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季报行情方兴未艾 长线投资仍需深耕业绩

  在近期市场陷入多空拉锯战之际,三季报预增品种的表现成为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三季报行情将如何深化演绎?哪些行业复苏明显?谁是下一个“潍柴动力”?投资者怎样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本周,我们邀请了四位专家深入解读上述问题。

  ⊙主持人 张雪 ○编辑 赵艳云

  品味三季报 甄别行业后市机会

  主持人:从三季报业绩看,哪些行业业绩突出、复苏明显?这些行业的盈利增长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强莹:三季报业绩比较突出的行业有房地产、医药生物、公用事业以及食品饮料,是预告业绩翻倍公司占比最高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复苏是明显的,按Wind行业划分,已有约67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告了三季度业绩。预增的有19家,其中既有招商地产金地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也有华业地产宜华地产这样的二线地产公司,业绩预增幅度也比较喜人,有15家企业增幅都是超过了100%。细细分析房地产行业的预增公告,虽然其中有部分公司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特殊的结算方式,或者公司整合带来的一次性收益,而产生较好的预增数据,但行业整体回暖明显,主营销售收入的增长是主因。不过,近期地产对政策面冷暖交织十分敏感,所以三季度表现不是最佳。考虑到房地产行业明年业绩增长明确,具备可持续性,市场疑虑消除后有望深化演绎。

  公用事业板块的业绩增幅也是明显的,特别是电力类上市公司,从2008年末全面亏损,到2009年中报部分扭亏,再到三季报预增家数增多,整个行业跟随经济复苏的步伐逐步减小亏损幅度。宁波热电广州控股深南电A等都是受益于成本下降、发电量增多而业绩有所增加。但是电力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比较低,成长性也不大,目前恢复性增长的可持续性并不强,一旦回到业绩均值附近后难有大的惊喜再现,因此市场的关注度也不高。要实现对三季报行情的引领不太现实,除非电价改革有实质性的进展。

  生物医药行业继续维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从2007年末至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抗周期行业,表现一直比较平稳,基本保持20%-30%的业绩增速。但是在甲流概念以及医改的刺激下,生物医药类个股都曾以市场热点亮相,与稳定的业绩增速相比,股价的攀升显得过快了些,行业整体的估值优势不明显。

  食品饮料行业在整体业绩增速平稳的基础上,由于挂钩消费,对于经济复苏的敏感性要较医药行业略高。因此酒类上市公司的三季度业绩在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持续刺激下表现喜人,酒鬼酒青岛啤酒山西汾酒以及古井贡酒都预告有稳定增长,高端白酒的涨价预期在四季度实现会有助该行业的盈利增长。

  陈露:三季报业绩突出、复苏明显的行业以电力、房地产、医药生物、汽车、化工中的民爆、轮胎及食品饮料等最为突出,其次是建材、家电、造纸等。业绩突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经济回升的主引擎及其相关的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建材、电力、化工中的民爆和轮胎等行业;二是抗周期类行业比如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等,在制度变革的推动下,业绩突出。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方面,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基数极低,整体上,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A股税前利润同比增幅有望实现大幅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盈利增长有一定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和全球经济的复苏,除个别行业外绝大多数行业的盈利状况将进一步改善。但是,具体到各家公司,我们也要注意甄别导致公司业绩增长的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如果是短期因素导致的,那么其盈利增长难以持续。

  郭燕玲:从此次三季报业绩披露情况来看,有12个行业的业绩同比回升,其中名列前茅的主要有采掘、农林牧渔、公用事业、食品饮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运设备等行业。从行业特征看,我认为与四万亿投资、政策扶持等相关的行业明显受益,复苏步伐较快。同时,在今年信贷规模投放带动下,消费和投资增长使得部分类资本品行业如房地产行业也出现逆经济周期的回暖,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势头。

  从单季的行业业绩统计数据看,有15个行业呈现业绩环比增长,位居前列的是采掘、农林牧渔、房地产、商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行业。自第三季度以后,国际经济回暖趋势明确,外部需求明显增长,由此在与国内需求相关的行业持续回升的同时,贸易、商业等行业在第三季度出现了经营拐点盈利开始回升。此外,在第三季度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活跃和IPO的开闸,证券业为主的金融行业业绩也增长迅猛。

  从上述行业表现来看,我认为,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递减作用,前期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推动的盈利增长优势会逐步减弱。受益于外部需求回升的商贸和航运类行业,产业升级政策扶持的行业,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类资本品行业和资源类行业未来盈利增长趋势仍较乐观。

  张帆:结合海外经济复苏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未来的通胀压力预期较为明显,通货膨胀受益板块的上市公司将具有较好的业绩增长持续性,具体包括:资源类、地产、农业和消费类的上市公司。由于出口在2008年四季度出现滞后性的急跌,因此出口类的上市公司在四季度将由于明显的“业绩洼地”而业绩增速“显著”。

  我认为受益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市公司,如地产、金融和航空类为长期受益板块,而出口类上市公司在四季度会有更好的由于业绩洼地导致的盈利增长,但仅仅是交易性机会。最后,全球经济向低碳低能耗转型的时代大幕将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揭起,结合11月份奥巴马访华与中国在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上的合作,低碳和新能源的上市公司具备很好的交易性机会和长期投资价值,其业绩将在未来长期稳步成长。

  主持人:哪些行业的业绩不尽如人意?

