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四个观察点看沪深股市突变诱因

  ⊙温建宁 杨廷干

  沪深股市突然出现了15个月以来罕见的急跌走势,很多遭受迎头痛击的投资者不得不开始重新评估投资预期和投资方略。很多媒体急切地走在群体思维的最前面,他们不是访谈基金人士刺探基金股票仓位调整变化的密钥,就是问计券商投研部门试探自营投资调仓变动的趋向,试图多方求证市场连续暴跌的内在根源。笔者以为,不妨换个角度,探究和识别诱发暴跌的导火索,从中顺藤摸瓜去发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变量因子和事实真相,恐怕才有可能正确解读市场突发变局背后的事件逻辑,也才有可能准确归纳市场突然失衡的内涵。

  引发这次暴跌的导火索,从主要诱因层面来观察,可概括为四个重要观察点。一,物价爆发式增长的内在因素,尤其是食品类价格涨幅增长过快,还存在着逐渐蔓延的趋势,通胀预期管理面临严峻考验。考察10月经济监测数据,若以通货膨胀预期管理警戒目标3%作基准,CPI出超了1.4个百分点,并创下连续25个月的最高纪录。而银行5年期中长期存款年利率才4.2%,两者差值呈现负0.2个百分点,这至少能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负利率已只轻微影响一年期的短周期,开始向3到5年中长期周期蔓延和扩散,这些影响会传导到股市,将引发某种程度上存款大搬家。不过不是像某些人期待的那样直接流入资本市场,而是去追逐更容易升值的人民币实物资产,致使股市因为后续资金不足而急挫。

  第二,如果继续纵向比较和剖析经济数据,还可以看到CPI加速增长态势明显。相对于9月的爆发式增长,计算环比增长幅度更是惊人的22.22%,是8、9月环比增长幅度2.86%的7.78倍。所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其冻结流动性控制通胀增速的目的和意图,具有明确的政策针对性。此举虽然只能吸纳35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实际对抗通胀的作用可能很有限,但其所传导的货币政策微妙信号,却不容忽视,否则就会因错误判断股市而在暴跌中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就是说,赶在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前,想尽一切办法,动用所有政策工具,设法把通胀这只老虎锁定在笼子里,将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项。

  第三,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外部因素,会导致国内经济运行格局出现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局面,这将促使中国央行对物价飙升的危险热钱的危害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不排除运用特殊手段和方式构筑抗通胀反热钱的坚固池子,有意识地引导资金流向央行预期的理想池子,借此规避和化解资金无序流动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周小川行长的“池子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反映出央行极有可能已经获得高层必要的授权,在政策制定上进一步贯彻宏观审慎原则,将根据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的需要,动用一切货币政策工具来充分发挥央行分洪导流的货币疏导能力,以高超的货币组合艺术调控手段化解美元泛滥对我国经济的危害。当然,这些已经准备好的一揽子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马德伦13日对池子概念的首度解读,指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系列政策组合措施。充分综合这些有价值的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央行正在密切监控美元形式外资流入的速度和增长数量,有针对性地反击和防控政策组合措施已经箭在弦上,随时都有可能横空出世力保国内经济维持健康稳定的格局,而且也为了力保国内金融秩序保持健康有效的运行。

  第四,韩国央行16日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表明饱受美元洪水危害的亚洲各国由对热钱和通胀的高度警惕,纷纷转向采用加息等实际行动和手段,开始了“高筑坝”“广积粮”的对抗行动。这种背景也提示中国央行在面临两难决策时,从这些政策可选项当中,会进一步考虑二次加息的可能性。所以,股市投资机构者担心央行正逐步紧缩货币政策,股市资金供给或将出现阶段性短缺。那些先知先觉的资金基于投资安全性的考虑,在3000点位上方选择离场观望,也就是合理控制投资风险的必然选择了。

  综合上述分析,当前的态势,决定了政府随时会强力出手保护经济健康、保障国民财富价值,因为这一警戒线是政府所能容忍通胀的上限。眼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或者到年底,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已十分有限了,时间不存在弹性余地,就仅剩下了加大政策力度这个唯一的选项了。政策层面为了宏观大目标的最终实现,不得不为了抑制通胀而在年底果断紧缩货币,可能是一件大概率事件。恐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老百姓的个人财富价值;也才能取得高筑池子合理疏导热钱,切实保护国内全民共有财富不流失的目标。股市的运行轨迹自然得顺应这个大背景。

  (作者温建宁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杨廷干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