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并购时代 资本力量的跑马场(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4:11  《新财经》

  在学习中

  进步的政府并购力量

  中国外汇储备的巨大吨位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庞大的资本能力迅猛地挤压到主权财富基金这个所谓空白领域上。可怜区区2000亿美元资本的中国投资公司出师未捷,一上场就遭到美国次级贷危机和舆论的双重打压,不得不韬光养晦了。

  其实,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早已运作多年,而且声势浩大。英国巴克莱银行股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权收购、菲律宾电网运营权收购、巴基斯坦电信运营商收购等并购事件,究其起源,都可以称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延伸。

  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投资行为相关的问题是:决定并购行为背后的政府运作机制和操作手段与市场化是否能够协调一致。这一代表公共利益的决策过程,运作程序和操作结果,是否需要公众的知情权和评价权?公众有无机会参与所谓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与决策。想当年中海油的200亿美元的境外收购,高调出击却铩羽而归。操刀者被主流媒体视为国家悲情之并购英雄,断不容业界圈点其战略战术和总结教训。

  几年前,中国并购市场的主流,仍然是建立在行政管理效率基础上。所谓并购,就是指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今天,并购交易便是代表了也推动了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市场价值的重要手段。

  当选的2007年十大并购人物中,有八位是国有企业的领袖人物,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的名字让人耳目一新、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些国企掌门人强力推动国有企业重组、特别是产业整合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本土并购的领军人物。这也足以证明,国有资本在今后的跨国并购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值得业界关注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政策环境下,金融创新和并购的主导权是如何游移定位的。当政府不时地要重组国家资源,调整发展节奏,划分管制权限……我们的市场能否有机会、有空间展示内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仍需“松绑”的

  国际游资并购力量

  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不断刷新纪录。国家外汇投资入股黑石公司,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大胆创新。作为牵线搭桥者,梁锦松功不可没。于是,我们在“ 2007年十大并购人物“榜单上,看到了黑石集团中国区主席梁锦松先生的名字。

  梁锦松曾为香港前财政司司长。多年的金融界背景和从政生涯,使他不仅对金融市场有着颇深的造诣,且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并与政府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于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中投开始了它的225亿元人民币的“投石问路”。他的作用,一方面主要在于促进了中国外汇投资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他是美国最大私人股本基金黑石的中国区高管,在带领黑石进军中国市场方面,起着领路人的作用。

  因此,我们看到了黑石在和中国政府合作后,入股蓝星等一系列后发制人的大手笔,它加剧了中国市场上私募股权基金的竞争。

  全球股权投资基金近年来风头正甚,呼啸于欧美,而且大举进入中国本土。凯雷、黑石、KKR等全球金融巨头,早已在中国摆出虎踞龙盘之势。即便是中小基金的股权资本,也千方百计涌向中国市场,与本土的成长企业共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资本对接大会(融洽会),竟吸引了超过500亿美元资本的200百多家中小型股权投资基金云集于斯,与2000多家本土中小企业快速约会股权对接,热闹非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从贸易到制造,从技术到金融,全球资本正在步步为营地进入中国经济腹地,巩固制度改造和社会开放的进程,将中国与全球连接一体,其速度、其效率、其功利均是本土金融体制所远远不及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并购和股权基金这样高度市场化的空间内,监管部门始终“虎视眈眈”试图创造出管制网格来,以“家长”的热忱来呵护业界,从出身、气质、动作、态度到投入、管理、退出和评价都要圈点一番,审查一遍。如同父母贴身紧逼地关心子女恋爱一样,这如何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家的融资需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监管举措和原则?管制之外的金融一定是非法的金融么?所有金融行为都是要被管制的么?我们的管制者会比市场更聪明么?本土的监管篱笆如何抵御全球资本的流动,如何呵护本土企业的成长?

  所以,我们在引进国际游资时,不但要考虑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和效益,还要更多地考虑我们的国家责任——它能为大国经济的崛起提供哪些有益的帮助。

  “2007年十大并购评选”结果揭晓(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布)

  1月7日下午,“2007年十大并购评选”结果揭晓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召开,“2007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和“2007年十大并购事件”新鲜出炉。

  “2007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名单:

  衣锡群(北京控股集团董事长)

  宋志平(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

  李荣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陈 元(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庞玉良(林德集团董事长)

  徐乐江(宝钢集团董事长)

  黄天文(中国中钢集团总裁)

  梁锦松(美国黑石集团中国区主席)

  董文标(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楼继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7年十大并购事件”名单:

  达能-娃哈哈控制权争议

  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运营商

  中国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

  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中国航空业竞购事件

  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互相持股

  印度米塔尔收购东方集团股权

  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欧洲富通集团股权

  中国国家电网成功竞购菲律宾电网运营权

  记者观察

  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注重运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来壮大自身产业。首先,从效益上看,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比较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2008年资本市场仍将上演“央企整合”重头戏。无论从并购的数量上还是规模上,2008年都有可能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在风起云涌的并购热潮中,谁将成为并购的主角?是蛇吞象,还是象吞蛇?这并不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谁拥有一支具备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团队。

  不过,对所有并购者而言,大规模的并购在对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并购后会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不可避免地要裁员、引发劳工失业;并购后纳税地转变,可能带来税收利益转移;并购的活跃也会带来股价超乎寻常的波动,可能导致利益的非公平化输出,加大监管难度。当然,对于企业而言,并购也可能失败,因为“吞掉”并不见得就能够完全消化。对劳工市场、产品市场、文化理念的不熟悉,很容易导致并购最终以悲剧结束。

  中国有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并购也是同样的道理。好比一个人要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从学习交通规则等基本常识做起,然后才能伺机而动、谋求发展。所以,布阵收购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行业,而不是有钱就去买。否则,很可能会成为指导后人的反面教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