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高层激辩二季度资本市场 加息升值仍是谜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 07:53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实习生 罗伦 记者 陈未临 发自上海 

  李迅雷:升值加息可能性不大 陈晓升:二季度指数预期在2700点到3200点

  4月25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趋势、政策与策略”论坛上,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升,就当前包括房地产市场新政在内的政策变化下资本市场投资走向展开激辩。两位证券人士对人民币升值加息与否持不同观点,但同时表示,沪指继续下行空间不大,第二季度或造就今年最好买点。

  加息升值与否仍是谜团

  李迅雷表示:“虽然从理论上讲加息势在必行,但是今年升值和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他认为,货币政策是否变化,是否会加息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预期,二是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首先,从目前市场情况分析,整个经济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政府迟迟不愿意加息,也就是不愿意改变预期。中国经济从估值水平来讲已经比较低,但因为房地产新政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银行股继续被抛售,这个情况下再加息就是雪上加霜。其次,政府将越来越注重于微观控制,越来越多的货币政策将通过监管来进行。资本充足率要控制在10%以上,存贷控制在75%以下,如果在这时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宁可采取差别化政策。目前,房地产已经采取了多次加息,其他行业就应当再行考虑。

  陈晓升对此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表示:“利率跟汇率都是整个中国政府刺激政策的手段,最后才是财政,关键是怎样把握利率和汇率的识别,以及财政的退出。不管是日本、中国台湾,或是美国在经济衰退之后,财政手段都会持续数年,中国的财政刺激政策仍然维持,所以说财政的退出是最后的,但是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在流动性退出之后,应该是首要的,所以二季度加息和升值都有可能。”

  陈晓升将中国刺激政策推出的特征和顺序与美国进行对比,指出,包括从9.6万亿变化为7.5万亿的信贷和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流动性方面,以及利率和汇率的走向方面而言,发展方式产生转变,成本结构调整,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补偿等的要素价格改革力度都将加强。

  对于人民币汇率到底何时升值?升值到什么水平?陈晓升也做了进一步回答:“我们觉得6月份之前调整的可能性相当大。一个国家的货币是被低估还是高估,升值还是贬值,最后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对发展的水平。如果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升值,强国强币,这是一个趋势。但是现在整个汇率政策是我们国家刺激政策退出非常重要的要素,所以必须考虑汇率的调整方式,不升值,缓慢的升值,一次性升值,提高这个汇率波动的空间?当然我们会倾向于提高波动的空间比较符合之前温家宝总理讲的‘汇率政策是主动、可控、渐进、而且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浮动汇率制度应该交给市场决定,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方式。”

  沪指下行空间不大 最佳买点或出现

  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证券市场的预测,李迅雷与陈晓升并没有出现太大分歧。

  李迅雷认为:“这次的回落已经基本差不多了。”他解释,M1跟M2的增速跟上升指数有很大的关系。去年年初M1减M2的增速跌至负12,上证指数也创下新低,跌至1600点左右。今年M1减M2的增速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点,沪指并没有同步,所以此次的回落态势也基本差不多。

  与此同时,陈晓升也表示,估值下行空间并不大:“我们预期沪指在2700点到3200点。”

  陈晓升同时提醒,如果二季度如预想中的一样,市场寻求政策的调控,会往下调整的话,事实上就是今年最好的买点。

  “关于余下的时间(投资)什么行业最好,我们现在看全年的话,可能首先是以下三个行业:一个是医药,医药行业肯定是整个基本面的变化是最确定的。第二个通信传媒和技术,它的上游,尤其是手机,我们觉得2010年还会有市场比较好的业绩出来,这个业绩当然我们看不到。如果说能够看到未来业绩增长的公司,是可以去投资的。第三个就是节能方面的行业是最重要的。尤其前一段时间国务院提出来,能源战略里面第一句话就是节约为先,现有的工业、交通、能源方面作为国家能源战略里面的重点。这个我们都看到了明确的业绩增长。”陈晓升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