  郭燕玲: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电子元器件、黑色金属行业在1~9月份的同比业绩出现大幅回落,单季环比数据中,电子元器件和化工行业的业绩表现则处于垫底,此外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行业也同样表现不理想。导致这些行业业绩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低谷导致的需求低迷,此外产能过剩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也是导致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原因。

  陈露:当然也有一些行业的业绩不尽如人意,比如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业以及出口导向性行业。钢铁主要是因为产能过剩和成本过高;交通运输业主要是受到外需低迷和油价升高的影响。

  市场整体上升趋势逐步明确

  主持人:预期一下三季报行情未来将如何深化演绎?

  张帆:我认为,三季报行情有望在海外市场回暖和中国经济实质性复苏的共振下围绕着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低碳新能源三条主线来深入展开。上述三个板块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复苏和盈利增长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换、产业升级和宏观调控政策在战略方向上是一致的,兼具季报预增的交易性投资机会和行业趋势性上升的长期投资价值。

  陈露: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市场行业演绎的基础。三季报业绩环比的大幅增长给目前市场以一定的支撑。从目前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回暖进一步确立,全球经济已经企稳并步入复苏之路。经济环境基本面的改善将进一步促使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从而驱动市场行情的深化。因此,尽管后续股市行情仍会有所反复,但从中长期来看,整体上升的趋势在逐步明确。

  郭燕玲:近期,二级市场对三季度业绩的超预期还是表现得比较活跃的,我认为这是介于年末布局和跨年度行情的过渡行情,因此本身的持续时间和活跃度应不会非常强,到12月份左右投资者会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2010年的经济格局和政策视角上。因此,我们认为在第三季度出现业绩超预期增长的个股会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活跃机会,而出现整体性的行业性机会或主题性机会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

  寻求中长线投资机会仍需深耕业绩

  主持人:是不是所有季报报喜的行业和公司都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在操作中如何把握三季报行情?

  陈露:在四季度,不是所有的季报报喜公司都具有投资价值的。对于前期已经被大幅拉高的报喜公司,需要警惕。后续行情更应该关注两类行业公司:一是目前被低估的即将步入业绩增长的行业公司;二是业绩已经显露增长迹象且盈利增长可持续的行业公司。

  强莹:作为投资者,可以把关注的目光缩小一些,因为今年三季报的一大特点是细分子行业的业绩同步性比较强,投资机会更容易把握。例如民爆行业,南岭民爆久联发展雷鸣科化、江南化工均受益基建项目增多,公司的盈利模式雷同,因此有齐涨齐跌的现象,投资者可以借此寻求短线机会。此外是家电行业,美菱电器以及海信电器公告三季度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家电下乡,对于其他尚未公告业绩但一样受益该政策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可以予以关注。但是,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三季报看似百花齐放的美丽数据更多提供的是一种短线机会,比如依赖投资收益或者出售资产获得三季度业绩爆发性增长的公司,并不具备业绩的可持续性。要寻求中长线的价值投资机会,仍需深耕业绩,具体公司具体分析。

  郭燕玲:三季度业绩回升的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周期特征和政策事件特征,较容易把握,但前面我提到,政策受益的递减效应使得未来有些行业的增长持续性不强。另外从个股角度看,也存在部分公司在第三季度的集中突击受益增加。因此,并非所有业绩增长的行业和公司均具有持续的投资价值。我建议,从主业角度看,具有明确可持续的增长潜力行业和公司才是首选的投资目标,从此逻辑来看,煤炭、金融、通信设备和节能电器设备等行业及相关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吸引力。

  张帆:对于投资者而言,区分由于业绩洼地导致的有水分的三季度业绩增长和行业趋势性扭转、公司出现实质性成长所形成的业绩增长将成为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其中部分行业,如机械设备仪表、化工中间产品、金属非金属等行业的业绩增长并不具备持续性。因为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去年三季度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各项指标急剧下挫导致的公司业绩基数的“洼地效应”。只要上市公司在2009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回归到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甚至略低,其业绩也将形成比较明显的同比增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