来看,2011年,随着市场变化小盘股被减持套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减、增持现象面面观

  减持理由一:退出控股权

  大股东减持本公司股份,除了对投资者心理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有控股权发生变更。从减持股份占流通股本较大的公司来看,中兴商业排在首位,减持占比为30.95%,该股原第二大外资股东就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全部减持了公司股份。

  减持理由二:“纸上富贵”兑现成“真金白银”

  承诺期刚一到,包括大股东、高管在内就急于套现的公司比比皆是,某些高管套现的理由甚至解释为缺钱,解决自身资金需求所致。而还有些风投公司也是通过公司上市成功实现套现,他们无不赚得盆满钵溢。如浙富股份的第四大股东睿银投资以28.53元/股的均价减持352万股,第十大股东嘉银投资以28.95元/股的均价减持374万股,两公司合计套现高达2.09亿元。类似的还有高盛在威华股份的连续套现,获利超亿元。

  减持理由三:绩差公司股东急于解套脱身

  从减持公司来看,除了有资产重组等公司预期外,还有的公司则因业绩差而遭减持。其中减持最多的是*ST石岘,今年共计减持了36次,减持数量为6556.51万股,减仓市值为3.38亿元。但有意思的是,大股东尽管在不停地减持套现,但该股股价却从7月份开始出现连续上涨,直至11月30日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不存在资产重组事项后,其股价出现连续跌停。

  增持理由一:为争控股权增持

  在增持公司中,因为控股比例接近,大股东为了争夺控股权而相继增持。如深振业A,从7月20日开始,宝能集团下属的盛华实业及一致行动人银通投资在二级市场上悄悄出手大笔收购,直至触及5%的举牌线时才被市场发现,并引起轩然大波。受此影响,第一大股东深圳国资局也大举“闪电”增持,截至目前,深圳国资局和“宝能系”两大巨头的增持大战仍在升级,而二级市场上,该股自7月20日至7月29日,在8个交易日也上涨了53.22%。

  增持理由二:看好公司未来

  从增持公司来看,大多数公司业绩呈递增趋势。如全年涨幅高达74.03%的澳洋顺昌,在11月22日大盘调整之时,其11位高管却逆市增持102万股公司股份,增持的理由则是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有信心。■

  年终特稿之基金篇

  2010年基金业的多线战役

  ■本刊记者 任洪剑

  还有一周,2010年将画上句号,回顾过去的一年,很多项基金业的纪录已经被改写。业绩、排名、规模、发行,争夺战背后,留下的是几多欢喜几多愁。

  头名争夺待分晓  7只基金不及格

  每年偏股型基金榜首的位置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去年暗战的是王亚伟与王卫东之间的“二王之争”,而今年王亚伟依然是有竞争力的人选。截至12月23日,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精选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34.44%,而华商基金孙建波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净值增长率为38.84%,差距目前缩至仅有4.4%。看着广汇股份海正药业等华商重仓股的怪异走势,还有最后的5个交易日,结果仍有可能改写。而另外排名靠前的基金主要来自中小基金公司的银河行业优选、天治创新先锋、信达澳银中小盘,涨幅也超过了25%。

  考察今年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情况来看,大型基金公司由于产品数量较多,业绩也是良莠不齐,拖累了其整体业绩。相比之下,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排名榜中,中小基金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整体业绩排名第一位的基金公司是华商基金,旗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了21.07%。排名第二、第三位的依次为金鹰基金和东吴基金。此外,农银汇理、摩根士丹利华鑫、信达澳银、天治、信诚等中小基金公司,整体业绩排名也相对靠前,这些基金公司也有多只旗帜基金排名前列。而在大型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整体业绩继续稳坐公募基金第一,不仅有4只基金今年的净值增长率超过20%(全市场只有28只基金),更有3只基金有望问鼎分类基金业绩冠军。大型基金公司中博时基金表现不佳,仅有特许价值和平衡配置表现稳定,其余基金均有所下跌,公司旗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99%。

  尽管截至12月23日,上证指数年跌幅为12.87%,但2010年之前成立的355只偏股型基金中有230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占比达到了65%。而两市只有7只基金跑输了大盘,分别为宝盈泛沿海增长、长城品牌优选、中欧新趋势、益民红利成长、宝盈策略增长、交银精选股票、景顺长城精选蓝筹。在震荡的市场中,有仓位和资产配置优势的基金并没有体现出专家理财的优势,对此投资者应该注意辨别。

