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市场的繁荣期没有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3:15 金融时报

  记者 徐绍峰

  上证指数6124点到底是牛市的终点,还是阶段性高点?

  这个问题不仅盘旋在股市上空,也萦绕在投资者心头。换言之,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期终结了吗?牛市的战车是否已因为过度飞奔而在透支“体力”的同时,轰然瘫倒在6124点的高空?

  之所以市场分歧如此厉害、投资者战战兢兢,是因为6000多点的指数确实不低;牛市从2005年起步,迄今已近3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便宜的、安全的股票已很难寻找;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心,正催生各种诸如港股直通车、大盘股加速发行等调控政策的纷至沓来。而某些海外投行的唱空,更让人心惊胆战,比如摩根士丹利不久前就表示,A股不单呈现全球股市中最大的估值泡沫,且为最大的盈利泡沫……

  2000点、3000点、4000点、5000点……在每个整数关口,投资者都曾心存疑虑,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迷茫和彷徨过。

  或许,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我们从厘清这波行情的本质开始。

  “矫正”行情演变成“轩然大波”

  这是一波“矫正”行情。

  之所以称其“矫正”行情,是因为

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我国股市行情并非常态行情、市场也并非常态市场。表现在,一方面,天生的“试验”性质,使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影响了其在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以至在相当长时间里,股市都扮演着脱贫解困的角色;另一方面,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股的股权割裂,使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大小股东利益不一致的格局,大股东因自身利益与二级市场股价涨跌无关而不关心公司业绩,中小投资者关心公司业绩,却无法左右公司经营。不仅如此,由于市场规模小、居民财富积累不多和
理财
意识缺失,扩容恐惧始终成为影响股市做大的因素,不仅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蓝筹无法登陆沪深股市,中国优质上市资源长期取道海外,而且受市场景气周期影响而时断时续发行的中小盘股,带来的最终结果也只是股市的日益被边缘化。一个日益萎缩、边缘化的投机小市场,要想演绎出超级大牛市是不可想象的。牛短熊长,让中国股市走过了10多年的寂寞旅程。

  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改变了一切;也正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让压抑了多年的做多力量开始爆发,市场开始“矫正”一切。而向常态市场“矫枉过正”的过程,演绎的正是当前这波出人意料的“轩然大波”。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深刻变化。一是大小股东利益取得一致。这个变化不可小视,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股市走牛以及能否继续走牛的基础。在市场普遍认为价格已经不便宜的现在,如果没有大股东进行优质资产注入的努力、没有做强公司业绩的内生力量,很难想象牛市能繁荣多久。二是管理层对资本市场重要性的认识前所未有,做大做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决心前所未有。众所周知,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强大了,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才会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而中国股票总市值和大型上市公司总市值在全球的迅速窜升,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对中国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资本市场看法的改变,都让管理层看到了资本市场强大的好处。而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和思路的转变,也将带来资本市场繁荣周期的改变。三是储蓄的证券化。一方面,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居民储蓄开始向股市分流,这从股票账户日开户数正常保持在20万左右可以看出。而中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不久前也透露,银行储蓄持续分流,仅股市分流出的资金就约一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在直接流向股市之外,更多城乡居民将储蓄转变成了基金。57家基金公司旗下334只基金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334只基金的总资产达2.92万亿元。储蓄变基金是自去年以来愈演愈烈的资金流动趋势,而基金资产的迅速膨胀,反映的正是截至三季度末居民储蓄转变成基金的最新结果。从居民对股票和基金的投资热情看,居民资产证券化率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中国股市曾经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市场,尽管现在这个市场依然相对封闭,但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已奠定了这个市场走向国际、融入国际的基础。既然中国股市已从非常态市场转向常态市场、由区域市场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由小市场逐步转变为将来将会有海外公司挂牌上市的大市场、由不成熟市场逐步转变为成熟市场,那么,中国股市过去由于机制、体制等因素压抑的、没有合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成果的股票价值,将会有一个“补课”释放的过程。而当前这轮牛市正是常态市场对非常态市场的一次行情“补课”和价值“矫正”。

