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会变成银行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2月10日 13:49 和讯中金网
提要:中美WTO的协议,并不仅仅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如果我们证券市场上的大多数消息都如此这般,这个市
场就会显得相对"公平"、"公正"、"公开"了
1999年11月的中国股市仍是多事,投资者与"狼"共舞的压力日增。
先是10月末出现的湘证基金恶炒案有了办法。注意这里写的是"办法",而不是"说法"。因为一般而言,谨慎的
管理当局对某事态有个"说法"已不易,而"办法"更不易及时出台。比如,11月末对"大庆联谊"的惩处,涉及的事情就
不是中国证监会能够单独给予解决的。所以早知道"大庆联谊"有事,但"办法"却是迟迟出不来。相比之下,湘证基金上市
当天炒至10元,第二天就被暂停交易,接着就是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扩募,并马上得到批准执行。
大家评论道:管理当局总算是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了。一下子以1∶6.5的规模扩募,时间紧迫让你炒家
来不及筹集资金,摊薄后的价格自然让炒家损失惨重。相比之下,"蓝田股份"连政府公文也敢假造,只是罚点钱了事,太便
宜了该公司了。
当然,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普通投资者也一网打尽。不久前,有一位小散户对我陈述,他在湘证基金上市
那天糊里糊涂被圈了进去,而且事后也来不及筹钱,大亏。我们只能提醒他与"狼"共舞得小心。
这年头,这市场,大家真得小心点了。现在公司时兴增发新股,"深康佳"也在其列。该公司是个好公司,我也觉得
管理层很有头脑,很佩服。据说此次增发新股的方式是按国际惯例行事。事实是,公司是赚了钱,原有的流通股股东却有不少
的损失。我很无知,所以没能力将此次发行方式和国际上的惯例做一番仔细比较。但我有常识,要是老让股东们的利益受损,
不管什么惯例,也只能是陋习。说得严重点,上当的或有警戒的投资者还会做公司的股东吗?惯例如何"惯"下去?
说起11月的股市,当然,中美就同意中国加入WTO协议的事儿不得不提。虽然各种财经传媒对此做了不少文章,
但有一点似乎没有注意,那就是真正的"消息"对中国股市究竟有什么即时影响。因为尽管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像中国那般
对"消息"的提前消化也很让人吃惊。以今年为例,不管是降息、保险资金入市还是国有股流通问题,事实上不单早已被人们
预期,而且已经提前消化,所以政策一出台,股市要么是拉抬出货,要么乘势打压,很是从容。而中美签署的WTO协议,却
并不仅仅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所以尽管有所期盼,在即将签约的下午纺织股先动了动;第二天各个板块或行业老老实实地
按照加入WTO的利弊来一番调整,然后可能跌得深了点;第三天又有所反弹,然后再次调整……确实很市场,也很"合理"
。我这里所言"合理",也包括了市场的过激反应,但事后都是可分析的。如果我们证券市场上的大多数消息都如此这般,这
个市场就会显得相对"公平"、"公正"、"公开"了。
另外,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精神,基金的新股配售比例大增,认购的新股50%在上市即日就可流通,用于配售新股
的累计资金额也从基金总盘子的15%增至30%,这对基金的实惠自然是大大的。一般的舆论还认为,这样可以压缩专业申
购资金的获利空间,促使部分资金向二级市场分流;同时可以推进大盘股的顺利发行,对平日少有中签机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可通过购买基金来分享一级市场收益等等。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玩味。
首先,如此地优惠基金,对未来中国的基金业利弊很难说。老实说,今年的新基金表现,除个别外,难以看出"专家"
的感觉。如果没有配售新股的优惠,恐怕连稍有投资经验的人都不如。造成这种事实,有许多难以言表的主客观原因。我们也
不必苛求,更何况专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是,如此的扶植,对今后的基金"专家"成长有何好处?
第二,我们知道如此地优惠,与明年基金托盘可能大量释出的新股或流通股有关。如果达到一定的市场均衡了,是万
幸。但有形的手伸得太长,市场会作何反应,让投资者都去买基金?结果供方和买方是一家人,那不是股市变成了国有银行?
上述的话有些可能重了些,不过,总不至于让我们都"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吧!
(摘自《财经》杂志) 作者:张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