  多通道审批新基金数量创新高

  自今年开始,新基金审批实行多通道分类审批制度,这也大大加快了新基金的发行节奏,使公募基金总数在一年之内连破两个整数大关。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募集完成的基金数量达到了153只,该数字创下基金发行以来的新高。2009年发行成立的基金为118只,而2008年为102只。随着12月21日华安稳固收益、大成深证成长40ETF及联接基金宣告成立,我国基金总数正式突破700只大关,达到701只。

  而今年以来新基金合计募资规模达3025.23亿元,平均首发规模为21.3亿元,远远低于去年牛市中新基金首发规模。去年共成立新基金118只,合计募资3722.31亿元,平均单只基金首发规模为32.09亿元。今年以来股市震荡明显加剧,赚钱效应减弱,而且基金的密集发行也导致渠道过于拥挤,限制了首发规模。11月单周发行数量甚至达到了29只,创出了周发行纪录。而从具体基金产品来看,两只新基金的首发募资额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工银瑞信双利基金首发金额高达140.53亿元,成为2010年以来首发规模最大的新基金,而华商策略成长首发也达到了118.15亿元。

  今年新基金发行更多地展现了百花齐放的特征,指数化投资品种占到新基金数量的3成左右,成为基金公司申报的突破点,创新封闭式基金发行数也达到了15只。另外,QDII基金数量也大幅增长,从去年底的10只增加到目前的29只。截至12月23日,已经有21家基金公司拥有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指数型、QDII在内的六大类完备产品线,今年中易方达、招商、国泰、长盛、国投瑞银、汇添富、博时、华安、广发、富国、华泰柏瑞、建信、鹏华13家基金公司为今年新增六大类产品齐全的基金公司。

  股权频现转让  高管更为浮躁

  新基金发行的数量激增,公募基金的高速发展带来人才的紧缺,而这一现象在2010年愈演愈烈。截至12月23日,共发生209起基金经理变更情况。而南方基金成为发生变动最多的基金公司,变动涉及基金数量达到了11只。华宝兴业、招商紧随其后,均为9只。尽管基金经理上半年变动数量为118次,但这种变动趋势在下半年得到了缓解,为91次。

  老鼠仓的频频出现使得基金经理成为过街老鼠,国海富兰克林原基金经理黄林遭立案调查。前光大保德信投资总监许春茂、曾任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的李旭利涉嫌老鼠仓事件被查一事尚无定论,而近期,前交银施罗德明星基金经理郑拓又涉嫌卷入“老鼠仓”。转私后的基金经理被查,客观上也使得在任的基金经理更加小心。

  而和基金经理频频变更相比,高管群体在2010年更显得十分浮躁,仅在12月单月就有3家基金公司曝出基金高管的变更。12月1日,益民基金发布变更公告,同意祖煜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12月8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同意杨凯生辞去公司董事长,而且此前该公司也有副总经理、3名总监级投研人员相继离职。12月11日,天治基金发布高管人员变更的公告,称同意赵玉彪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刘珀宏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高管的密集离职,更体现了公司股东对基金公司态度,是基金管理的不安定因素。

  公司的股权变更也创出了历史纪录,近期,天弘基金26%的股权在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这是今年以来第11家基金公司股权出现转让。目前有5家基金公司完成了股权转让,另外有6家基金公司股权转让正在进行中。短短12年的公募基金发展史中,有3家基金公司发生过5次股权变动,分别是泰达宏利、博时、国泰;有6家发生了4次股权变动,分别是长盛、易方达、华安、华夏、嘉实、融通;剩余公司都发生了1到3次不等的股权变动;仅15家公司成立以来未发生过股权变动。

  业绩延续性差  优质品种值得关注

  基金业绩的延续性是基金投资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基金经理的变更,基金业绩的延续性将受到较大影响,这为投资者选择基金带来难度。2010年来市场反复震荡,与2009年的大幅上涨不同,市场的转变使得基金业绩延续性受到巨大挑战。2009年排名前30的基金中只有华商盛世成长、华夏大盘精选能够在2010年冲进前30名。而去年排名倒数后30名的天治创新先锋、东吴价值成长、东吴行业轮动则咸鱼翻身,跻身于今年以来前30名行列。市场的突变,大多数的基金并没有及时对仓位和资产配置进行调整。而如果考察2008年~2010年三年基金的业绩延续性则更不显著,经历2008年的大幅下跌,2009年的震荡反弹,2010年的宽幅震荡。仅有9只偏股型基金能够稳定在前1/3水平,除了金鹰中小盘精选、大摩资源优选混合来自小型基金公司外,其余的7只均来自中大型基金公司,其中包含了华夏基金的两只品种。2011年政策的博弈、经济的转型,注定了投资需要面临复杂的市场情况,而业绩延续性突出的基金更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