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A股市场投资策略:谢牛年 迎虎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 09:42  今日投资

  2009年是次贷危机余波犹存的一年,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出台刺激经济政策、向经济体系释放流动性等方式,以期拉动经济增长。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重放松的背景下,在市场预期不断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股票市场也度过了2008年的惨烈下跌期,出现了恢复性上涨。我国作为全球最早复苏的经济体,股市也是在2009年一路飙升,涨幅较2008年的低点超过了100%。

  我们回顾09年各大机构的投资策略发现,已经结束的“牛年”正如多数机构2009年预期的那样,走出了振荡攀升的行情。09年预期沪指高点最准的机构是兴业证券,该机构预测09年高点在3434点,09年沪指最高点为3478点,仅相差44点。去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一家机构看空,但预期指数超过三千点的机构仅有不到十家,显示去年的机构对09年A股市场过度谨慎。

  机构对2010年A股走势判断现分歧

  目前各家券商陆续发布的2010年度投资策略报告,披露了专业机构的预测展望。在此,我们总结了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等39家券商研究所对于2009年宏观经济和市场策略的预测,希望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从今年的各机构给出的A股市场向上空间来看,虽然多数机构预期指数将会超过4000点,但有14家机构未给出2010年的具体点位,这个比例较09年大幅提升,在09年仅有6家机构未给出具体的点位,这也说明机构对于2010年A股市场具体的走势虽然趋同,但是到具体点位的分歧较09年更大。其中,中信建投给予了最高的点位,5000点,他们认为虽然2010年的投资将较09年出现一定回落,但进出口的复苏和消费的启动将继续支撑GDP超过8%的增速。而从企业盈利来看,企业利润增长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经济复苏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将支持股指继续攀升。大同证券则给予了最低的点位,2100点,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决定市场长期趋势,流动性影响中期波动。2010年A股市场整体将是结构性调整市,整体呈箱形震荡,箱体的上下限为2100-3800点。由于当前上证指数在3300点左右,处于箱体顶部位置,所以2010年总体方向是震荡向下。如靠近箱底,可能再次引发反弹行情,全年可能是反弹--回落--反弹的格局。

  从中国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机构的分歧较09年的大:首先是中国在七月底率先对保增长政策进行“微调”。从这个角度来说,2010年中国有望再次率先从保增长政策中进一步退出。随后,全球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某个时点迎来各国退出政策连续出台的高潮。这种中期政策的变化将会对股票市场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波动。基本面相对强劲(如:中国可能率先出现通胀压力)决定了2010年中国需要率先进一步退出“保增长”政策。但是,能否以及何时进一步退出这些政策却取决于外围经济的复苏进展。如果外围经济始终像现在这样“立足未稳”,那么中国就无法形成对政策进一步调整的决心。基于此,莫尼塔公司认为,A股在2010年的走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复苏情况,即:美国复苏越缓慢,A股市场上涨持续时间越长,实现涨幅越高。反之亦然。

  整体来看,机构对今年的A股市场行情还是谨慎看多的。其中,有19家机构看好今年的A股市场,19家机构持谨慎观点,仅1家机构不看好今年的行情。中信证券认为,从今年12月份到明年4,5月份,A股市场环境都会比较乐观,期间GDP、企业业绩增长都会快速回升,CPI在出现向上拐点后对资金也会呈现正面刺激作用。目前我们预计明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为25%,考虑与其它资产的比较,上证综指高点有可能触及4500点。明年二季度中旬开始市场可能进入敏感期,全年将呈“N”形变化。国泰君安则认为在09年大幅上涨之后,明年A股市场会走出震荡行情。结论来自两个考虑:一个来自分析框架,2009年的大涨是来自投资者能够预期政策刺激下,2010年是稳定增长,适度通胀,但是2011年,在政府支持边际力度全球性减弱的情况下,市场对经济的自发力量走势必定将信将疑,映射在市场上是震荡;另一个来自历史统计,在各国股灾后,第一年都表现出大涨,第二年震荡,其主要原因是,大幅下跌后从价值角度本身有上涨要求,另外政府政策促进上涨,市场估值回复正常,市场情绪也回归正常并有憧憬,但是到了第二年,业绩增长已经被超额预期,整体估值进一步提高难以被投资者忍受,因此市场整体难有单边系统性机会。看空的大同证券则指出,2010年市场会否形成未来牛市的底部取决于经济及股市调整的力度,如果2010年房地产市场走势严峻,则市场可望在年内形成未来重要的底部。总体来看,对2010年股市的运行持悲观态度。一季度主要是大盘蓝筹股的天下,四季末将是投资者逐步建仓的好时机,布局迎接2011年的牛市。

  未来政策环境变化对A股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微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7日闭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被明确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调不变。此次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首要的两大任务,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刺激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逐步替代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如果减少了政府投资,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又难以大幅增长,必然会对经济平稳增长带来影响,进而对股市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二,会议提出,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意味着宏观政策将围绕通胀预期、过剩产能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适时微调。2009年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微调。天量增长的信贷在下半年已大幅下降,央行在货币市场也加大公开市场操作,2009年10月份以来已连续7周实现净回笼。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将明显减少,估计可能在7万亿左右;第三,如果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大幅回升,则财政政策将不那么积极,货币政策也不那么宽松,这样的政策环境难以支持股市持续上涨。

  2、房地产市场的优惠政策可能调整

  由于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明朗、通胀预期增强、房价偏高,因此2010年很多优惠政策将逐步调整,针对投资性需求的购房优惠政策可能取消。2009年11月南京出台了三项公积金贷款新政,限制二套高档房贷款额度。北京除加强对二套房贷的管理外,二手房商业贷款业务也全面收紧。2010年房地产市场可能不象2009年那样火暴,可能出现滞涨的行情。理由如下:第一,2010年加息的可能性较大,购房者还款的压力将增大;第二,目前房价非理性上涨已经透支了对需求的预期,2010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将有所增长,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有所改变;第三,2010年部分优惠政策将收紧或取消,对部分购房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当然,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十分惨淡,因为还有比较旺盛的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对住房的需求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调整结构与产业政策

  调整结构主要是为了改变我国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促进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从产业政策来看,国家将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三农新政策将导致农业生产投入的加大,农药、化肥中的龙头或者资源垄断企业将有机会。城镇化进程带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需求增长,因此房地产、基础设施、水泥等行业可能受益。新型装备工业、新材料、新能源、新生化行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围绕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新产业,有可能在政策的全面扶持下成为业绩倍增的新产业,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机会。

  4、全球流动性充裕是股指能够保持强势的基础

  “全球央行”美联储自2006年6月29日以来,多次降息,将基金利率从5.25%下降至当前的0-0.25%,且美联储有关人员明确表态,2010年加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美国现期通胀水平及经济复苏的形势看,美国2010年宽松经济政策退出可能性确实是非常小,其时机的选择可能要远远滞后于普遍投资者的预期。这使得一方面,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预期,低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另一方面,下跌的实际利率、复苏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随着美国银行信心的逐步恢复,其将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源泉,其结果是低息美元造成了新兴国家成为热钱追逐的对象,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增长较快、政局稳定的经济体。

  5、宽松政策退出可能晚于投资者预期

  当前,我国央行一方面加强了热钱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热钱的影响。但是,正所谓水涨船高,另外诸如贸易摩擦、美国经济数据、我国经济数据、美联储的举动等因素,都会导致央行在判断宽松经济政策的时机过程中,更多地会滞后于普遍投资者的预期,这使得流动性会依然充裕的预期将变成现实。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