  牛市趋势未改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表示,“我总的看法是在奥运会之前,中国的牛市趋势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弄清了本轮牛市的本质,那么,我们或许能认同上述观点。首先是尽管本轮牛市从1000点起步,迄今上证指数已最高上涨了五倍,但这并不表明,资本市场的繁荣期就此终结。因为,中国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牛市中解决,比如银行综合实力的提高、社保资金的充实等等。不仅如此,大盘蓝筹股的大量上市,也将水涨船高地带动指数上升。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表示,目前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新股发行速度尤其是绩优大蓝筹股的规模偏小,仍满足不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发展资本市场,加快蓝筹股上市步伐。同时,还将吸引海外上市公司回归,探索境外企业境内上市。

  而大盘蓝筹股上市对指数的推动,从工行上市起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只要不停止大盘蓝筹股的上市步伐,只要大盘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依旧值得挖掘,那么,上证指数的高点就会被反复穿越。二是人民币升值步伐并未停止。11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突破7.4整数关口。12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3982元,按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8.78%。只要人民币升值这个推动牛市前进的因素没有改变,那么股市就会依旧保持繁荣局面。

  除了上述因素外,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也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不会就此沉沦和没落。一是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目前来看,投资股票和基金,仍是“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目前证券市场流通市值为9万亿元左右,而全国老百姓有30%的金融资产是股票资产。显然,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必须保持资本市场的理性繁荣。二是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事实证明,股市在企业直接融资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统计显示,2006年IPO重启后,今年中国IPO融资在全球已进入前三名。而建行发行市盈率33倍、中国神华发行市盈率45倍……股市的繁荣,更让很多大型企业以较高的发行价和市盈率轻松募集到了企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如此高的发行价和市盈率,若在熊市中发行,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要确保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股票市场就必须保持适度繁荣。

  繁荣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

  不久前,中信证券与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信证券向贝尔斯登投入约10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的可转换证券,这些证券日后可转换为相当于这家公司6%左右的股权。与此同时,贝尔斯登也将投资10亿美元左右,购得中信证券总计2%的股权。

  中国证券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中信证券不需付出现金就可以拿到贝尔斯登6%的股权,而代价仅是付出中信证券2%的股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协议。中信证券2%的股权为什么能换到贝尔斯登6%的股权?

  因为,中信证券在这轮牛市中,市值已突破450亿美元,停牌前的收盘价为105.93元,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四的券商;而贝尔斯登因受次级债市场违约浪潮的冲击,第三季度业绩下滑61%,其股价也在8月份跌至历史最低点103美元,市值缩水至136亿美元左右。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繁荣,即使贝尔斯登价格再低,中信证券也只能隔海遥望而无缘参股。这其实也告诉我们,惟有繁荣的资本市场,才能让亟待崛起的中国证券业快速提升竞争力和实力;也只有资本市场繁荣,中国证券业才能在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强身健体、做大做强,才能在行业整合中孕生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一流券商,在证券业开放中实现与全球一流投行竞争与对话的梦想。证券业之于资本市场如此,其他行业之于资本市场也如此。工行因为上市,不仅市值迅速跃升至世界大型上市银行之首,而且知名度、美誉度也在迅速提升。上市后,工行近一年已启动了三次海外收购。中国企业正因为资本市场繁荣,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不断攀升。

  繁荣的资本市场,必将催生出一个与大国地位相匹配、在全球的影响举足轻重的资本市场。因为繁荣的资本市场如此重要,因此,当前在市场低迷之际,我们尤需防止因调控失当而造成的投资者信心逆转。尽管市场由“快牛”变“慢牛”是好事,但抛压激增和基金赎回潮一旦出现,也会带来股市非理性下跌。因此,要保证市场的理性繁荣,当前必须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