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证投资:牛市下半场仍有好戏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 15:19  金羊网-羊城晚报

  古今中外的证券史都显示,秋冬季节的股市往往相对低迷。那么,今年A股的秋冬季节是否会令人失望?笔者认为,牛市已经进入下半场,向上可以看到接近五成的空间。

  近期一个重要的现象是,8月份我们继续看到了“存款搬家”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居民户上的存款还在减少,这就显示了整个“存款搬家”已经进入第二个月份了。7月份出现了,8月份出现了。

  从2000年和2007年两次存款搬家的情况来看,一旦出现了“存款搬家”,就说明整个社会大众开始关注股市了。也就是说,不仅是专业投资者在做股票了,现在老百姓也来了。如果我们将牛市分为两个阶段:低迷期、活跃期的话(低迷期一般是对应股市显著低估值的阶段,活跃期对应的是股市处在估值基本合理的阶段,但有向泡沫化发展的趋势),那么,近期连续两个月的“存款搬家”,就预示着中国股市此轮牛市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活跃期阶段,并可能在未来(2010年4500点之上)逐渐出现泡沫。

  我们因此认为,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的下半场。

  牛市上半场:

  四大特征决定回报丰厚

  回顾牛市的上半场,我们可以看出其运行时间正好是一年。雷曼破产到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在雷曼破产第三天,2008年9月18日,我们国家推出救市政策。到现在正好也是一年的时间,我们认为这是牛市的上半场。

  为什么定义这一年为牛市上半场?这主要是根据市场估值水平、投资者构成、政策环境、流动性状况等因素综合来界定的。这过程中,“存款搬家”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观测点。

  在牛市上半场有这样一些特征:1、人们不相信牛市已经来临。比如,去年9月救市政策出台时,笔者在评论中称沪综指将重返3000点。但几乎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

  2、估值非常低。当时1660点的A股动态市盈率水平已经在10倍左右,B股更只有5倍左右。当时,A股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0%,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仅为3%左右。A股估值隐含中国GDP增速不到3%。

  3、政策环境非常好。政府号召央企、国企入市。人们担心这会让央企或国企亏钱,实际上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当时A股对两大主要资产债市和房市而言,都具有很大的估值优势。现在来看,情况已经很明了。美国的情况也可以一比。人们普遍担心的美国救市资金的收益,但其目前的收益率高达18%。

  4、流动性特别宽松。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尚未复苏,难以消耗资金;另一方面,银行推出大量信贷。两个因素导致资产市场流动性特别充裕。

  这四个特征决定了在2008版牛市中,有勇气在上半场开始投资的朋友,会有非常丰厚的回报。

  牛市下半场:

  难度加大关注银行地产

  相对于上半场异常丰厚的投资回报,下半场股民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就比上半场要有一些难度了。因为:1、人们开始相信牛市来了,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的大幅波动。人们相信牛市来临,主要是盈利效应的驱动,当然,也有一些因素还开始“逼迫”投资者进入股市、楼市,比如通胀预期。———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因素。

  2、政策环境要比上半场差。尽管尚未进入收紧阶段,但频频发出的微调信号,告诉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上半场了,投资要更加谨慎了。

  3、流动性适度宽松。从M1同比增速的情况来看,我们预测M1会在2010年一季度见到30%的同比增速,然后会在二季度出现较为明显的M1增速回落,最终会在2010年年底达到17%左右的水平。

  4、从估值角度讲,进入这个时段,尽管没有高估,但已经不能说很低估了。当然,我们一直认为,沪市综指的合理均衡点位在3800点,这是根据整个市场的资产价格、相关大类资产的收益率对比、上市公司最近几年的盈利增长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推出的。而如果考虑到明年上市公司还有20%增长的话,那么明年、也就是2010年我们的目标点位是在4500点。也就是说,下半场到我们还能够从3000点左右向上看50%左右的空间。

  所以,从目前这个位置来看,到4500点还有一段比较安全的空间,应该可以比较安心地来做股票。那么,下半场关注什么板块呢?这方面我们可以看看2000年、2007年牛市下半场的情景,如果出现类似情况的话,我们认为,地产、银行等主流蓝筹股依然会是主要的方向。

  中证投资 徐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