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战略眼光看待A股市场 指数或可超过3000点

上证指数

  ⊙华林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宇

  近期市场的大幅震荡调整,使不少人开始迷茫,上半年的行情是否就此终结,甚至有人开始预言行情可能重新探底。面对市场的不同观点,我们有理由保持独立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认为,由于面临1月、2月市场上行带来的获利抛压以及外围股市不断下跌带来的心理恐惧,近期市场的调整是合理且正常的。但市场经过充分的震荡和换手之后,仍有望持续创出新高。展望上半年行情,阶段性牛市行情有望延续,指数或可超过3000点。

  市场的分析逻辑可从市场短、长期等影响因素来展开。短期影响因素的把握往往更可靠,而长期因素存在多重不确定。短期市场的分析主要考察市场资金供求。自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国际环境的恶化,中国出口经济出现大幅度收缩,由此导致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转向凯恩斯主义,即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由此带来的信贷猛增及流动性充裕促使股市不断上涨,A股市场呈现明显的资金推动市特征。

  从国内投资渠道与资金投向的角度分析市场。一般而言,在中国,大额资金除了参与债市、房市、股市,就没其他更好的投资渠道。期市风险太大,不适合大资金保守盈利;风险投资流动性不够,对专业投资能力要求很强;由于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全面促销降价的第三阶段,现在买房恐怕为时过早。尽管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难得的回暖迹象,但我们认为相比股市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房地产的流动性且性价比仍较低;在央行继续大幅降息的可能性较小的时候,债市也缺乏战略投资机会。因此,股市成为市场流动性最好的“发泄”场所。

  与欧美股市不断创出近年来的新低相比,中国由于人民币汇率稳定(甚至仍然存在可能升值),经济发展稳健,A股由于呈现独立行情,更加吸引国际资金的目光。毫无疑问,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金保值增值的“避风港”。这从近期外汇储备不减反增、外贸逆差不降反升等迹象可见一斑。简单按照“外汇储备增量-贸易顺差-FDI”的热钱估算方法,2008年12月热钱流入约为163亿,而在同年11月,热钱流出约为400亿,这似乎表明,2008年年底以后外资流向开始出现逆转。毋庸置疑,中国经济以及A股市场的逆风上扬与热钱流动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在国际股市不断创出新低的当下,外资热钱是否更加青睐目前走出独立行情的A股市场呢,我们有理由给出肯定的答复。由是,现阶段的国内外热钱(包括国际资金)都可能把中国股市,尤其是A股当作赚快钱的“主场”。如果我们误判当前A股市场的资金动机,则可能忽略行情展开背后的深层次理由。我们或可坚定信心,认清当前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把握当前市场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面角度看当前股市的运行,若按照目前主流的观点分析,中国企业业绩普遍需要在二季度见底,这样的推理或许存在合理性。但我们依然强调宏观经济的不可预测性,更多关注点应该是信心。我以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在这个关键时刻,提振信心最为重要。只有消费者有信心,才能大胆消费。只有企业经营人有信心,才能大胆的投资。只有国家领导人有信心,才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应对危机。只有有信心,我们这个国家才有新希望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过于担忧中国经济或会跟随欧美经济危机的潮流。由于中国经济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发展体制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不仅具备很强的内在发展动力,也具备很强的内在实力。不仅有非常庞大的国内市场,而且享有1.5万亿的外汇储备和高达55%的居民储蓄率,中国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来保持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不必盲从的认为中国经济一定会步入西方经济衰退的后尘,对于出口型经济受西方消费萎缩影响的不利影响也不必过于放大。我们或可相信,当前不断刺激的内需增长及不断加大的投资正好能够弥补外向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压力。因此,我们极力主张投资者看清当前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维护国家的金融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一直强调金融市场可能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股市的好转有利于国内消费能力的提升,众多的投资者往往都将股市里获得的收入转向房市、车市等消费,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来股市的发展仍然存在上涨的机会。毕竟,相比去年的6000点,当前A股市场已经有较大的调整幅度。如果要预测未来行情能够延续到多久或者涨到多少点位,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毕竟市场存在多重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我们需要强调,短期市场行情的发展往往并不取决于业绩是否如实增长,尽管用业绩增长来推算股价增长似乎是“科学”的方法,但在实际过程当中会受到多重不确定性。与其看业绩增长,不如看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心。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当前A股市场仍处在历史的低谷中,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相关专题:

    股指期货呼之欲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