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2006年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2007年大陆A股股市投资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4:20 新浪财经

  杨杰元富证券

  2007年大陆经济增速放缓不会对大陆A股股市构成大的冲击;2007市场整体本益比水平进一步上升可能很大,但估值水平基本合理,相对吸引力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007年大陆A股市场面临较大的扩容压力,预计证券市场政策环境依旧会比较宽松;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2007年大陆推出大量如股权激励,股指期货等创新政策奠定良好基础。

  2007年大陆A股市场可入市的资金增量相当充沛,"流动性过剩"状况将继续推升大陆股市;无论从资金存量还是资金增量角度看,2007年基金在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上对大陆A股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决定性的;2006年QFII已经超越大陆券商成为仅次于基金的大陆最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2007年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超常规发展的机遇。

  2007年股指主要在2400--3500点区间内运行,呈现"上升-调整"的"∧"字型走势;元富上海建议2007年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增加大陆制造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人民币升值受益行业的投资比重,加强个股选择,行业配置方面,增加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和奢侈品、金融证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投资比重。

  基本面:

  2007年大陆经济增速放缓不会对大陆A股股市构成大的冲击。

  股市发展的空间最终要取决于经济发展,2007年推动国内证券市场走强的根本本动因。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30年,2006年,大陆GDP将达到20.78万亿人民币左右,位列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经济总量居全球第四,GDP占全球比重超过5%,"大国经济"已经初步形成。

  理论上,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各国证券市场股指的变化应当和本国经济增长呈现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大陆A股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的晴雨表,其规模及发展速度与大陆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严重的不匹配。目前,截至2006年年底,大陆股市总市值有望达到7.50万亿元,为2006年GDP的36.00%左右,虽然比重较2005年大幅增长100%以上(2005年17.05%),无论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相比还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证券化率依然偏低(发达国家普遍证券化率普遍在10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在50%以上)。沪深股市合计为全球前15大股票市场,在亚洲地区排名位于日本、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之后,大陆A股市值规模占全球股市市值不到2%。

  2006年以来,大陆经济增长的思想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大陆政府正在改变以往"GDP总量增长至上"的发展思路,力图实现"转换经济增长模式,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甚于追求经济增长数量",预计2007年大陆GDP增长速度为10.2%左右的水平,与2006年10.5%的经济增速相比,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或预期)是基本确定的。预计2007年,尤其是2007年3Q以后大陆A股市场可能再现如2004年随大陆投资和GDP回落呈现的明显"过度反应"(股指过动,波幅放大)的现象。

  大陆目前前10大市值的权重股中,有5家均为2006年年度新上市或有股本重大扩张。2006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股连续上市后,大陆股市市值结构的行业分布发生了显着变化,渐趋均衡;但由于原材料、金属冶炼、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等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在A股市场市场比重依然在50%以上,在大陆GDP增速放缓引致的周期性行业景气变化依然对大陆股市走势影响甚巨,使2007年仍难改变股市对宏观经济过度解读,股指"过动"的局面。预计2007年2Q起,大陆GDP成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GDP季成长率与上证综指季收盘成长率的乖离可能明显增大,反应可能会有有过度之嫌,演变为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不大。预计大陆2007经济增速放缓的幅度相当有限,GDP增长速度的高位小幅缓步滑落对2007年股市不会构成大的冲击,股指仍将在1900-2500点的高位运行。

  预计2007年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类股、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保险类境外上市公司纷纷回归("A+H"或H to A),金融业在A股股市市值结构中比重将进一步增大,大陆A股股市市值结构不均衡,过于偏重周期性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金融板块将成为市场的稳定期和加速器。2007年A股市场大盘股的发行上市、海外上市的蓝筹公司回归A股市场、大型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原有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注入集团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股指上扬推动股市平均价格上升20-30%左右等都将大幅度推升A股市场的总市值。到2007年,其总市值可增长48%左右至11.10万亿左右,占2008年GDP(元富上海预计数为23.58万亿)的47%左右。

