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5000点上机构策略:轮番推高重仓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10:55 股市动态分析

  股市动态分析

  上期本专栏提出制造“蓝筹泡泡”是管理层的“次优选择”,并探讨了“蓝筹股泡沫”行情如何收场。本期文章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研究当前机构投资者的存在形态,以及可能产生的投资策略。

  由于流动性过剩并非在短期内能够逆转(即使发行特别国债、开通港股直通车),资金对股市的推动力依然强劲。不管这些资金是以散户直接入市的形态存在(造就了题材股行情),还是“借道”基金的形式(造就了“蓝筹股泡泡”)。但有几个新情况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当前机构内部的分歧正在加剧,这很可能导致近期行情进入震荡期。上期文章已经提到7月份机构减持714亿基金,这已经表明机构的分歧在加大。而最近沪指突破5000点之后,行情的分歧由机构资金深化到基金内部。

  不过,尽管当前股市泡沫仍在不断膨胀,但由于基金之间的排名竞争关系,多数基金经理都尽可能把可持股比例顶到了契约的上限。这使得在基金发行、持续营销依然火爆的情况下,虽然基金内部对于行情出现分歧,但仅会加剧行情的震荡,而不会改变其运行的趋势。

  第二、虽然“蓝筹泡泡”仍在膨胀,但在“机构控盘指数”前提下,增量基金继续加仓原有的重仓股,反而是相对安全的选择。即继续加仓已有的、且高度控盘的

股票,既会不断推动其股价的上涨,又能提高其帐面净值,这比冒然投资其他板块相对安全得多。

  而从投资策略上来讲,在当前两市突破60倍市盈率的情况下,被基金重仓的、且市盈率仍在30、40倍的行业或板块,仍将成为增量资金攻击的目标。

  事实上,具有上述特征的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在近期涨幅明显优越于大盘。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行情在5000点以上争论加剧,但这仅限于投资者内部(5.30以后政策之手不会轻易推出)。而只要流动性依然过剩,资金依然以基金的形式流入股市,行情向上的趋势和热点不会改变。

  机构估值之争

  随着行情突破5300点,分歧不仅存在于机构内部,而且此前“步调相同”的基金(主要指投资行为和股票),也开始出现分歧。

  看多者依然认为,资金是支撑行情的主要力量。初步测算,通过基金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在7-8月达到4000-6000亿元,而目前来自基金的入市资金比例达到了76.94%,可以说,以基金为主导的资金推动型行情短期内难以逆转。

  而对于当前股市存在的泡沫,大成蓝筹稳健基金经理施永辉则公开表示,市场目前还有结构性的低估,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2007年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板块和股票,有些封闭式基金甚至还是折价的。假如说真的是全面泡沫,那么没有资产会是便宜的。

  而看空者认为当前股市估值过高,高速增长的业绩难以持续。目前两市平均市盈率已超过60倍,而根据上市公司中报测算出来的沪深两市2007年动态市盈率也接近40倍,如此高的估值水平,透支了A股未来的成长空间。博时主题行业的基金经理表示,交易成本高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市场是一个负和的赌局,击鼓传花的游戏不可持续。

  而在投资行为上,基金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操作策略:

  一种是“在市场极度疯狂的时候不得不减仓,耐心等待传说中的那次大级别调整”;而另一种是“在业绩排名的压力下,只要没有大的利空,仍会满仓,因为这至少比踏空的难受程度轻一些。”

  在我看来,指数在5000以上,机构投资者内部分歧的加剧,将不可避免的引发行情的震荡。或者更进一步来讲,这是机构持有人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行情震荡。

  其本质在于,当前机构的资金已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机构自有资金,比如保资、券商自有资金、社保资金等;二是借基金通道入市的散户资金(在上期“机构减持714亿基金”中所指的就是机构自有资金)。机构自己的钱在“撤退”,而散户通过基金渠道入市的钱,仍在不断的买入。

  事实上,4000点以上私募基金非常谨慎。据我个人了解,私募基金正痛苦地“做空”,很多私募资金也已经撤离A股转投PE(私募股权投资)、港股。到了5000点以上,公募基金却变得非常乐观。对于这一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的调研结果是,私募基金含蓄地说:“我们自己的钱在里面垫着,我们的收入直接跟我们的声望挂钩。”潜台词是公募基金玩的是别人的钱,甚至基金经理满仓操作并不是因为看好后市。

  那么,机构估值矛盾争执后,对行情最终的影响又是什么?我认为,这不会改变行情的大方向。当前行情的运行就是一种“群众运动”,不管是个人投资者直接入市,还是通过基金的渠道入市,在没有外力的干预(以及现有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趋势难以改变。

  换句话说,机构的分歧只会加剧行情的震荡,不会改变行情的运行趋势。而事实上,在机构“一人操盘的时代”,不断的推高现有的重仓的蓝筹股,恰恰是机构投资者最安全的运行方式。

  轮番推高权重股已成机构惟一投资策略 当前行情运行的新特征,已经演变为“基金开户数决定方向,机构分歧决定震荡”(其中,基金开户数仅是由此前散户开户数演变而来)。而8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突破500万大关,也充分表明基金散户化时代已经全面到来。那么,基金散户化时代的到来,会对基金的投资策略构成何种影响?我们认为,由于新基金资产配置的问题,以及基金之间排名的压力,轮番推高权重股估值已成机构惟一投资策略。

  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基金机制的问题。统计显示,7月新基金募资728亿元,8月底有6只新基金累计近650亿份的规模。而新基金受制于两方面约束,不得不加速建仓。一是建仓期是基金在成立前承诺的建仓时间,基金必须在这个时间内达到所承诺的各类资产的仓位;二是由于基金之间的排名竞争关系,基金经理都尽可能把可持股比例顶到了契约的上限,而不愿意减仓。

  二是当前行情已成机构“一人控盘”。 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基金、证券公司、保险、QFII等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比重达到44%,其中基金占A股流动市值31%左右。此外,今年6月以来,在

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采掘等8个行业中,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超过4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机构对于金融行业的持股市值达到48%,合计持有深市的房地产股61%的流通市值,持采掘业56.06%的流通市值等等。

  上述两方面决定了新基金的主体投资思路是,有资金就买入,买入就锁仓。因为不买入、不锁仓就会受到机制的淘汰。而机构“一人控盘”决定了增量基金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会在高度控盘的8个行业中轮番买入,从而扫清、消灭相对与整体市盈率低估的股票,令整体市盈率中枢提高,引发原来的高市盈率股相对偏低,进而再进入轮番炒做、泡沫不断膨胀的循环之中。

  其原因在于,在目前整体估值较高的股市,基金仅能做此“次优选择”:一方面估值相对较低的蓝筹股均在基金手中,限制了基金的投资范围(事实上在整体估值相对较高的市场,这也是“钱太多”的基金“相对”合理的投资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基金高度控盘的行业,继续买入推高价格,不仅会使得原来持有的资产增值,而且不会出现理念不同的投资者相互博傻引发的非系统性风险(比如,基金如果买入庄股或者题材股,由于持有筹码相对较少,很可能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狙击”)。在当前情况下,这已成为机构的惟一投资策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