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系的狂欢与没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11:35 《新财经》

  文/渝京

  尽管市场已经淡忘,但曾经喧嚣一时的“资本系”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无法抹去的一页

  引子 从魏东说起

  2008年4月29日,是一个极平常的日子。这个日子,因一个人的突然离去,而变得不再平常。这天下午的4点10分左右,一名男子从位于北京昆玉河畔、紧邻紫竹院西门的“中海紫金苑”2号楼9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41岁的生命。

  死者叫魏东,生前任湖南涌金集团董事长,旗下拥有国金证券九芝堂两家上市公司,还是千金药业第二大股东,并参股多家上市公司,被称为“涌金系”掌门人。

  魏东之死,勾起了一个人们似乎已经开始淡忘的话题:“资本系”。

  崛起 资本系大佬的前世

  “资本系”制造者在市场中的突然现身,基本都带有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发迹前,大多默默无闻

  “资本系”源于A股市场,在中国股市中已潜行多年。从名噪一时的德隆,到官司拖了几年、仍纷争不断的格林柯尔,一些企业界著名人物如唐万新(德隆系)、顾雏军(格林柯尔系)、龚家龙(天发系)等,都是在“资本”大旗的护佑下,平地崛起而声名显赫。

  “资本系”的崛起,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在经过一段时间调查采访后,《新财经》刊发了一组封面文章《被扭曲的造系运动》(见《新财经》2003年第4期),对当时活跃在A股市场中的16家“新资本力量”,进行了深度报道和剖析。在这支新资本大军中,有秦跃系、涌金系、农凯系、中广系、天发系、鸿仪系、华润系,等等。

  “资本系”制造者在市场中的突然现身,基本都带有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发迹前,大多默默无闻,或经营着一家不大的企业,或手中握有数额不大的资金。如唐万新、魏东、周正毅、鄢彩宏等。这些曾经呼风唤雨、左右逢源的资本玩家是怎么发达起来的?循着他们最初的足迹,我们或许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唐万新:四川开县人,1964年4月3日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支边干部家庭,在兄妹五人中排行最小。1986年,在乌鲁木齐市公园北街,他与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彩扩部,开始了四年的早期商业经营,很快赚到了60万元人民币。后来,他把业务拓展到锁厂、卫星接收器、饲料添加剂、魔芋挂面厂等项目,均以失败告终。彩扩业务赚来的60多万元,也就此赔个精光。

  1992年5月,唐万新带着借来的5万元钱,到西安寻找商业机会。在他视为“福地”的西安,唐万新通过“一级半市场”倒卖精密合金、陕西五棉、西安民生、西安金花等法人股,赚了5000多万元。唐万新由此踏入资本市场,开始了他的“德隆帝国”之路。

  魏东:1967年12月出生,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3?27”国债风波后不久下海。有人说他的“第一桶金”是在上海大厦捞到的。魏东下海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认购新股收益率很高,谁能调动大资金,绝对收益就高。那时的新股是以存单方式认购,魏东在这时期全力参与新股申购。1994年创建涌金公司,开始构建“涌金系”。

  周正毅:1961年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家境贫困,只有小学文化。1994年,周氏夫妇开办“阿毛炖品”,这家饭店位于上海黄河路,据说当时每年可盈利1000万元。1995年,周正毅夫妇由“个体户”转向“投资家”。时值国企职工股上市流通高峰期,周倾囊投资获利甚丰。1997年遇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一片低迷,周氏于当年10月成立农凯集团,扎进香港股市大量购买蓝筹股,等到股市反弹,获利数亿港元。此后,周正毅回到上海开始了他的“资本农凯”之旅。

  狂欢 资本系的炼金术

  造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上市公司中拿钱。收购上市公司的资产不会赔钱,就算融不到资,把它转让出去同样赚钱

  “资本系”快速长大的特点,是以小搏大,通过连环担保和复杂的关联交易,套取银行贷款,使本“系”资产快速增值。在《被扭曲的造系运动》一文中,我们的记者对造系者们的超级财技,做了一次细致的管窥。

  2003年3月19日中午,一位控制数家上市公司的造系者张某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我造系一是为了融资,二还是为了融资。”

  当记者问他,文章发表后,会有人根据上市公司股东排名查出他控制的系,那时怎么办?他说:“我会用我的关联公司去收购,只要我能控制住就行。目前造系者都是为了融资而造系,你想最终确认我是幕后的控制者,除非你查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三代。”

  2000年初,张某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类高科技股份制公司,对他来说,要想做大企业,资金成为关键一环。他想让自己的企业上市,但起码要等三年。他说:“想在三年时间里上市,需要建立在各种关系和各种审批沟通渠道都相当顺利的基础上。像我这样的民营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业绩报表,还必须有各方面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和全国知名品牌才行。”

  在上市无路之际,他听取了一家香港财务公司的建议:收购一家A股上市公司,快速进入证券市场,开辟融资渠道。经过半年寻找,他看中了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这家企业负债不高,还有配股资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大股东持股比例非常少,其他股东持股分散。他控制这家上市公司的路径很简单:收购第一大股东持有的法人股,取得对此公司的控制权。

  几个月后,经过与当地国资委多次谈判,他以高于净资产10%的价格和承担部分债务为条件,顺利与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张某进入这家上市公司后,利用这家公司的资源优势从银行贷了很多款,再以委托理财方式,将这些钱转到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进入二级市场炒作股票。张某入主上市公司一年半后,利用配股资格,从股市一次融资3.2亿元,并从此开始了他对上市公司的一系列收购。

  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收购行为:“我收购上市公司的资产不会赔钱,就算融不到资,我把它转让出去同样赚钱。”在不到两年半时间里,他先后收购了多家上市公司,自有资产从原来的一个多亿,快速膨胀到十多个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所控制的上市公经营状况,在两年时间里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张某无师自通,深得“资本系”营造真谛。他的造系路径很简单,只有两条:

  路径一:资产抵(质)押-银行贷款-投资-再抵(质)押-再贷款-再投资。

  路径二:资产担保-融资-投资-再担保-再融资-再投资。

  如此反复,张某的个人资产在短短几年内,便十几倍放大。

  “造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不同的上市公司中拿钱。先将一家公司业绩包装好,取得配股资格。如果总股本不大,就先送红股,把总股本做大。在做大后的总股本上进行配股,融资额度才能最大化。”张某对自己的融资造系手段,显然已了然于胸。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