  2007市场整体本益比水平进一步上升可能很大,但估值水平基本合理,相对吸引力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2005年5月以来大陆实施股改,平均10送3左右的对价水平所产生的自然除权效果(不该除权的除权)将本益比进一步推低至15倍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2006年,大陆A股指数大涨60%以上的背景下,截至2006年11月,大陆A股平均本益比不过25倍左右的水平,即便不考虑大陆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增长前景带给股票市场较高的成长性溢价,和全球其它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市场相比,2006年大陆证券市场估值水平也基本处于合理的水平。

  虽然,2007年大陆官方作出"自2004年5月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表述的可能性不大,但值得指出的是,除房地产个别行业外,2007年大陆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实质的放宽(尤其是2007年上半年),加之2007年国际原物料价格的整体回落,将对2007年大陆上市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大陆部分周期性行业将处于行业景气的拐点、盈利增长的开端。在宏观调控政策实质放宽与主导产业景气上升背景下,预计2007年大陆股市的整体业绩将明显高于2006年,可能有10-20%左右的的上升,盈利水平的上升将相应压低A股市场本益比水平。综合来看,考虑到经济长期稳定高速增长、人民币持续升值、2008年的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世博会情结、市场参与者的牛市心态等等因素以及2007年大陆股指可能存在20-30%以上的升幅,2007年大陆A股市场本益比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大陆的投资渠道和金融工具相对缺乏,股价受到资金推动和牛市情绪的影响,市场的"偏热"状况可能出现,2007年大陆A股市场本益比短期可能冲破40倍,但主要将维持在20-40倍区间,估值水平基本合理但略带泡沫,相对吸引力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政策面

  2007年大陆A股市场面临较大的扩容压力,预计证券市场政策环境依旧会比较宽松。

  由于2005年6月大陆证券市场推出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在2006年推进的异常顺利,2006年6月以来,大规模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开始重新启动。前期股改和交投清淡引发大陆融资暂停近一年,积聚了相当大的融资需求,新股发行恢复后,发行节奏非常频密。2006年1-11月,深沪两市共有54家公司发行新股,总筹集资金为1182.30亿元,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2.90倍,达到近四年来的高位,平均中签率为0.52%,预计2006年总的融资规模将达到1600亿(包括IPO、增发、可转债、配股),约相当于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合计数。尤其引人关注的是2006年的大盘蓝筹股(大陆大型央企)的集中上市,大陆自2000年以来融资规模最大的3笔IPO均发生在2006年,分别为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和大秦铁路(601006),分别募集资金405.60亿元、200亿元和150亿元。尤其是工商银行(601398)的A+H同步发行,创下了A股融资规模之最,也创下2006年全球IPO之最。

  筹资功能是大陆管理层最为看重的证券市场功能。2007年可能出现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资产供给压力,预计2007年A股市场融资额估计约2100亿(包括IPO、增发、可转债、配股),另外,非流通股解禁上市规模也将达1800亿左右,为市场大规模扩容另一个重要部分。

  2007年大陆A股市场面临巨大的扩容压力,有鉴于此,大陆管理层可能会营造比较宽松的证券市场政策环境,陆续推出包括保护投资者权益,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推动各路资金入场等偏暖措施都是可以值得期待的。

  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2007年大陆推出大量如股权激励,股指期货等创新政策奠定良好基础。

  截至2006年11月30日,超过90%的A股企业以及85%的累计自由流通市值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自大陆证券市场诞生以来的最大困扰(引发上市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制度性根源)-"非流通股问题"基本消除,为大陆证券市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为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加速企业重组、促进并购活动、股权激励,金融衍生品、吸引战略投资者等政策成为可能。

  资金面

  2007年大陆A股市场可入市的资金增量相当充沛,"流动性过剩"状况将继续推升大陆股市。

  资金面是推动股票上升的外在实质动因,2007大陆"流动性过剩"状况难以改变,流动性过剩将在2007年甚至更长时期继续成为影响大陆股市运行的关键因素。

  截至2006年10月30日,大陆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5.8万亿元。在2007年美国经济(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可能回落以及美国在连续17次加息后,2007年息口的可能下降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为保持与美国的利息息口的"GAP",以防止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而诱发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大陆加息的可能及空间都非常有限,2007年大陆股票市场仍将主要表现为"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资金推动性行情。

