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稳增长 四大投资新方向值得关注

2013年08月03日 06:10  金融投资报 

  ■高端访谈

  7月底8月初,“底线思维”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无论是最高层面的政策制定,还是各部委密集出台相关行业刺激政策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获批,都显示出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温和刺激已经开始。虽然这种温和且方向比较清晰的刺激与当年4万亿投资有很大不同,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既然有了要“保底线稳增长”的措施,那势必会在资本市场有所反映,最近环保、信息产业等异军突起,就与此密切相关。那么,稳增长还会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货币政策会不会由此出现微妙的变化?资本市场未来又将有怎样的新趋势?《金融投资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孙卫党、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广证恒生咨询公司策略部经理张广文。

  关键词1

  保底线稳增长 注重民生与调结构

  “用力”推动社会融资、资金利率市场化的方面,加快社会资本的转移

  孙卫党:现在高层对经济的定调是稳增长,对此市场对未来会出台相关稳增长政策充满了期待。但是我认为未来不太会有政策。从货币政策上看,未来偏紧是大概率事件,这符合宏观调控的趋势;从投资上看,更多层面上,会取消投资拉动经济。虽然短期来看,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效果十分明显,但长期来看,弊端很多。所以,未来会逐渐取消这种模式;从项目上看,从“甬温事故”后就叫停的高铁建设项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逐渐恢复,未来会继续推进原来立项的项目,但审批新项目会趋严。不仅仅是铁路,其他项目投资也是,未来上的项目会越来越少。以前经济不好,政府就会采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市场也习以为常。但是新一届领导层在宏观调控上的手法和经济理论与上一届有明显区别,未来政府有望从微观经济推出,靠市场本身来调节,现在铁道部也转变成了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即如果有好的项目,铁道部可以通过市场融资来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好项目,那就没办法,政府不会插手。

  李大霄:自经济定调以后,为了稳增长,最近已经出台了不少的政策,综合来看,主要是以下八个方面:一是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二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三是促进棚户区改造;四是部署改革铁路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五是环保投入1.7万亿,用于治理污染防治;六是鼓励信息消费,权威部门测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七是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八是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对经济定调,使得市场悲观气氛减低。而这些稳增长措施已经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当稳增长的思路统一后,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肯定,市场会摆脱这种过度低迷的状态。后期管理层还会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对经济形成拉动。从货币政策看,为了配合稳增长可能会出现微调;从投资看,后期政策也会出台政策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张广文:目前来看,“底线思维”的提出其实更大程度在于转型之下的“保底”。如果要转型,必然存在一定时间的经济下滑,只是这个底线在哪里,主要看管理层能够容忍的转型所带来的、这一时期必然存在的经济上的冲击力度,也是所谓的“保质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从数据中可以发现,虽然目前海外市场逐步出现复苏,但在经济弱复苏的情况下,出口暂还没有出现强有力的提振;而在消费方面,就现有数据来看,虽然电子信息消费增长较快,但在消费总量上,增长幅度并不明显。那么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就成为了“保底线”这一定调的重要着眼点,而在这一方面,曾经的4万亿政策不会再来一遭,这一次的投资将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力。政策将会“用力”在推动社会融资、资金利率市场化的方面,加快社会资本的转移,创造效率,并推动产业转型。

  关键词2

  货币政策盘活存量是关键

  重点在于盘活存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孙卫党:未来的货币政策是趋紧的。虽然最近央行进行了逆回购以及发布了城镇化上万亿的投资规划,但是个别政策是看不出整个政策趋势的,必须结合一系列政策来看。从央行很久没有进行正回购,以及6月份银行间闹“钱荒”,央行也没有出手救市,就可以看出在货币政策上,政府的态度是趋严的。但是趋紧,并不代表不会有货币放出,该建的项目还是会建。李克强提出了底线和下限的理论,这都是在稳增长的前提下。所谓稳增长,就是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压低经济增速。但是一旦社会不稳定,影响到了就业,政府还是会出面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货币政策趋紧的大局。从政府希望货币政策稳定上看,未来降存准和利率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降存准和降利率都是大的货币政策。未来很有可能是通过激活存量资金,现在政府希望能够激活大量的存量资金,将它们放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去。精简机构,给企业松绑,垄断企业放开,让民营企业进,减税等都是为了激活存量资金的配套措施,让它们能够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李大霄:货币政策应该会跟稳增长的政策相适配,虽然央行近期实施了逆回购,大规模放松的可能性比较小。会不会下调存准率,目前来看,还很难确定。不过,肯定会有刺激存量资金的政策出台。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之前李克强总理也曾多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各项讲话已经表明要盘活存量资金。我认为首先,要将存量资金进行一个调查,看看到底有多少存量;其次,再让它们有一个激活的动作,将它们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使得资金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宽松的政策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从而提高经济的真实回报率。未来在存量资金使用上,肯定会有相关政策出台。

