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股指大起大落 高管增减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14:39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记者 刘晓旭

  “9·11”暴跌后,大盘自 9 月 12日起步至 10 月 16 日再创历史新高6124.04 点,着实走出了一波十足的牛市行情,自 10 月 17 日开始,大盘开始震荡盘跌, 至今较之高点已折去 20%左右,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这一阶段的行情,应较贴切。期间香港富豪、 长和系主席李嘉诚陆续大笔减持南方航空、 中国远洋等 H股, 给内地投资者也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 不过,李嘉诚的增减持,可算是上市公司高管对市场敏感判断的一个代表。 而内地上市公司高管对自家公司的增减持,却在这“大起大落”的市道中,尤为引人关注。

  据统计, 自 9 月 12 日至 10 月16日大盘上涨期间,沪市共有20 家公司发生了 29 条高管交易记录,但其中只有南海发展生益科技乐山电力巨化股份 4 家公司(剔除一家买入股份应为 B股的海立股份)的高管为买入,合计买入股数 3.19 万股;另外 18 家公司的 24 条记录均为卖出,卖出股份合计117.90万股。深市主板公司中, 有 26 家公司 35 条记录为卖出, 卖出股份合计 15.96 万股;有 5 条(剔除 1 家 B 股公司帝贤B)记录显示为高管买入记录,买入股份合计为16.27万股。深市中小板公司中,有18条记录为卖出,卖出股份合计224.19万股;3家公司高管为买入,买入股份合计为0.72万股。

  自 10 月 17 日至 11 月 29 日大盘下跌期间, 沪深两市主板公司的高管在增减持自家公司股份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分歧。 交易所的披露信息显示,沪市共有 33 条高管卖出记录, 卖出股份合计 341.16 万股,较之前一阶段的高管卖出情况,数量上明显放大; 买入记录显示仅有莱钢股份风帆股份 2 家公司高管,买入股份合计 5.91 万股。 而深市主板公司高管在此期间建仓的却较多。据统计,有 17 条记录为卖出,卖出股份合计 33.99 万股; 而同期却有 50 条记录为买入,买入股份合计为 72.44 万股, 其中不乏安泰科技 13 名高管集体增仓的壮举。深市中小板公司高管则是卖多买少,交易所信息披露显示,同期有 18 条记录为卖出, 卖出股份合计 79.38 万股;只有 4 条记录显示为高管买入,买入股份合计为 2.93 万股。

  高管减持公司面面观

  一,巨额减持很“正常”?由于公司高管相对于业外人士, 更清楚自家公司的发展状况, 因此那些被高管大笔“抛弃”的公司,投资者宜警惕。在上述期间的统计中,单笔抛售在 10 万股以上的公司,沪深两市各有 6 家, 其中发生套现最多的公司要数海特高新

  资料显示, 自 8 月 20 日开始,海特高新的 5 名高管陆续开始减持解禁股票,其中董事长李再春、副董事长王万和、总经理李刚、监事会主席刘生会、董事郑超均是连续减持,5 人共计减持超过 621 万股, 套现9817 万元。而该公司股票自 8 月 20日至 11 月 28 日,下跌 20.25%。 对此巨额减持,《红周刊》 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想探个究竟, 得到的回答却是 “这是股改解禁后高管的正常行为”。公司方面同时表示,“公司处于稳步上升期,预计 2007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100%~150%。 ”

  在高管减持的公司中, 以安泰集团的董事、65 岁的任家玺为抛售之最。 他于 11 月 7 日和 11 月 8 日(恰是公司股票近期反弹的高点),分别以 19.51 元和 19.95 元合计抛售 149 万股, 两天之间, 共套现2935 万元。 对此公司证券部温女士表示:“任家玺的出售属于个人行为,所以很难掌控。 ”

  二,医药公司减持忙。记者注意到,在发生减持记录的公司中,华邦制药、京新药业、东阿阿胶、S 三九等均属医药行业, 而前 3 家减持尤为集中。对此,华邦制药证券投资科陈女士认为“投资风险那么大,出售很正常”。而京新药业证券事务代表曾成则表示, 公司董事王光强对于抛售 11.628 万股、套现 120 余万元填报的出售理由是 “急需用钱”,另外公司已预计 2007 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60%~90%。

