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志远:政策利好护航2300大底 12月将开门大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30日 22:05  东北证券

  东北证券 冯志远

  周三,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2300点政策底岌岌可危,沪指相继失守2400整数关以及5日均线,全市场弥漫悲观情绪。

  欧债危机风雨飘摇,虽然欧洲各国已经就扩大“欧盟金融稳定机制”(EFSF)规模的两种选择的具体条款达成一致,但是标准普尔周二美股收市后宣布下调美国银行、高盛、汇丰等全球多家银行评级又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重磅炸弹,标普此时调降银行评级将增加银行借贷成本,继而对全球金融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方面,12月限售股解禁市值环比增近8成,临近年末,新股发行又现高潮。东吴证券赶在新华保险之前发行,此外,包括陕煤股份、中交股份、西部证券等大盘股也蓄势待发;还有50家左右已经过会但尚未发行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也将赶在年末登场,合计发行股数高达15.6亿股。巨大的扩容压力将继续给国内A股市场资金面施压。

  但笔者认为,今天暴跌并不是仅仅是对上述利空的正常反应,而是我们在前期一直谈到的四季度人民币存在贬值可能的问题,也就是热钱撤离的问题。从10月份数据可以看到,在贸易顺差近200亿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减少了600亿。11月的数据还没公布,估计这个数字将更大。同时,海外做空机构对在美上市的中资概念股的猎杀也愈演愈烈,继浑水、香橼等做空机构猎杀东南融通、东方纸业、绿诺科技等中国概念股之后,11月22日浑水再次出手,在沽空研究报告中给予分众传媒(微博)股票“强烈卖出”的评级,分众传媒当日暴跌40%。因此今日的暴跌也不排除是做空机构利用B股间接做空A股的可能性存在。我们判断热钱如果持续撤离的话,将持续通过各种路径和手段做空人民币、做空地产、做空商品甚至做空A股,A股投资者应严阵以待,不应被其利用。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短期游资流入的占比只有20%,而09年后,短期游资的流入占比达到60%以上,这也就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外汇储备在短短3年内增加了1.3万亿美元到底是什么钱,它的危害性有多大,我们不应该仅仅谴责我们的4万亿错了。而现在或许就是结束的时候了。

  中国经济固然有其自身存在的经济问题,尤其是当前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悠悠到来,未富先老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这个时点上我们也难以判断未来中等收入陷阱是否会在中国出现,是不是会出现失落的10年,因此未来政策将决定经济的演绎方向,宁愿在不平衡中复苏,也不能在平衡中衰退,高增长、低通胀的组合将不会出现。欧债危机当前已经是最坏或者可以预见到怎样才是最坏,我们需要评估的是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什么,而不是心里层面上总是在影响自身决策,欧债危机提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提供了欧洲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契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相对于欧洲,美国经济依然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而不会趋于崩溃。当真如果欧元崩溃、日元崩溃,美元将更加树立其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哪怕是推出QE3,对市场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弱。因此笔者依然判断,中国未来的财政货币政策将更加全球一体化,在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导下,游资的流向显露无遗,政府到底是应该吸纳游资还是挤出游资是不容置疑的,在房地产限购不取消的前提下,降低准备金,甚至降息都是可预期的。

  自2010年以来紧缩的货币政策周期或许已经终结,其实,中国居民的大类资产配置,除了房价以外到底还有多少泡沫呢?紧缩的货币政策最终使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得以恶化,高利贷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海外游资蜂拥而入,推升输入性通胀,套取无风险收益。巴西的降息可以理解为其已经反思到了问题的根结,而恰恰是我们货币政策微调确认后,游资其实已经开始撤离,游资就是最聪明的资金,游资最喜欢新兴市场加息。

  收盘后关注到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1月30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关于国际板的传闻不实”,以及晚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消息出台,终于确认了我们快要自己都不相信的未来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不会在市场极其脆弱的时候推出国际板来砸自己的A股,舆论先行是新事物出台前通常的做法,而在吹风阶段,往往是利益攸关者最活跃的时期。同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已经进入存款准备金的下降通道,欧债危机的恶化为我们挤出游资提供了契机。在未来CPI持续回落的情况下,降息空间依然存在。而巨大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扩容笔者理解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中国将在不停的试错中转型,试错是需要不断的投资的。中国是以前是制造大国,未来依然是制造大国,我们欢迎游资做空人民币,做空商品,这对中国经济转型都是极其有利的,相信2012年经济增长或许还不如2011年,但A股的生存环境将好过2011年,我们不能坚信2300点的政策底未来几年一定不破,但相信12月的首个交易日会报复性反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