  2006年以前,一方面,由于大陆股市系统性风险较高,平均收益率较低,股市波动较大,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极低且不稳定连续等特征,大陆风险厌恶型的个人投资者积极入市的意愿很低,居民储蓄率很高,对股市的参与率较低;另一方面,1990年以来,大陆居民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大陆在养老、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体制方面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的"预防性动机"明显。

  2006年以来,一方面,随着大陆"胡温体制"下"和谐社会"理念的推进,大陆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体制改善的预期大幅增强,居民储蓄的"预防性动机"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大陆A股股市的上涨,股市赚钱效应明显,大陆股民投资股市热情空前高涨,以11月1日到11月20日为例,短短15个交易日,深沪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160914户,新增基金开户数101363户,为2006年同期的10.30倍和46.00倍。大陆央行公布的资料也印证了这一趋势,2006年10月份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为2001年6月份以来大陆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大陆央行也明确指出了月度储蓄存款的下降主要的流向为大陆A股市场。预计在2007年股市整体上涨的背景下,在"低利率"(大陆2006年底1年期活期利率为2.52%,扣除20%利息税后,实际为2.01%)和大陆投资渠道相对缺乏的现实情况下,大陆居民将进一步加大投资于股票市场(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入市的个人投资者人数和资金仍将激增,从而推升股市。

  无论从资金存量还是资金增量角度看,2007年基金在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上对大陆A股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决定性的。

  预计2007年大陆A股市场可入市的机构资金增量相当充沛,而其中基金和QFII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基金为大陆股票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决定性的市场影响。大陆基金产品种较丰富,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的基金产品线,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指数基金(包括ETF)、货币市场型、保本型基金等基金产品。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占大陆全部基金规模的50%以上,其它如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保本型基金的发行规模中,也有较大的比例用于股票投资。

  截至2006年11月30日,大陆基金管理公司57家,共有基金310只,大陆基金管理业具有比较集中的产业组织形态,净资产规模前10大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占比在55%左右。

  2006年1-11月大陆共发行53只偏股型基金,募集2011亿份,预计2006年的偏股型基金发行规模2500亿份左右,超过2005年偏股型基金1626亿份的存量规模。截至2006年11月30日,基金资产净值规模突破6000亿,其中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包括全部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中的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混合偏股型基金、混合平衡型基金等)净值约为5000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80%左右。

  截至2006年9月30日,大陆A股股市流通市值为17994.37亿元,基金持有股票流通市值为2718.58亿元,约占15%左右。预计2007年基金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基金家数达到450只左右,基金资产净值达到8500亿元的水平,持有的股票流通市值约7000亿元,占A股市场流通市值20%左右,基金对A股市场的定价权将随规模增长稳步上升。

  2006年QFII已经超越大陆券商成为仅次于基金的大陆最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2007年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超常规发展的机遇。

  2000年11月大陆QFII制度推行以来,QFII在大陆证券市场已经运营四年。大陆QFII可投资范围很广,可以投资A股、国债、可转换债券、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股票增发、配股、新股发行和可转换债发行的申购,仅仅国债回购和企业债不得参与。从实际运作情况看,QFII获批额度的50%左右用于投资A股。

  2005年下半年大陆股权分置改革以来,随着股权分置制度性障碍方面的顾虑的逐步消除,QFII积极增持A股,入市额度逐季增加,增速大幅加快。由于QFII不存在巨大的赎回压力以及频繁的业绩排名的压力,持股稳定,操作绩效及守法记录良好,大陆管理层门对大陆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高度认可,2006年以来明显放宽对QFII投资额度的管制。截至2006年11月30日,大陆已批准了52家海外机构的QFII资格,其中43家QFII已获批共86.4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距100亿美元的QFII额度上限仅剩25.05亿美元。

  从绝对规模上看, QFII在A股市场2万亿元左右流通市值中只占5%的比例,与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相比,不到基金的10%,与台湾和韩国股市约40%的外资持股比例相比,大陆A股市场的外资规模显得微不足道,其所持有的流通市值对A股市场的实际资金影响相当有限。