  对于几家药业公司的集中抛售,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姚杰女士表示:“药业公司的减持行为,只能说明他们不看好大盘, 或认为公司股价高于价值,所以应该卖了。长期看, 东阿阿胶未来应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公司的产品提价,今后将逐步走向高端市场。 2008 年业绩预计能达到 0.54 元。

  三, 停牌前赶紧落袋。 东方钽业、*STTCL、*ST 大水、*ST 耀华等公司高管, 都是在公司股票停牌前“及时”减持的。 其中*STTCL副董事长郑传烈分别于 11 月 14 日以 5.19 元抛售 15 万股、11 月 19 日以 5.12 元抛售 15 万股, 共获利154.65 万元。 上述公司分别因资产出售、 股权变更、 重组等因原因停牌,公司方面均表示,这些事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高管增持股可关注

  公司高管买入自家股票,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高管看好自身发展,并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低估。 同样是停牌公司,ST 寰岛却成为因涉及重大重组自 10 月 22 日起停牌之前高管增持最多的公司, 其副总经理肖 玲 10 月 16 日 以 7.9 元 增 持15.03 万股。 对此,公司证券部王海玲告诉《红周刊》:“肖玲因为个人方面的原因已经离职。期间买入公司股票属于个人投资行为。 目前公司重组正在紧张进行中,现处于报批阶段。 但重组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不可控范围。 公司重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剥离不良资产,争取早日摘帽。 预计 2007 年度业绩将实现扭亏为盈。 ”

  在增持公司中,集体增持最多的安泰科技成为亮点,包括副董事长才让、 董秘钱学军等共计 13 名董监事高管人员于 11 月 22 日、23日两天内连续增持公司股票,共计63.21 万股,耗资过 915 万元,平均每股增持价为 14.48 元。

  对此, 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杨春杰表示: 此举纯系公司高管个人行为,不存在内幕信息交易行为。 一直以来, 公司也鼓励高管购入自家股票, 因为这体现了公司高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但交易所对高管买卖股票有严格的规定, 如每年只能出售所持公司股份的 25%, 所以这些高管增持公司股份, 不会是短期投机行为, 而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

  在市场平均“水位”暴涨暴跌阶段,“高价” 公司的高管增持行为引人关注。记者注意到,敢于在高位买进自家公司股份的以中小板公司的高管居多,如獐子岛、西部材料、远望谷 3 家公司, 高管增持价均超过40 元,其中獐子岛市场总监罗立的增持价为 69.58 元, 而公司目前股价表现显然也没有辜负他的“追高”(截至 11 月 30 日, 该股收盘价为73.70 元)。 据统计,在涉及高管增减持股份变动的 17 家中小板公司中,2007 年度业绩全部预增。也许天相投顾首席策略师仇彦英的一席话可以对这些公司的高管高价增持作为一个注脚:“选择股票,就要选择确定性。‘强者恒强’的上市公司、优势企业高增长公司,都是值得投资的。所以宁愿买对的、贵的,也不买便宜的、错误的股票。 ”

  交易所的“低级”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红周刊》 记者在持续跟踪高管增减持情况时发现, 交易所信息披露屡屡发生错误(具体情况可参见第 11 期本刊《错误披露该当何责》一文),而这一次也没能例外。

  据上交所信息披露显示,10 月18 日舒卡股份副总经理牛福元发生了两笔以 20.80 元买入 11500 股的记录,但据记者与公司核实,实际发生仅为 1 笔,公司方面表示,此为交易所重复披露。

  另据交易所披露显示, 海立股份监事长张兆琪 9 月以 0.86 元和0.99 元分别买入 1000 股,而海立股份的市场价格在 10 元左右,低得如此离谱的增持价格引起了记者注意。对此,公司董秘钟磊解释道:“成交的是海立 B 股(900910),成交价为 0.86 美元和 0.99 美元,而并非 A股海立股份(600619)。 这是交易所系统设置所致, 交易所现在只监控A 股, 不管 B 股, 公司高管买卖 B股,不上报也可以。我们在签报时写了 B 股, 但交易所技术无法处理,所以信息披露不清楚。对此情况,你可向交易所反映意见。 ”

  记者随即致电交易所, 但截至发稿时, 承诺周四给予回复的交易所有关人员并未回复, 而相应记录也未做更改。

   订《证券市场周刊》分享高端投资智慧 邮局订阅:8折 即392元 发行部订阅:7折 即343元
     联系电话:85650313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