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投资策略:股东错了 还是市场错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6日 14:15 西南证券

  闫莉 西南证券

  内容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权分置改革限售部分开始解禁流通,近期发布减持公告的上市公司日渐增多。

  2007年全年解禁的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0060亿元,与当前沪深两市流通市值33459亿元相比,占到30%。2007年解禁股份主要集中在3-5月、10月两个时间段,分别有2415亿元市值(占全年的24%)、1912亿元市值(占全年19%)。

  一方面,“小非”作为上市公司信息充分了解者,大量减持;另一方面,股价节节攀升。为何越减持,股价越高?是股东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不同的投资主体看重的东西不同,由此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差异。“小非”股东在获利丰厚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规避潜在风险;而市场投资者则更加注重潜在的收益。

  一.3-5月是解禁高峰期

  股权分置改革被认为是股票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举措,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弊端。2005年4月29日,《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首批试点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金牛能源于2006年5月9日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截止2007年3月22日,沪深两市有1200家左右上市公司已经顺利完成股改,52家上市公司正在进行中,还有少数公司未进行。总体上看,九成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改,流通股东在获得了股改对价以及享受了股票价格上涨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面对大量“大非”、“小非”解禁带来的流通压力。

  根据规定,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在十二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持股量超过5%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在满足减持条件后的一年内减持5%的股份,在二十四个月内减持不超过10%;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的股份数量,达到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做出公告。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是解禁股份最多、市值最大的年份,其次为2007年、2008年、2010年,其他年份数量数值较小,也就是说未来四年(2007-2010年)是解禁的集中期间。从数值上看,这四年间理论上将有合计近9000亿份,高达6万多亿元的市值需要释放,从目前两市3万多亿流通市值的规模来看,压力还是颇大的,但这种压力会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影响有多大,还要根据未来市场发展的速度、资金的状况、市场运行的趋势、流通的速度等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考虑,提前很难预测,但数据的直观反映是压力不小。

  具体到2007年,全年解禁的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0060亿元。截止2007年3月21日,沪深两市流通市值合计为33459亿元,按此估算解禁部分占到两市流通市值的30%。根据WIND系统的统计数据,2005年底、2006年底,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分别为9826亿元、23676亿元,而相应的解禁股份市值占比分别为6%、18%,由于解禁市值采用最新计算,因此实际占比还要低些。6%、18%、30%三个比例告诉我们,2007年解禁股份流通的压力远远高于之前的两年,如果这些股份选择流通的话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当前市场资金十分充裕、交投也十分活跃,似乎可以轻松消化这些压力,但阶段性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进一步从2007年解禁股份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3-5月期间,集中了327亿份、市值2415亿元(占全年的24%);二是10月份,全年解禁股份最多的月份,有214亿股,市值大约1912亿元。从股指的运行来看,进入2007年虽然股指还在不断推高,但震荡明显加剧,不同于06年凌厉的单边上行,在这种情况下,解禁股份流通的冲动更强,而市场对解禁的压力也更加敏感,因此在3-5月解禁高峰期,指数的运行将更加复杂多变,操作上还是应该保持谨慎为上。

  二.“小非”解禁的影响

  统计显示,自去年6月19日三一重工的“小非”解禁上市以来,截至2007年2月底,上市公司公告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了约9.90亿股,总计套现约174亿元。进入三月份,“小非”减持公告依然不绝于耳,引起市场的格外关注。

  由于小非解禁将带来二级市场流通股数量的扩容,而低成本的限售股具有强烈的抛售意愿,一般理解,在解禁集中释放期间市场和相关个股的走势可能会受到压制,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从解禁股份对股指运行的影响来看:2006年8月、10月,2007年1月、3月,是小非解禁数量比较集中的几个月,解禁市值分别为:647亿元、716亿元、782亿元、916亿元。与此相对应的上证指数分别上涨了2.41%、3.90%、2.13%、6.74%。也就说,解禁股份的流通并没有阻止市场的上升步伐,在上升趋势中这种扩容压力很容易被消化。但是通过集中解禁月份与其前后月份的股指运行对比也发现,解禁集中月份,股指的上行力度会有所缩减或是呈现震荡,由此可见解禁对市场有短期干扰作用。通过前面的数据得知,4、5月份是今年解禁的高峰期,因此未来1-2个月股指出现震荡或是上升暂缓是可以理解的。

  从个股的走势来看,面对小非积极的抛售,表现依然强劲,有研究显示2007年以来,减持平均涨幅高达41%,高于同期大盘12%的涨幅。

  减持后大幅上涨最为典型的股票当属中信证券(600030),该股非流通股解禁的日期为2006年8月15日,解禁数量约为11.75亿股。此后获利巨大的“大小非”们的减持冲动一直不断,已先后有新星石油、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信国安扬子石化、燕山石化等五家“小非”减持了公司股份约1.4亿股,约占总股本的4.69%;雅戈尔两面针华光股份等也在近期纷纷公告称减持或计划减持。而与大量减持公告相对应的确是该股股价的节节上升,该股价格从06年8月15日的12.80元一路上升到27元,进入2007年加速上行最高达到44.65元,累积上涨幅度250%,同期上证指数上涨90%左右。类似的股票还有三一重工、中兴通讯等。

  又如,中小板的科华生物(002022),2006年10月30日首批解禁限售股上市流通,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公司3家“小非”陆续抛售了1600多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以上,该股股价一度低迷,由14.99元下跌到12.69元,跌幅达到15%,但之后该股一路上行,近期高点为25.38元,比解禁之日上涨70%。

  与“小非”减持相比,部分公司出现了“大非”减持,而遭到“大非”减持的公司,其股票价格则明显受到影响。

  比如泸州老窖(000568),自1月27日以来已连续4次公告遭遇控股股东泸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减持,累计减持数量约4207万股,占总股本的4.83%,该股股价在1月22日创出了32.48元的高点后,随着减持而不断回落,最低为22.30元,下跌30%,目前股价在28元左右,依然没有超越减持之前的高度。

  三、谁之错?

