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制造”遭遇现实难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 04:2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 □本报记者 张楠 在国内产业投资基金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已经有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获得“特批”成立,规模达200亿元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大规模“破题”已经为时不远,并受到市场的热烈关注。对此,记者专访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崔新生。 “特批”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记者:您怎样看国内的产业投资基金未来的发展? 崔新生:自天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获得特批之后,将有越来越多的类似的产业投资基金被国务院特批。当然,越来越多的“特批”,将使特批的意义减退。但从目前看,这样的“特批”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作为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长期鼓吹者和实证者,我接触过大多数国内近来的产业投资基金,从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开始,就持谨慎乐观态度,其命运应是喜忧参半。 由于没有任何官方实证来支持产业投资基金这一“本土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名字本身就一直遭到垢议,开始是乱集资嫌疑,之后是创投或风投,现在又成了PE(私募股权投资)等等,对产业投资基金不是棒喝就是修正或替代。 而现在,棒喝者由于官方试点政策已经确认了产业投资基金的“合法性”就不再棒喝了;创投或风投替代和修正产业投资基金目前从法律法规上似乎成了主流;PE在所谓高端投行领域也似乎成为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约定俗成的称谓了。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中国土生名词在遭遇创投或风投、正在遭遇PE之后仍然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与时髦的创业投资人、投资银行家说起产业投资基金时,所遇到的尴尬难解场面似乎说明了一切:创业投资基金经理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明显敌意、投资银行家的张冠李戴,都在遭遇现实的难堪。 所以,中国产业投资基金是个制度应用性的发现。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将是发达国家或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者在亚洲或欠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时,所需要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地接”机制,这是那些类似凯雷等投资者所关注的。如若不然,那就不得不考虑随时会折戟沉沙的新兴市场之旅了。 两类人热衷于地方跑马占地 记者:目前产业投资基金的操作者主要是哪些人? 崔新生:在操作产业投资基金方面,主要有两类人热衷于各省市地方跑马占地,谋求与相关政府合作设立各色产业投资基金。一类是形形色色创业投资机构,在充分享受政策优惠资源的同时,把产业投资基金视同创业投资特殊政策的延续。但他们对产业、特别是资源性产业如何“创业”知之甚少,一味地谋求梦想中的“巨额”管理费(一般产业投资基金规模比较大),而之后的产业投资基金如何投资产业不得要领。 另一类是形形色色的投资银行和投资银行家,正在依靠强大的似乎不需要产业投资基金都可以发起数百亿资金的机构背景,染指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和管理。这些机构和人把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投资银行业务去理解去做,他们有的纯粹为了拓展业务,有的效仿凯雷、KKR、黑石等榜样而使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凯雷”“KKR”“黑石”化,他们是标准的产业投资基金PE化的模仿者。 产业投资基金的微观障碍 记者: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崔新生:从目前已经特批的产业投资基金来看,其政府行政特性似乎是不争的趋向。 尽管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历史性”地由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归口,不过一些监管权限仍归入银监会、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昔日的《投资基金法》缩小为《证券投资基金法》。在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行政命运到底如何,仍存不少悬念。 无论如何,把管理元素带进投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微观障碍。产业投资基金在特批之后出现“人才荒”——管理团队资源很难说服投资者加入。 从宏观上看,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政策型金融向市场型金融的过渡工具,目前尚无一家能够厘清其中的边界,类如政府行政全能租借或行政一票制均无成型模式。 在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方面,目前尚未发现有这样的产业投资基金机构认识、熟悉和具有规划、定价、管理资源介入、作价交易等运作模型;创投或风投、投资银行等方式只能做中间段和后段,即退出的三分之一利润已经很不错,与产业投资相去甚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