  但从影响力看,QFII对于大陆证券市场树立以基本面为主导的理性的投资理念起到积极作用,在个别上市公司的股价以及产业投资比重方面的示范效应明显。尤其是QFII对具体的投资标的选择方面,得益于其先进的投资分析框架、投资理念、国际化眼光、通达的信息资源以及非常专业的上市公司调研能力,慧眼独具。大陆无论个人或机构投资者研究QFII的投资战略、投资理念也已经蔚然成风,QFII买入的股票常常受到热烈的追捧。总体来看,QFII以较小的投入,换来了对A股市场巨大的影响。

  2006年QFII超常规发展,大陆上市公司三季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QFII以240多亿元的持有市值,超越大陆券商为国内A股市场仅次于基金的第二大投资机构。QFII共出现在214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流通股股东中,累计持有市值240多亿元。2007年大陆A股市场资金面的压力巨大,监管层可能将更加依赖QFII的资金增量来稳定市场,在100亿美元的QFII额度基本用足的背景下,预计,随着大陆证券市场逐渐融入全球体系,2007年大陆管理层将大幅度放宽对QFII投资额度的管制,可能新增40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是2006年底存量的4倍,总体资金规模的大幅度提升将大大加强QFII对A股市场的指数变化的影响力。

  技术面

  2007年股指主要在2400--3500点区间内运行,呈现"上升-调整"的"∧"字型走势。

  2001年6月上证综指摸高2245点之后,第Ⅱ调整大浪展开,进入漫漫熊途。2005年6月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最低跌至998.23点,Ⅱ-5延伸浪结束,开始进入大Ⅲ主升浪(长达4年)。2006年股指呈现单边上升格局,基本无大的调整,上升近900点,上涨幅度接近70%,大陆股市可能成为2006年全球表现最佳的股市之一。预计2007年大盘行情总体位于Ⅲ-1浪后段和Ⅲ-2浪前段中,性质为大的上升浪过程中的起始阶段。预计2007年股指将主要在2400-3500点区间内运行,呈现"上升-调整"的"∧"字型走势。

  投资策略

  元富上海建议2007年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增加大陆制造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人民币升值受益行业的投资比重,加强个股选择。

  元富上海认为,综合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以及技术面看,2006年出现60%以上如此大力度的上升走势行情,是A股市场运行面临的所有积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包括股权分置改革、经济高速增长、企业效益的持续改善、人民币升值、流动性严重过剩等,故虽然2007年的影响A股市场的积极因素依然存在,包括企业效益的持续改善、人民币升值、流动性严重过剩等,但"股权分置改革"的平均约30%的制度性溢价上涨将不复存在,虽然仍然是一个相对乐观的市场,但难以再复制2006年的"疯狂"。

  投资策略方面,建议投资者采取较为积极的投资策略,2007年以稳定持股为主,不要轻率作出卖出配置。建议股票仓位总体控制在80%以上,其余20%用于封闭式基金等其它证券投资品种。

  行业配置方面,"均衡配置"可能为2007年最适用的投资方法。三大类行业值得关注:(1)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行业。2006年大陆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大陆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陆的工业装备制造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大规模的进口和合资生产后,已经逐渐拥有替代进口和出口的技术能力。2006年,工业制造业中的科技附加值相对较高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子行业如工程机械、钢铁、商用车(包括中重卡、中大型客车)、电力设备、通讯设备化工新材料、IT硬件产业等部分周期性行业可能由于国内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旺盛(地铁、铁路、电网建设、核电设备等)以及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出口、海外工程承揽等)熨平周期波动,延长景气周期,甚至可能拉动部分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等原材料的景气。(2)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受益行业。大陆巨大的人口与市场空间以及雄厚的消费潜力带动消费升级及消费服务行业,如食品饮料、零售、旅游、中药、房地产、轿车、金融等行业的持续增长可期。(3)人民币升值受益行业。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确立,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和空间都远远未达到预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以及1万亿庞大的外汇储备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的趋势几年内不可逆转。2007年人民币可能仍有3-5%左右的升值空间。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币值升值通常最先带动该国以本币计价又不可贸易的金融股和地产股的大幅度飙升。

