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市场研究 > 正文
 

沪综指2006年将在1000-1350点间展开U型走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 10:28 中国证券报

沪综指2006年将在1000-1350点间展开U型走势

  东北金融与产业研究所

  执笔:毕子男、胡运生、张宗新、周思立、郭峰、赵立强、曾小勇、巩立君

  2006年上证指数运行将呈现“两头翘、中间凹”的U型特性,理论低点区域在980-920点间,千点下方属底部低风险区;理论高点虽可达1500点区域,但市场实际重压在1300-1
350点区域。年末市场存在向III二浪运行通道上轨发起冲击、真正实现由III二浪向III三浪转向的可能。

  理论高低点预测

  2006年上证指数将运行于III二浪的结束期和III三浪的开始期。Ⅰ浪为95.79-1558.95点,Ⅱ浪为1558.95-325.89点,III一浪为325.89-2245.43点。III二浪为2245.43点至今,III二A为2245.43-1307.39点,其中III二Aa为2245.43-1339.20点;III二Ab为1339.20-1748.89点;III二Ac为1748.89-1307.39点。III二B为1307.39-1783点,III二C为1783点至今。

  根据上面对III二浪运行周期剖析,我们可以得到沪综指如下运行规律:基本周期11±1月;主流周期21±1月;重大顶(或低)之后的费波纳茨级数时间周期。以此推论,2006年波峰将出现在2月(±1月),即第一季度对应高点循环,且很可能再现全年高点,波谷将出现在6月(±1月)。股指全年运行特征大致呈“两头翘、中间凹”的特性。

  目前运行的III二C浪理论低点区域可以如下推断:如果按照收盘点位法则,假设III二C浪与III二A等长,则理论上III二C浪的低点为920.81点。如果按照跌幅比例法则,假设III二C浪与III二A跌幅比例等长,则III二C浪低点为1038.14点。两者中间值在980点,2005年最低点为998点,已接近该区域。因此可以认为,C浪调整已基本接近底部调整目标区,2006年股指再创新低的空间有限。

  同样。我们可以预测III二C浪理论高点区域。如果按照图标法预测,连接2245点与III二浪反弹高点1783点,在月K线图标上可以得到一条III二浪运行通道上轨线,该线即为III二浪(包括III二C浪)理论反弹高点线。据测算,该线目前正以平均每月13.6点的速率下移,2006年全年,将逐渐从元月的1497点下移至年末的1348点。如果按照波浪法预测,III二C浪至今实际下跌1783-998点,其对应的0.382和0.5黄金反弹分割位分别为1298点和1390点。如果按照形态法预测,III二A曾在千三区域留下三个(1339点、1311点和1307点)重要支撑点位,伴随III二C浪下跌破位后,该区域(1339点、1311点和1307点)也将成为III二C浪实际反弹的重要阻力位。

  经济增长格局转变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减速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预计2006年,宏观经济仍将保持适度调控,投资将稳中有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但投资仍将是短期内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22%-25%左右。

  预计2006年,出口需求将受到国内外市场因素制约,出口增速将回落,贸易顺差将有所减少,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较大下降,出口型行业的竞争将加剧。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具有明显的边际递减效果。虽然我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随着汇率升值和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贸易摩擦不断,预计2006年出口将出现大幅回落,全部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至15%。

  2006年消费需求增长有望保持强势,但其促进作用无法完全消除投资、出口增长放慢带来的景气下行影响。预计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将继续保持13%左右的中等增速,缺乏全面快速增长的诱因。

  汇率逐步升值利率相对平稳

  从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人民币仍然面临升值压力。内地经常账户顺差2005年大幅上升,预期短期内难以有大量的资本流出,同时国际间要求
人民币升值
的压力有增无减。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稳步升值,在美元不出现大幅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将在2006年底升值至7.8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在2006年内将对美元逐步升值3%。

  基于内外均衡的两方面,央行在中短期内采取升息政策的可能性很小。当然,从人民币利率绝对水平看,在全球内偏低,与新兴市场相比更低,长期执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并不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人民币存在长期提高利率的内在要求,不排除在2006年下半年以后央行小幅加息的可能。

