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8月PMI数据刺痛A股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 07:38  证券时报微博

  海外需求大降、购进价格指数走高、去库存继续,未来一季经济不容乐观

  证券时报记者 言心

  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一经公布,引来市场关注。数据显示,8月份PMI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9,为近5个月以来首次回升。理论上说,8月PMI50.9%数值,显示中国经济活动企稳回暖。但解构其5大分类指标后,可以看出中国未来一季经济复苏并不乐观。专业人士认为,这直指中国A股的“业绩穴”,分类指标的状况表明,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底仍在探寻中。

  长江证券邓二勇认为,目前市场的焦点再次回归经济增长。作为反映经济情况好坏的先行指标,通常汇总后的PMI高于50%时,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此前的4、5、6、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是52.9、52.0、50.9、50.7,数据呈逐月下降趋势,8月的50.9是5个月来的首次回升,但仍处自2009年3月以来的29个月的第二低位。

  德邦证券张海东对PMI数据的评价是,扣除季节性因素后的PMI,实际上比7月略微下滑,弱于市场预期。民生证券(微博)的郝大明分析,8月PMI较前一月回升,主因是资金紧张,有订单,购进价格上升,却因资金紧张难以完成,积压订单和原材料库存订单增加所致。

  由于制造业PMI指数计算公式是:PMI=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因此订单数据、生产数量、雇员、配送状况以及企业存货数据指标,更成为跟踪观察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细节。事实上,8月的这些主要分类项目数据,已勾勒出中国企业未来一季成本存在上涨压力,终端需求依然疲软的真实画面。

  从分项数据观察,制约PMI回升幅度的主要是出口订单下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说,这表明海外需求不济,影响到经济复苏。如表所示,权重占比0.30的新订单数为51.1,与7月的51.1持平。新订单中出口订单大降2.1个百分点至48.3,为2009年4月以来首次进入收缩区间。兴业证券(微博)的王涵表示,海外需求下降,需求内温外冷不平衡,显示工业生产的回升或是缓慢的,甚至不排除后期如果外需回落过快而出现反复,终端需求疲软无法实质性刺激企业生产。

  由于需求并未实质性回暖,企业利润就转移到关注成本控制和存货周转的购进价格指数和去库存进程。8月的购进价格指数是57.2,比7月的56.3上涨明显,意味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或成未来一季工业企业成本再涨的隐忧。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势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兴业证券的王涵提醒,购进价格拐头向上,显示输入型通胀压力的滞后效应并未消失。若海外经济体仍继续放松货币,需警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的风险。平安证券何庆明也认同这一看法,他表示,购进价格指数重现小幅反弹,尤其是黑色金属、化学原材料和石油加工炼焦等上游行业购进价格涨幅较明显,表明原材料价格压力将持续。

  从真实库存来说,5、6、7 月份都下降缓慢,仅以最长的半年去库存时间来看,目前堆积较高的库存都有可能在短期经历加速去化的过程。长江证券邓二勇表示,风险将随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分行业看,工业中下游多处于去库存的不同阶段。具体而言,8月饮料、服装、通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表现较好,订单、生产环比快速增加的同时产成品库存并未增加或减少,显示相关行业进入销售旺季后,8月的生产和去库存状况有改进。而7月订单需求回升的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专用设备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的8月新订单再度反复,显示行业业绩有待观察。8月份需求环比仍然下降,但降速明显放缓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而产成品库存依旧保持较快增速的行业只有纺织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原因在于海外需求下降明显。

  东方证券邵宇认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底逐步明朗,但业绩底仍在探寻中。针对8月PMI透露出来的不乐观的企业业绩前景,德邦证券张海东也认为,大盘将随PMI低于预期再次倾向空方。由于政策和资金面趋紧,加之海外走势逐渐转弱,A股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逐渐上升,从而形成一股向下压力,建议投资者继续等待经济形势明朗的信号。

点击进入[上证指数吧]讨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