  与一般投资者相比,“小非”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更加了解,尤其是作为发起人的“小非”股东,作为信息充分的了解者在大量减持之后,股价反而节节攀升,无疑这些减持的股票被市场投资者积极买进,尤其是部分股票在减持后的上涨幅度十分可观,机构资金参与其中身影显现。面对越减持,股价越高的现象,到底是“小非”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1、获利丰厚是减持主因对于“小非”的减持行为,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丰厚的获利促使其落袋为安。A股市场从2005年中开始回暖,上证指数从998点上涨到3000点,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涨幅超过200%。很多投资者都在本轮牛市中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与“小非”和“大非”相比,收益幅度依然相差甚远。

  仍以中信证券(600030)为例:新星石油1999年下半年作为发起人股东之一认购了中信证券股份,当时净资产不足2元,股改之前持有中信证券6000万股,股改后持有5509.97万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2006年9月18日,减持3029.97万股。按照每股成本不足2元,及公告减持日前二十交易日收盘均价13.5元计,此次抛售套现资金约4.09亿元,每股获利超过11.5元,幅度约600%。另一发起人股东南京扬子石化,截止06年12月20日,减持3084万股;截止2007年3月8日,已累计售出中信证券6059多万股,按06年8月15日-12月20日均价16元,06年12月20日-07年3月8日均价35元计算,两次减持股份的获利幅度分别为700%、1650%。

  有媒体对“小非”减持股东进行采访显示,减持部分股权是锁定投资收益,不代表其不看好上市公司的发展。通过资料我们也看到很多拥有“小非”的股东,其主业经营与上市公司不相关联,有些是当时作为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有些是前些年作为多元化投资参与进来的,由于当时股权流通受到限制,因此获得的成本十分低廉。之前几年股市十分低迷,这些股权投资收益不明显,如果考虑到资金占用成本,甚至有可能是亏损,但最近一年多的股票市场大涨,使得这些股权的成本优势突显,而股权分置改革又使股份获得流通权力,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收获利润成为首要选择。当然拥有“小非”的上市公司,其减持行为对于自身业绩的提升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业绩较差的公司而言,而业绩的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公司的市场形象,对未来经营也提供许多便利。

  2、成为创投退出渠道在解禁股份减持的大军中,中小板公司为数不少。统计显示,从2006年8月起,遭遇减持的中小板公司有苏宁电器伟星股份天奇股份传化股份凯恩股份永新股份中捷股份等。这部分公司大都具有民营、股权结构复杂、“小非”家数众多等特点。同时有资料显示,在减持的中小板公司中,很多股东带有风投背景。

  从2004年中小板设立以后,共有13家中小板公司上市时其前十大股东有风险投资背景,涉及风投机构23家,持股总数1.5亿股;2005年新股暂停发行;2006年仅在6月至10月份的上市公司股东中,有13家风投机构。

  风投资金本来就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上市后退出是普遍的选择。风投经过多年对上市公司的投入,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报期长,一旦能够有机会自然会获利了结,并准备投资下一个或者几个项目。其减持行为更多考虑的是投入资金的收回与预期收益的兑现,对于上市公司后续的发展、估值和成长性不会考虑过多。

  3、市场更加看重上涨潜力与“小非”股东减持相对应的是,机构投资者、市场一般投资者对于股票投资的热情十分高涨。

  机构投资者、市场一般投资者与“小非”股东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他们的身份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交易的品种是流通股票,由此其对股票市场本身的运行、上市公司股价更为关注,更加敏感。

  股票市场从2005年中期走出低迷状态,随着市场的步步上升,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也逐步提高,虽然期间也出现过关于“泡沫”的争论,但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资金流动性过剩、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等等实实在在的利好因素下,股市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牛市不言顶,买入持有是最好的投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股指已经有了200%以上的涨幅,多数个股也有了可观的飚升,但资金在好看预期的驱动下,继续涌入,推升指数与股价,而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中,获利的方法只有买入。

  进入2007年,股指虽然出现了大幅的震荡,但依然迭创新高,而以中长期发展的眼光看,3000点的位置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仍属起步阶段,未来的上涨空间及其广阔,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些减持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然在指数上涨的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十分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之所以赶买进,想必也是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业绩增长。

  4、参考意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小非”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市场及股票的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么到底谁错了呢?其时很难下结论,因为不同的投资主体看重的东西不同,由此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差异。“小非”股东在获利丰厚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规避潜在风险,由此决定了其减持操作;而市场投资者更加注重潜在的收益,由此决定了买入的操作。

  投资也好、投机也好,都讲究个风险收益匹配,作为一般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益有个大体的评判。对于谨慎的投资者,股指经历了200%以上的升幅,近期的剧烈震荡是不是调整的前兆?“小非”减持公告频率见高,未来两、三个月是集中释放期,可以考虑适当回避;对于激进的投资者,每一次股指的回落都是买入机会,而遭遇“小非”减持的股票只要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跌,表明有资金关注,尤其是基本面良好的,都可以继续持有。

  当然未来股指如何运行,是继续上涨、还是进入阶段性调整;个股的业绩是否还有增长潜力,目前价格是否已经透支了基本面的支撑,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