  合理市盈率水平应为14.5倍

  截至2005年11月30日,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约16倍。如果仅从市场平均市盈率数字水平上来看,再加上股改对价因素,中国A股市场已经很有吸引力,但从部门的市盈率水平来看,仅有能源和原材料比S&P的市盈率低。A股市场的产业部门的比重还很“重工业化”,周期性产业占市值的69%。其中原材料市值占28%,利润比重几乎达到了整个市场的一半,除了原材料产业部门外的市场平均市盈率约为23.22倍。

  低PB和高PE(除原材料外的产业部门)成为中国A股市场的比价结构与国际比较的最大特色。导致PB、PE背离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的ROE太低,上市公司的资本效率低下。主要国际市场只有NASDAQ 、NIKKEI 225的ROE低于7%,其他6个指数的ROE均高于12%。

  国际股市主要指数的15年平均年收益率和最近年度红利收益率相加为10.5%,其倒数就是无增长合理市盈率水平,即9.5倍。考虑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假设10年以年均8%的增长速度、世界以年均3.5%的速度发展,可确定中国A股的合理市盈率为14.5倍。目前除原材料产业部门外的市场平均市盈率为23.22倍,考虑到股改的对价水平(10送3),目前的实际市盈率可能为17.70倍,比14.5倍的水平高估22%左右。

  QFII成为新抄底资金

  由于投资时限、业绩评价机制、资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差别,QFII的投资模式难以完全为国内基金所复制。作为全球配置战略的一小部分,QFII比国内基金能承受更大的亏损风险,在投资时限上可以实施更长时间的投资,这使QFII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战略配置资产。

  股改全面铺开后,基金担心原来集中持有的大盘蓝筹股含权对价预期不高,在股价整体重心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调仓。而QFII认可股改后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开始乘机低吸。一方面,QFII对于已经完成股改的优质企业非常关注,大量增持G宝钢、G上港等品种,相反,这些品种成为内地公募基金的主要抛售对象;另一方面,两者对周期性品种的态度迥异。2005年三季度QFII增仓幅度超过100%的8只

股票中(与半年前持仓量相比),G宝钢、中集集团、G龙盛、海螺水泥等4只股票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QFII对内地封闭式基金非常钟爱,据统计,今年年中共有37只封闭式基金被QFII持有,其中2007年和2008年到期的25只全部在列,40%的折价率在其看来是稀缺品种。相反,内地保险资金2005年以来一路减持封闭式基金。

  QFII资金规模虽小,但其先进的选股理念对市场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冲击效应,未来一年当新增额度陆续使用时,不排除市场出现一波以QFII为主导的投资机会。

  保险形成新的冲击

  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得到批准后,保险资金开始寻求战略转移。保险资金对基金的影响胜过券商,无论从节约成本还是风险控制角度看,保险机构自己申办席位无疑都更加理想。这当然会影响券商的发展,而且随着保险进入市场资金量的提高和混业经营的放开,其对券商发展的长期影响可能会更大。

  保险资金的大规模赎回,使得基金投资陷入非理性状态。2005年三季度保险赎回基金逾百亿,从而形成“赎回-蓝筹股走低-整体净值下降-再度赎回”的恶性循环。保险公司赎回的主要因素与政策有关:一是逐步加大直接投资,二是逐步退出小基金、信誉差的基金。保险从基金投资中大量赎回,再将资金投入到直接投资、新发的银行系基金和保险系基金中去。从长远角度看,保险资金注重安全性和资产配置的需要,保险机构投资者抛弃基金也是会有选择性的,随着保险资金的不断增加,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规模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保险资金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目前保险机构对资本市场的投入非常不足,随着股市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以及政策对保险机构的放开,保险资金将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主导资金之一。

  孕育新产业热点

  “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将放在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使工业化的进程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中央政府将重点加大对农村建设、中西部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的投资。

  “十一五”规划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等新概念,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热点。投资热点可能围绕“三农”、循环经济、节能产业、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包括风能、核能)、自主创新、服务业、区域经济等基本面推动的投资主题展开。

  新经济概念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农村消费概念;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概念;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装备工业、微电子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等;支撑新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相关基础设施产业建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