  个股配置方面,2007年个股选择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2006年的"全面恢复性上漲"的普漲特徵將難以爲繼,在部分個股已經在2006年出現50-500%以上如此大力度的上升走勢後,選股的依據將立足於基本面分析理念的基礎上,突出強調成長性的意涵,公司核心競爭力及成長性溢價分析的重要性上升。

  2007年热点行业预测:

  工程机械制造业

  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的典型行业。大陆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旺盛(地铁、铁路、电网建设、核电设备等);2006年大陆政府对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采取了相关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由13%提高到17%,工程机械出口大幅增加的,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出口、海外工程承揽等)有助于熨平周期波动,延长行业景气周期。

  看好个股:三一重工(600031),山推股份(000680),太原重工(600169),晋西车轴(600495),天地科技(600582)。

  电力设备制造业

  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的典型行业。长期以来,大陆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累计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例约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未来几年大陆电网建设输变电设备需求旺盛。大陆电力装备制造业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看好个股:宝胜股份(600973),置信电气(600517),东方电机(600875),冠城大通(600067),精达股份(600577)。

  钢铁制造业

  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的典型行业。2007年大陆机械、汽车、造船、铁路、地铁建设等行业景气度较高,对热轧板、冷轧板、厚板等钢材需求旺盛;2006年1-9月份,大陆钢铁净出口同比大幅增长80%以上,2007年大陆钢铁行业将得益于国际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对N-11(The next 11,越南、孟加拉国、伊朗、埃及等11国新兴国家)的出口。

  看好个股:鞍钢股份(000898),太钢不锈(000825),宝钢股份(600019),武钢股份(000898),华菱管线(000932)。

  电子通讯制造业

  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的典型行业。大陆电子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库存处于较低位置,产能利用率明显上升,效益明显触底回升。2007年为大陆3G元年(发放3G牌照以及确定新的电信竞争格局),为北京奥运会提供3G服务是大陆申办奥运时的承诺,与3G相关的早期基础建设如光纤光缆、基站、交换机等系统设备制造业将率先受益。生益科技(600183)

  看好个股:中兴通讯(000063),深天马A(000050),中天科技(600522),亨通光电(600487)。

  商用车制造业

  大陆制造产业升级受益的典型行业。大陆商用车(客车与卡车)经历数年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主流公司大多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显著的低成本优势,性价比较高,全球竞争力提升,商用车(客车与卡车)占大陆汽车出口总量的60%以上,尤其在在中重型载货车、大中型客车、轻型卡车等领域优势非常明显。

  看好个股:中国重汽(000951),福田汽车(600166),湘火炬A(000549),宇通客车(600066),金龙汽车(600686)。

  快速消费品和奢侈品

  消费升级和消费增长受益的典型行业。随着大陆人均收入的提升,生活条件改善主要,表现在以国内需求为导向的快速消费品的消费升级,如药品(保健品)、婴儿纸尿片、100%纯果汁、中高档葡萄酒、低温冷鲜肉等超高速发展;部分率先进入富裕阶层的对价格不甚敏感的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并逐步开始建立品牌消费意识以及品牌忠诚度。

  看好个股:一致药业(000028),宜华木业(600978),大亚科技(000910),博闻科技(600883),华冠科技(600371)。

  金融证券业

  人民币升值受益的典型行业。银行业得益于人民币升值受益,贷款规模稳定增长、中间业务快速成长、可能的所得税并轨和营业税调整等潜在利好因素,在未来数年银行业利润将保持高增长的态势;随着2006年证券市场成交量与筹资额的大幅度增长,大陆证券公司营收和获利倍增,大陆证券业迎来转折性的快速发展时期。

  看好个股:工商银行(601398),中国银行(601988),招商银行(600036),民生银行(600016),中信证券(600030)。

  房地产业

  人民币升值受益的典型行业。房价关系到民生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打压房地产确实可以抑制大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但放在一个较长时期看,宏观调控无法改变房地产的行业特性,即最典型的非贸易品-以人民币计价的大额资产的属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房地产股价表现优异的历史会在大陆重演。

  看好个股:万科A(000002),招商地产(000024),金地集团(600383),保利地产(600048),北辰实业(601588)。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