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站在6000点上仰望股市新高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0:35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专栏作者 桂浩明/文 如果在半年前,有人说到10月份股市将上涨到6000点,那么毫无疑问他会受到很多人质疑。 即便是在1个月前,当人们困惑于大盘股的接踵发行,并且担忧大扩容会否中止牛市行情时,要是有人站出来说:没关系,不久之后股市就会上涨到6000点,那么显然他也很难引起共鸣。但是,时下投资人已经近距离触摸6000点,而且普遍相信,大盘不但能够突破6000点,而且也能够站稳6000点,并且以此为平台,向新的高点推进。 事实上,上周五股指一度上涨到5959点,距离6000点仅一步之遥。虽然,此后大盘曾经出现跳水,股指急跌300点。但到收盘时股指还是回升到了5900点之上。由此可见,大盘的确非常强劲。 于是,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股市大盘为什么会走得这样强,难道牛市来了就这样不可阻挡吗? 支持股市上涨的动力依然强劲 先前,人们之所以不敢想象到10月份大盘能够冲击6000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股市上涨的动力是否充分有所担心。特别是在“5.30”之后,更是认为在一个比较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恐怕难以有力量来推动大盘的持续上涨。不过,几个月过去了,人们看到现在支持股市上涨的动力依然强劲。 这种上涨的动力,首先表现在上市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上。我们注意到,今年前9个月中,股指涨幅最大的是在4、7、8这三个月。而这三个月,又恰好是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的集中披露期。 记得年初的时候,人们对于股市是否存在泡沫曾经有过不少争议,但后来却偃旗息鼓了。为什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间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季度业绩都相当突出,特别是其增长潜力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其在动态市盈率方面具有相应的优势。PE虽然不低,但PEG还是很有吸引力的。“5·30”之后,投资人也曾经对后市感到迷茫,可是大批亮丽的上市公司中报披露,使得对行情的继续向上重新燃起了希望。不少业绩优异的股票由此启动,这就改变了市场的调整格局,推动了股指的走高。而现在,三季报已经开始公布,估计仍然会给市场以惊喜,这就使得做多的动力此时继续得以施展拳脚。 这种上涨动力,还表现在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预期所引发的资金向股市的迁移上。从目前的现实来说,虽然有关方面想方设法,收缩流动性,但相对于源源不断的资金膨胀状况来说,收效甚微。 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资金会去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股市作为吸收流动性的一个场所,在此顺理成章地大量吸纳了资金(包括在一级市场上和二级市场上)。巨量的资金流入,不可能不推高股指。即便一度股票发行节奏很快,大盘股连续发行(9月份IPO融资总额近15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但相对于聚集在市场上的更多的资金,供求关系仍然无法改变。这样,快速扩容也就不再能够抑制股市,而一旦扩容节奏回归正常,股市自然会大幅飙升。发生在10月上旬的股市行情,就是这样形成的。 最现实的权益类金融产品就是股票 值得注意的还有,今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胀,客观上导致银行储蓄利率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为了使得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就不得不减少对储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转而加大对权益类金融产品的投资。在目前条件下,最现实的权益类金融产品就是股票。 事实上,去年以来,国内就不断出现储蓄资金向股市转移的状况。如果说在当时这主要还是因为股市的财富效应所至,那么到了今年,通胀所引发的被动性投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解释了为何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又上升了,或者央行又宣布提高准备金率、升息等调控措施后,股市都是不跌反涨。原因在于,CPI指数的上升,让人们感觉到通胀趋势没有改变,央行采取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则表明官方也认为通胀尚没有得到控制。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负利率状况将会持续。 现在,考虑到通胀压力依旧存在,而居民储蓄余额规模仍然很大,因此储蓄资金继续向股市转移的趋势就难以改变,同时也没有到其潜力已经被大量消耗的程度。这种资金供应上的充分,已经成为推动股市持续走高的重要因素。 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本质相同,决定商品交易价格的最终因素还是供求关系。现在,股市应该说是供应满足不了需求,所以股票的估值普遍被抬得很高。现实情况是,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如果说在9月份由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容高潮,导致股市上涨的步伐一度被抑制,那么到了10月份随着扩容压力的减轻,股市自然也就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行情。我们发现并不得不承认,支持股市上涨的动力仍然充沛。 改变和调整大盘上涨结构 股市有能力突破6000点是一回事,怎样去突破则是另一回事。毕竟,现在的市场格局不同于过去,甚至和8月份股指上试5000点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虽然对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趋势仍然看好,但从静态市盈率角度,股价已经很高了,客观而言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估值洼地。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在所有、或者是大多数股票上都发动行情来驱动大盘冲击6000点,这种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不大的。怎么办?关键是改变大盘的运行模式,调整上涨的结构。 于是,看到了这样的状况:上周,市场主力资金将主战场放在了大盘权重股上,特别是那些“中”字头,兼有H股的上市公司的A股上。几天来,先后启动了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化、长江电力等品种。这些股票的特点之一就是估值相对较低,同时业绩增长明确;其次,它们都是由央企作为控股股东,存在央企不断注入优质资产的想象空间,即便短期内静态市盈率较高,也还是能让投资者相信今后市盈率会大幅度降下来;再有,这些公司基本都有H股,而现在香港市场受到QDII加速发行并建仓、“港股直通车”概念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股市走势比较活跃。特沪市一周下来持续上涨,到周末一度推进到5959点,应该说大盘权重股功不可没。 但也应该看到,如果仅仅是只有大盘权重股上涨,或者说由此而营造出了一个“二八现象”的氛围,那么对这个市场的稳定是有负面作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二八现象”的结果就是多数投资者不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这不但会打击他们的投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市场结构的完善。在“二八现象”背景下,客观上是有很多好股票被“错杀”。 这种“错杀”必然导致对证券市场群众基础的伤害。在本周五,股指冲高到5959点以后,由于大盘权重股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盘中调整,结果就引发了整个大盘的暴跌,在半小时内股指急跌300点。“二八现象”缺乏群众基础的弱点,由此暴露了出来。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市场应该回到个股齐涨共跌的老路上去。事实上,从本周的市场运行状况来看,现在需要矫正的是那种过于严重的“二八现象”,让凡是真正有投资价值和增长前景的股票,都能够得到一个合适的定位,而不管它是否属于大盘权重股,或者是否同时还有H股。 从市场操作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完成严重市场热点的适度扩散与转移。现在来看。大盘权重股尽管走势还不错,但是经过连续上涨,毕竟面临不小的调整压力。而其它类型的一些股票,特别是兼有稳定增长潜力的银行股、业绩明显超出预期的钢铁股、资产价格上涨潜力不小的资源类股、享有品牌优势的广义消费类股等,还有在“二八现象”中被明显“错杀”的股票等,则因为上涨不多,或者近期股价还有下跌,因此就有补涨的机会。 所以说,下周它们出现适当的上涨是可以预期的。而一旦股市形成大盘权重股与其它绩优成长股和谐共处、联袂上涨的格局,那么股指就会显现出一种平稳向上的格局,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股指突破也就大有希望实现对6000点的突破。到那时,就不是6000点在向投资者招手,而是投资者站在6000点上仰望新的高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