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市场研究 >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 > 正文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背景下保险机构投资报告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2:3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背景:我国保险业进入发展“黄金时代” 

  我国保险业自1979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商业保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诸多领域。二十多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3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9%的年均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根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增长27.1%。2004年1-6月,全国保费收入2373.5亿元,同比增长10.2%。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806亿元(见图2)。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在保险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按资本来源分,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其中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按业务性质分,财产险保险公司24家,人身险保险公司32家,再保险公司5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资产保险公司。全国共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150万人左右。多种保险机构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从市场格局来看,根据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全行业总资产的比例,集中度较高,保险公司总资产规模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如中国人寿总资产4543亿元,占保险全行业总资产49.8%;平保集团总资产1798.67亿元,占19.72%;太保集团总资产918.4亿元,占10.07%,人保公司总资产700.55亿元,占7.68%,其他中资保险公司资产共计964.42亿元,占10.57%;外资、合资保险公司资产共计197.78亿元,占2.17%。 

  总体上,我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险深度和密度潜力巨大 

  我国保险业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从保险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保险业加快发展十分有利。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已扩展到金融服务自由化的阶段,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的保险资源逐渐融入我国保险市场,使我我国保险活动国际化,我国保险市场参与保险资源在全球性的流动以及市场整合,最终将使我国保险业与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既给我国保险业拓宽了发展空间,又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保险需求弹性具有大于1的显著性,保费收入增长与 G D P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仍处于经济起飞的快速增长时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这意味着我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中将保持年均7.2%的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增长无疑将为保险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从有关我国保险业功能发挥程度的一些统计指标来看,我国保险业仍呈现出总体规模较小的特征。与国际上的一些指标进行比较,以2002年为例: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即保费收入占 G D P的比重是2.98%,而世界平均水平是8.14%。我国保险深度占世界平均水平只有36.61%,在世界上排名48位。保险密度,也就是人均保费收入,2002年我国人均保费是28.7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422.9美元。我国保险密度在世界平均水平中只占到6.79%,排名是71位。从另外一个指标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看,发达国家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居民储蓄的15%,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7%,而我国是3.5%,如果和世界平均水平比,我们只占到了其一半;与发达国家比,我们只是发达国家的22.9%。 

  因此,无论是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保费占居民储蓄的比重来看,我国和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商业保险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生存空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保险业各项指标从1998年到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见附表),其中保费收入和保险业资产总额分别在2002年和2004年就提前实现了保险业发展的“十五”规划的目标------全国的保费收入到2005年达到2800亿,保险业的总资产超过1万亿,比2000年增长2倍。国际很多著名的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其中瑞士再保险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存钱以备退休,2010年寿险保费收入将升至1440亿美元。 

  促进三大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对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构建合理的保险投资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逐步培养和形成保险资金运用新的投资能力,提高保险业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1995年6月颁布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加速发展和保险业改革的深入,保险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对增加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提出现实需要。为此,保监会加大了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力度。1999年,允许保险资金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投资企业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同商业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2003年7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中央银行票据;2004年3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6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次级债券,7月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8月允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为保险资金运用分散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机会,提高投资能力,构建合理的投资结构,培育新的盈利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保险业能分享我国经济未来快速发展的成果,增强盈利能力,化解利差损,提高偿付能力。 

  二是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为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扩展了空间,有利于新险种在保费收入来源和资金运用在结构上的进一步匹配,从而提高保险产品竞争力,促进民族保险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直接面对加入WTO以后的国际竞争。 

  近年来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业进行了积极的产品创新,推出了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理财功能的分红保险产品、万能保险产品和投资连接保险等品种,但由于投资渠道受限,不能直接投资股市,使这些保险产品不能很好地实现其设计的功能。10月25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传统保险产品、分红保险产品、万能保险产品和投资连接保险的保险资金帐户规定了不同的投资比例,投资类险种帐户的投资比例均可投资较高的比例,使新险种在保费收入来源和资金运用在结构上的进一步匹配,这将有利于发挥此类产品的原有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投保人的需求,同时也将促进保险产品开发和创新,进一步开拓保险市场,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直接进入将会改善投资者结构,培育和主导价值投资理念,同时完善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功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无疑也将更加坚固。今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并逐步提高其他形式的资金比例。培养诚信、守法、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为落实“国九条”,有关部门已成立“鼓励合规资金入市专题工作小组”,重点研究继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支持长期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创造条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入市比例,建立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保险资金作为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个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将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规范和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从而有效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和效率。 

  四是可以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实现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而且有利于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由于保险资金来源的特殊性,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所选择的投资品种必然是具有收益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理念会进一步强化市场的价值投资思维,有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频率和幅度,从而优化现有的市场收益风险结构,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显然,保险资金入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了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的风险,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尽管保险资金运用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保险资金通过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而且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本市场产品。此外,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创造了条件。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这个意见的发表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重大,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将不断得到规范与鼓励,尤其是保险资金的入市要发生新的变化。6月底发布的我国第一部保险行业发展蓝皮书------《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认为,“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时间将取决于研究分析、认识判断风险及风险控制的各方面技术基础能否到位”。而日前发布的《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内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营运资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其他负债和其他性质保险资金形成的各项资产,均可以投资国内股票市场,保险公司投资资本市场的总额不得超过上年末该公司总资产的5%;投资单一股票按成本价格计,不得超过保险公司可用资金的10%;投资单一股票按股份数额计,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的10%,对投资非流通股则另作要求。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保险业的总资产接近1.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总资产5%的上限计算,则可能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总额最高可达550亿元。专业、规范、高效的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把保险资产分配到各个投资领域,实现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有效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总之,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是保险业发挥资金融通功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本身的深度、广度与效率,以及保险业对资本市场参与的深度、广度与效率,直接决定了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贡献。因此,比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为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种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1980—2003年我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项目

GDP增长速度(%)

保费收入(亿元)

保费收入增长速度(%)

保险密度(元/人)

保险深度(%)

年份  

1980

7.8

4.6

-

0.47

0.10

1981

5.2

7.8

69.56

0.78

0.16

1982

9.1

10.3

32.05

1.01

0.20

1983

10.9

13.2

28.16

1.28

0.22

1984

15.2

20.0

51.52

1.92

0.29

1985

13.5

33.1

65.50

3.13

0.39

1986

8.8

45.8

38.37

4.26

0.65

1987

11.6

71.1

55.24

6.51

0.67

1988

11.3

109.5

54.01

9.86

0.72

1989

4.1

142.4

30.05

12.64

0.77

1990

3.8

177.9

24.93

15.56

0.85

1991

9.2

235.6

32.43

20.35

0.90

1992

14.2

367.9

56.15

31.39

1.0

1993

13.5

499.6

35.80

42.16

0.98

1994

12.6

600.0

20.09

49.00

0.97

1995

10.5

683.0

13.83

56.39

1.17

1996

9.6

777.1

13.78

63.49

1.15

1997

8.8

1087.9

39.99

88.02

1.46

1998

7.8

1261.6

15.97

101.12

1.61

1999

7.1

1444.5

14.50

114.84

1.76

2000

8.0

1599.7

10.74

126.21

1.79

2001

7.3

2112.3

32.04

168.98

2.20

2002

8.0

3053.1

44.59

237.64

2.98

2003

9.1

3880.4

27.10

287.44

3.33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