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强势板块补跌是否意味A股的最后一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8日 12:15  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苏国文

  上周节后短短两天,沪深两市再次进入深度调整,然而,诡异的是,这是在外围股市连涨多日的情况下大跌的,沪指两日跌去2.2%。从历史上看,强势股的补跌往往意味着指数进入调整的末期,但时下,这是新一轮跌势开始还是见底信号,还需市场博弈来决定。

  多重原因致强势股补跌

  对于本轮强势板块的调整,最直接的就是资金的大量流出,根据根据分类账户统计,上周沪市主力净流出资金109.11亿元,散户净流出资金20.03亿元;深市主力净流出51.85亿元,散户净流出资金83.58亿元。两市两个交易日疯狂净流出资金合计超过260亿元,这是近期少见的情景。

  股指期货交割日方面,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从上周四以中信银行为代表的诸多银行股再次出现异动来看,很明显股指期货6月合约的交割是导致市场出现异变的主要原因所在。股指期货方面,从中金所上周五公布的持仓数据来看,18日前20名会员主力合约持买单增持1782手至13352手;持卖单增持2425手至15536手,卖单持仓较买单持仓多增持643手。IF1007合约持仓仍是空头力量占优。

  估值方面,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雷鸣表示,中小盘股的高估值是其上周大跌的主因。金融、地产等大盘股这两日走势相对平稳,因目前市场的流动性比较紧张,资金从中小盘向大盘的转移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医药行业政策调控方面,医药指数两天跌去8%大部分医药个股跌幅更是惨重。有一种说法是受到“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影响。东兴证券策略分析师张景东表示,医药行业本身就是暴利,管理好药品价格是政府应该做的,这件事只是医药股暴跌的一个引子或者借口而已,更主要的是之前看好医药股的资金太多了,其估值水平也比较高。

  强势股补跌有利夯实底部

  然而,本轮暴跌是在银行、地产等大盘蓝筹已逐步扎稳底部的背景下出现显著的补跌走势。那么,对于金融地产相对抗跌,而强势股补跌,是否代表股指已经进入底部?

  西南证券表示,从历史上看,强势股的补跌往往意味着指数进入调整的末期,当市场估值水平进入到一个较低水平之后,市场短期已经难以找到做空的动力,一些估值水平较高、前期调整幅度较小的强势板块在估值落差作用下形成新的做空动能,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空方的能量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宣泄阶段。不过,农行等大盘股发行进程将对A股市场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并诱使大盘向下考验前期低点或创出调整新低,在此影响下,预计大盘未来在筑底过程中,出现复合底或头肩底的可能性较大。

  广州万隆认为,就后市走势而言,考虑到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和中报业绩等基本面支撑,预计大盘进一步调整空间将十分有限。而创业板和中小板等强势品种的补跌使得市场风险得到进一步释放,反而有利于继续夯实阶段性底部区域。

  爱建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张欣认为,前期领涨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纷纷大跌,已宣告本轮反弹结束。大盘股抗跌,但由于市场资金有限,近期不会有大盘股行情,风格很难转化。 

  控制仓位寻找投资机会

  不过,对于是否底部的问题,也有市场评论人员认为,目前金融地产股的确较为低估,但前提是两个,一是经济增速依然乐观,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舆论氛围降温,产业政策将继续偏向于地产行业。就目前来看,这两个前提似乎存在着诸多考验。目前金融地产股的低估值是建立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高增长的基础上,一旦下半年经济增速下滑,那么,金融地产股的低估值优势可能就不存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引领市场呢?恒基投资认为,受益于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的品种或将是后续最有机会的品种,投资者不妨适当挖掘。从安全边际来看,主板市场的新兴产业股要更具吸引力。后期机会在于超跌大盘蓝筹股、新兴产业实质性个股、央企重组题材、中报大幅预增个股等,这也是激进投资者最应考虑的品种,但仓位尽量控制在3成以下。

  总的来讲,强势板块的补跌,是否是底部,需要由市场博弈来决定。目前,金融地产主动护盘,自有主力的目的,为农行上市护航也好,本身估值优势也好,投资者都不可盲目乐观。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