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凡:三论中级反弹延续 关注三条主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8:06  理财周报

上证指数

  和1997年不同,本轮通缩促进了刚性需求释放,表现在地产上

  理财周报专栏作者 张凡/文

  请读者们原谅我一再的啰嗦。这一期我要再说说中级反弹。

  在中级反弹延续的论述中我就提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探底征兆,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宗的反弹和美国市场金融股的反弹。而在上期文章中我提出,在去库存化之后的刚性需求释放是支撑实体经济反弹的根基,而在这个过程中、地产和耐用消费品刚性需求的释放是最重要的部分。

  为什么刚性需求释放

  我近期对日本1975年经济反弹经验做了分解研究,也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最近仔细思考,中国在1997年的通货紧缩中为什么没有这种刚性需求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化进程的问题,中国1997年以后的通货紧缩固然有它的的金融危机冲击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处于一个经济结构转换期,就是我们曾经说的,从工业化起飞准备向起飞过渡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千元级的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已经到达了饱和的地步,但是,新的需求升级即汽车和住房的需求又是当时的收入水平无法支撑的。所以,我们看到1997年之后的需求不足是直接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

  而在这次调整中,为什么价格的下跌促进了刚性需求的释放?可从两点来解析。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中国当前是工业化的延续,不是工业化的转折,为什么不是转折?因为中国的大城市化和相应的需求升级依然没有终结,因此,供需规律会自然产生它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经历了这次工业化起飞的财富积累之后,中国依然有能力支撑这种消费,因此刚性需求所表现出来的依然是地产和耐用消费品领域。所以,我们对起飞萧条期后的经济V字反弹也可以认为是必然的。

  中级反弹的外部支撑

  我曾经谈到反弹延续的外部因素。

  现在,美国金融股的反弹已经变成现实,反弹延续的外部因素已经出现,按照我的逻辑,美国经济当在今年二季度进入触底过程,而这必将到来全球大宗的投机式反弹,所以我当时即认为未来的领涨板块当在金融股和国际大宗。现在来看,美国股市已经先于经济展开探底的进程,虽然其后的反复不可避免,但是,这种趋势是应当引起充分的关注的。

  关于未来

  至于这种刚性需求的动力是否衰竭,何时衰竭,从更长的角度看,它取决于经济增长,但是从1-2年的角度看,政策对这种刚性需求的激发依然处于正向循环的状态,实际上,在谈论中级反弹的延续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谈论到下半年的问题,因为目前的上涨不可能只看二季度的情况。

  这里,我想说的是,中国自身因素是较为复杂的(这里就不做深入探讨了),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分歧更多的来源于对2009年以后的经济看不清楚,或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歧,更进一步说是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担忧。

  关于国际的大环境,我也已经说明,与1975年第四波康波衰退相比,美国,也就是康波的主导国明显偏弱,这也是为什么在1975年时日美同步反弹,而此次中国领先美国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国的出口迅速滑落的原因。

  但是,对于这种状态的影响,我觉得可能要沿着这样的逻辑来推导,美国的羸弱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双刃剑,虽然从需求的角度看中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是,从成本看,美国的羸弱扩大了国家大宗的下跌幅度,也会压制全球大宗反弹的价格,实际上,现在的成本状态远远好于1975年时的日本,对于一个正希望向内需转变的大国而言,我们可能更需要辩证看待成本与需求的博弈,对于短期由于成本下降而刚性需求释放所带来的企业盈利的改善也不必过分悲观。这个我们曾经在2008年中期提出的逻辑越发的显示出其对经济状态的预见性,所以,中游制造业仍是一个关注的重点。

  三论中级反弹的延续

  总而言之,我坚持认为,在二季度,中国经济内部和外部经济都将面临着继续向好的状态,所以,中级反弹仍将延续。

  而目前,很多人仍在研究中级反弹的结束抑或是反弹如何向反转演绎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基本逻辑,我已经在前文中有所涉及。关于反弹的热点,我总结的三条主线是,其一、刚性需求释放的地产、汽车、家电、通讯;其二、美国反弹触发的金融和大宗;其三、成本下降和刚性需求释放的部分中游制造业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