  张广文:在政策上,量化宽松政策不会出现。现在市场上有观点认为,高层加快了项目审批、或有新的4万亿刺激在悄然而行,而这个所谓的“新的4万亿”其实指的并非增量资金。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此前的四万亿项目一部分或第一部分落地仅是3年期,到了2013年,此前的四万亿项目还需要持续进行,并且,此前的四万亿项目中,一部分还没有落实下去,如高铁、轻轨的一些项目,所以盘活存量项目成了中长期的一个重点。所以说,在未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将是整体基调。而盘活存量这一方面,对于国有的老旧产能、“僵尸”产业需要进行升级、转型,盘活这一部分产业;于此同时又需要看到,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还需要有一段过渡期。就好比想要子女成为高精尖人才、创造价值也还需要前期的孵化和培育,所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政策给予新兴产业一定扶持将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关键词3

  资本市场 新兴产业将成为持续热点

  美国转型以来,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新型金融以及能源四大产业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孙卫党:从今年大盘的表现来看,大盘的整个风格就已发生了改变。传统周期性行业如银行、地产等目前估值都处于历史低位,大盘指数也创下了阶段新低,但创业板指数却一路高歌,频创新高。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最能反映市场对于当前经济的看法。创业板中新兴产业股票遭爆炒,估值已经让蓝筹股望尘莫及,说明了市场对于经济转型已经有了明确的反应,未来新兴产业将是大盘的热点所在,新兴产业中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概念风起云涌。另外在城镇化发展规划出台后,相关的民生投资,如管网建设等概念股也有望成为新的焦点。

  李大霄:以前经济增长是靠投资带动,未来则要靠新兴产业发力。所以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未来大盘的投资重点将有所变化。新兴产业是未来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所以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从创业板被热炒也可看出一二。但是由于目前创业板的估值过高,从投资风险上来讲,不建议大家现在进入。目前这个位置,可以关注一些稳增长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板块,如金融、地产、基建板块,它们属于传统行业,而且目前估值都比较低,但是要注意产能过剩的行业。

  张广文:就资本市场来说,有一个规律在于加息周期和降息周期。简单来说,资金多不多并不是决定A股市场涨跌的唯一要素,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在于资金在整个投资市场的成本收益比对——资金成本。2010年以来,M2增速一直在上升,但资本环境却不如2008年,实际上,投资者在外部市场可以获得资金较为稳定的利率收益较高、获得资金的成本也高企的时候,进入 A股市场的欲望就降低了。又由于资金成本高,企业利润的极大一部分被银行所吞噬,A股上市公司负债率普遍高于美国市场。那么在此背景下,转型这一政策、经济的大基调或将成为投资的风向标。符合转型方面的产业更能够获得溢价,因为新兴产业的公司业绩增速也较高,如果增速能够达到30%甚至 50%,虽然目前来看估值较高,但动态来看,其业绩迅速上升,就能拉回其估值水平。而在产业方向上,通过调研,美国转型以来,有四大产业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分别是信息服务、医疗保健、新型金融以及能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高院调查5名法官被指集体招嫖事件
  • 体育世游赛-孙杨连超两人 中国4x200接力摘铜
  • 娱乐曝周迅霆锋已发展2年 柏芝挟双子做筹码
  • 财经7000万嫁女山西煤老板如今日子难过
  • 科技摩托发布Moto X:主打定制与体验 图集
  • 博客任志强:潘石屹讲与我斗智斗勇的故事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的三大高官(图)
  • 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 高考录取
  • 姚树洁:债务危机与地产泡沫的祸根
  • 徐斌:中国未来在体制内自然逆淘汰
  • 思朴:创新是A股最大的红利
  • 谢百三:中国房地产政策似有重大变化
  • 金岩石: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 刘步尘:董明珠为何坚持不道歉
  • 张捷:中国私有化面临沉重历史包袱
  • 罗天昊:“大陆经济”走投无路?
  • 齐格:美国如何惩办丑闻企业
  • 叶檀:政府纵容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