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机构:忧虑业绩人气低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2:07 中国经营报

  弱市中就是这么无奈。信心正在逐渐流失的投资者们对利好已经麻木,但稍有利空,就会引发一轮新的恐慌性下跌。上周,上证综指跌破4000点关口,再次考验市场承受极限。

  基金此时也不得不暂避风头,近期连续大幅减仓以应对“空军”压力和可能的赎回。“目前市场中各种因素都还不太明朗,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市场估值,等待新的机会。”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坦言。

  市场资金捉襟见肘

  “目前市场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中。”天治基金一位基金经理分析,外围市场不容乐观,美国次级债危机远未结束,经济陷入衰退迹象非常明显;国内更是境遇堪忧:通胀压力依旧巨大,从紧政策难有松动,而在大小非解禁和市场融资压力下,市场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3月11日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再度引起不安,高达8.7%的CPI超出此前预计。“考虑到本轮通胀的成本推动特征比较明显,在国际资源品价格维持高位,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显著上升的背景下”,汇丰晋信预计今年通货膨胀将维持在相对高位,“全年可能涨幅在5.5%左右”。而美国经济数据也显示经济衰退风险在增加。近来部分建商、零售与金融公司季报普遍不乐观,显示次级债、房市与消费情况均未见好转,且相关利空可能尚未完全出尽。

  企业盈利增长悲观

  随着市场持续下调,很多股票跌幅巨大,不少机构认为,相当部分股票已经重新回到合理估值区间,建仓时机已经来临。

  海富通风格优势基金经理康赛波就表示:“目前市场估值已相对合理。”他认为,去年10月以来,市场已经累积了30%左右幅度的调整,市场动态市盈率下降到20倍左右。虽然市场受到惯性影响,可能会继续调整,但下调空间已经不大。

  不过,这并非基金界共识。“目前中国股市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国海富兰克林弹性市值基金经理张晓东说,此前大家对于市场估值的判断大多基于去年底做出的盈利预测,但是考虑到国内通胀严重和美国经济衰退因素,必须重新考量。“很多股票不仅是盈利增长减速问题,甚至可能面临业绩拐点。”所以,“目前市场没有什么吸引力,整体下跌50%都是应该的。”

  国信证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钱海章抱有同样观点,“一方面企业盈利预期在下调,另一方面,存款利率在上调,市盈率也需要相应调整。”在他看来,考虑到供求关系失衡因素,市场估值中枢下调空间依旧不小。

  但一家国际知名QFII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小非解禁、再融资导致的供需矛盾,事实上只是市场调整阶段的短期情况,“A股估值体系未发生根本变化。”他认为,支撑A股估值体系的因素依旧存在:市场资金目前还相当充裕,而且还有资金源源涌入;资本开放显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旧是一个受到管制的市场。“只要这些因素没有根本改变,我认为A股对H股溢价30%到50%的情况,至少在最近几年都不会发生改变。”

  主力集体撤退

  在对后市的悲观预期下,机构们纷纷做空,和散户一样在A股下跌中节节败退,以应对下跌风险和可能的赎回潮。

  “我们现在仓位接近规定下限(60%)。”张晓东并不讳言自己对市场的担心。而广东一家证券公司集合理财经理更为直白:“投资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现在我们看不到机会,就只能等待。”他管理的集合理财目前仓位不到60%,其余资金要么打新股,要么暂时闲置。

  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进入2008年以来,基金持仓持续减少,截至2008年2月15日,基金平均仓位已经接近70%,许多基金的持股比例已经跌至60%,与2007年12月众多基金保持80%仓位的辉煌场面相去甚远。

  上交所席位交易数据也显示,2007年10月17日至2008年2月25日期间,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两大保险股合计470亿元流出市场;券商资金中, 国泰君安、 海通证券(600837.SH)、中信证券(600030.SH)等合计撤出资金285亿元,基金同期也撤出资金250亿左右。

  但更多机构只能“坚守”。“我们那么大资金量,根本没法跑,只能扛下去。”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坦言,他们金融地产持股量很大,虽然前景堪忧,但是套牢太深,没法再跑。“就当是价值投资吧。”

  截至3月7日,监管部门已经连续第五个交易周周末批复新基金发行,放行逾千亿新股票型基金。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对于股票型基金的连续获批,市场明显表现出“审美疲劳”。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吴先兴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再融资等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在信贷紧缩政策下,市场融资作用将更加凸现。“与其说救市,不如说新基金是用来接盘这些天量融资的。投资者对扩容的忧虑造成了弱市格局。”

  “什么时候基金好发了,意味着大盘股的机会就来了。”钱海章说,“正规军”上场的时候,游资和散户资金才会“缴械”,操作风格亦将跟随基金变化。本报记者巫燕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