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结构催生整合预期 ST股或否极泰来

  ●在调结构过程中,传统产业与产能过剩行业间的并购重组有望加快。在管理层调控产业结构的推动下,与ST股相关的国资整合将陆续出现,相关个股有望成为并购重组的重要标的

  ●在资金制约下,大盘蓝筹难以出现大的突破,在市场热点凌乱情况下,ST股会以其绝对价格低、重组预期强而受到青睐

  ●截至3月23日,共有44只ST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机构投资者身影。首先,关注地方国资的“去ST”概念;其次,关注年报扭亏为盈的ST股;最后,关注机构重仓的ST股

  ⊙中原证券研究所 李俊

  ○编辑 李导

  由于新股发行恢复及创业板上市,市场一度降低了对ST板块“壳资源”的关注度,但自2010年以来,ST板块表现却仍然抢眼。截至3月23日,上证综指年内累计下跌7.24%,而ST与*ST板块却逆势上扬,涨幅分别高达8.96%与5.04%,远超同期大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在经济调结构的背景下,政策有望推动国资整合的进程,而ST板块中相关个股有望成为整合的对象;其次,在宽幅震荡中,主题投资易受青睐,而ST板块与重组主题密不可分。在下一阶段,如蓝筹股继续受困于资金面困扰、新兴产业与区域概念股出现阶段性降温,那么,混沌市场中的重组题材或有望再次成为市场热点,建议密切关注ST股的投资机会。

  调结构给ST股带来整体性机会

  从宏观经济看,调结构是2010年的关键词。在经济增长无忧、产能过剩突出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模式必然要进行调整,而伴随投资者对调结构这一关键词的解读,一些消费概念、区域经济概念及新兴产业概念轮番表现,个股涌现出大量的投资机会;但另一方面,直接受益于调结构进程的ST板块,表现较上述概念要逊色不少。从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由于过去市场对ST股更多的是以题材炒作为主,而很少将ST股的投资机会与国内经济的调结构联系起来。

  目前这种局面正在改观,首先,在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与产能过剩行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有望加快。在管理层调控产业结构的推动下,与ST股相关的国资整合将陆续出现,相关个股有望成为并购重组的重要标的;其次,在经济调结构过程中,银行信贷将有保有压,某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压力开始加大,贷款证券化的愿望强烈。在直接发行新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不排除会寻找ST板块中的相关个股,注入其资产,实现曲线上市融资。此外,在部分ST股的大小非减持之后,股东持股比例相对分散,也为ST股资产重组创造了条件。

  震荡市道 ST股低价优势显现

  而目前来看,新兴产业与区域概念炒作的力度有所减弱。随着股价的推高,各类消息的兑现,投资者对此类题材的兴趣正在下降。从预期角度来说,虽然部分未出台的相关规划仍可重点挖掘,但难以出现整体性机会。而另一方面,在流动性过剩局面逐渐转向之际,短期蓝筹股受困于资金面的困扰。在资金制约下,缺乏催化因素的大盘蓝筹股难以出现大的突破。一般情况下,在市场热点凌乱,青黄不接现象开始显现的时候,ST股会以其绝对价格低、重组预期强的优势,重新受到青睐。

  频现机构身影 买ST股看三点

  截至3月23日,共有44只ST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身影。从机构对ST股的投资逻辑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在现实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企业成长理念与市场主题投资的结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议投资者从以下三方面关注ST股的机会:首先,关注地方国资的“去ST”概念。比如重庆市计划通过引入新股东、债权重组、股权重组等推进ST上市公司得以重生,将所有的ST国有企业去掉ST。而其他地方政府的推进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并已经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当前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的迫切性,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资ST板块的“壳资源”仍将出现不错的投资机会。

  其次,关注年报扭亏为盈的ST股。建议结合前三季度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趋势,从ST股中寻找2009年出现扭亏为盈的公司,并在年报公布前提前介入。一般情况下,在ST股年报出炉前后,容易出现阶段性交易机会。

  最后,关注机构重仓的ST股。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投资者难以辨别并发掘ST个股的重组机会。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者可通过研究机构重仓的ST股,找出机构投资的逻辑,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投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