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市场估值底线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3日 08:52  大众证券报

  是“震荡筑底”,还是“二次探底”?最近关于A股底部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包括部分专业机构在内的许多投资者认为行情已经调整到位,并开始逆转,其中的依据之一是行情已经到了“估值底”。那么估值底是否来临?《大众证券报》为您进行一次PE底线探索。

  估值底分歧犹存

  “从市场主要的成份指数估值来看,低点2481点的位置可比1664点,沪深300成份溢价18%,而以大盘股为主要成份股的超大盘指数、上证央企指数、上证50指数溢价率在6%以内,周期类指数溢价率也仅为9%。”上海证券策略研究员曾小勇指出,除中小板和深成指外,目前市场整体估值与1664点比溢价率在20%左右,上证综指最高22%。“另外,AH溢价指数处于历史低位、相比道琼斯指数A股估值相当,都表明市场处于估值底部。”

  硬币总有两面,东吴证券策略研究员周恺锴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估值底并不可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未了,国内紧缩政策预期依然存在,宏观经济增速已经‘触顶’,上市公司自上而下的业绩下滑压力,促使各行业估值预期向快速下跌的股价靠拢。在这种逻辑支配下,2600点附近也许会是今天的‘估值底’,但或许明天‘估值底’还将继续向下移动。因此,‘估值底’只具备心理作用,而非趋势性选择。”

  而中金公司此前也指出,从估值上看,以2008年股指底部的悲观情景而言,当时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3倍左右,目前沪深300对应估值水平为16倍。如剔除金融行业,当时沪深300其他行业总体静态市盈率为14倍左右,但目前沪深300对应估值水平仍高达21倍。和悲观的情景相比,当前A股估值水平尚难言绝对安全。

  “关于是不是估值底说不好,”昨日深圳一基金经理则向记者坦言,“这里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在行情实际演绎中,合理未必就是底——牛市中涨过头,弱市中跌过头历来是行情的规律性因素;二是,是否能成立‘估值底’关键还要看未来的公司盈利变化,而目前市场最难以确定的是今、明两年的公司盈利预期。因此,如同目前行情的表现,‘估值合理’会产生抗跌性反弹,但是不是‘估值底’真的不好说。”

  PE底线探索

  那么究竟估值底线在哪里?纵向比较来看,历史最低PE出现在1994年7月29日,当时是11.96倍,A股截止到昨日PE是22.47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而通过统计1999年—2008年这一完整的10年经济景气周期之后PE的估值中枢发现,现在的PE22.47倍与历史估值中枢PE27倍的偏离度为16.78%,可以说确实存在超跌现象。

  “你这么看不全面,各个行业以及企业有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证综指成份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处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投资者给予的信心判断也不可能和过去是一样的。所以综上所说,历史对照PE和PB可能会出现误差。”周恺锴做出了纠正,“我给你介绍个FED模型,这是国际上主流的判断股市估值水平的方法之一。”

  周恺锴解释道,假设长期国债收益率应当与标普500指数的隐含收益率(用动态市盈率的倒数来度量)相近,因此可以从两者的差价去判断股价是否合理,如果股市动态市盈率的倒数高于国债收益率,意味着股市隐含的回报大于国债市场,即股市被低估,反之则股市被高估,其实质在于将股票作为一种无限期的资产,它的风险及收益特征应该与长期债券比较接近。美国多年的数据表明,标普500指数的收益比同2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确有趋同性。

  最后的结论是,“虽然从历史对比来看,目前A股已经略有低估,看似即将进入价值投资区间,但由于A股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合理区间’收窄,重心向下将成为主要趋势。从股市与债券等资产的对比来看,2009年7月底股市风险溢价降为负数表明了股市相对债券资产吸引力的丧失,对应了市场中期顶部,根据测算,沪深300指数下降15%以上(对应点位2400点以下),股市的吸引力将明显显现,战略性建仓机会将来临。而从A股的估值结构来看,市场估值重心继续下移的空间仍存,且大小盘估值差异处于历史高位,最近的两次牛市均发生在两者差异回落至低位后。”

  尽管从模型中得出了结论,那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估值底线又在什么位置?东兴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员陆俊龙指出,“根据我们宏观研究员的计算,今年全部A股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将达到25%左右,也就是说按照PEG的逻辑来看,A股的PE应该是25倍;根据历史经验,当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达到25%左右的时候,对照历史分别是96年和09年,其PE最低值分别是19.49倍与12.85倍,可见对比09年,现在的PE依然有下行空间。”   记者 刘扬 

  ■ 链接

  据Wind数据显示,5月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金额达到31.60亿元,而限售股合计减持额仅为18.74亿元,增持金额达到减持金额的1.68倍,为2008年10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净增持。两者联系起来不禁让部分投资者开始怀疑:大股东增持潮的到来是否意味着A股已经寻底成功?产业资本欲打造市场底的声音不绝于耳。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大股东增持作为市场见底的信号。历年数据表明,产业投资人的增减持行为与市场估值水平密切相关,无论市场是处于整体高估或者低估,还是结构性高估,产业投资人增减持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估值水平是否处于合理范围。产业投资人在市场高估时会加大减持力度,同时降低增持力度;而在市场低估时则会加大增持力度,并且降低减持力度。而当市场出现结构性估值过高时,产业投资人所采取的行动就是减持高估的行业,对于低估行业采取少减持甚至不减持的做法。

  实际上,产业资本倾向于用PB进行估值,同时对上市公司股权他们会考虑到流动性溢价,这部分溢价从历史经验上来判断大约是100%左右,因此,上市股权在PB值约等于2的时候,大致能进入到产业资本认同的合理估值区域。通过对每个月大股东增减持市值进行双向叠加,可以发现,历史上在A股PB约为2的时候,增减持额是大致相互抵消的。以2010年一季报来算,当前A股PB水平大概是2.56倍左右,应该说还没有到达产业资本认可的估值区间。

  而以当前产业投资人对于市场的增持力度来看,正是因为估值不够低,因此,增持力度也还不够大。增持力度仅处于高于2008年年中,但又低于2008年底的水平,也就是说产业投资人尽管增持力度有所扩大,但是还没有达到市场底部的增持力度。换言之,在产业投资人眼中,目前市场估值底部或许还没有真正来到。 刘扬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