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市场跌跌不休 2437点能否成为中期底部

  编者按:欧美股市近日暴涨暴跌,而A股市场本周也再度陷入低迷,沪指周线出现五连阴。面对“跌跌不休”的大盘,前期低点2437点能否成为中期底部?调整还会继续吗?

  康洪涛

  理性的分析,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应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通胀问题、市场估值水平,以及年底前政策会否变化等因素,而不是由于外来因素就自乱阵脚。现在,市场估值基本接近1664点的水平,政策和上半年想比也不会紧缩到哪里去,为何要恐惧成如此状态。本人坚信,不管近期出现何等事件,大盘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破掉2437点,在2500点附近震荡后,必将迎来再次反弹的良机。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提供下周反弹的基础条件。

  首先,目前市场处于估值底部附近,一旦政策相对明朗,市场在相对底部起来的行情会比现在更加客观和牢靠。我们看到,虽然市场目前处于下跌状态,但还有很多板块加速上升,很多个股出现涨停,跌停的个股基本很少,可见市场的承受能力在经过几次“折磨”后逐渐加强,离我们强调的“吃饭行情”越来越近了。

  其次,本人认为,市场在下半年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是6月份的反弹,而后大盘在达到高点2830点附近后开始调整,直到9月份末和10月份出现的底部是第二次机会,本人定义为“吃饭行情”的开始。但如果8月份市场下跌得比较多、比较急,不排除没有到达10月份,底部就已出现的可能。所以,我们需要精心观察最近3周市场的变化,仔细研究大盘具备多少反弹空间和能量。

  最后,近期大盘可能会在一个新的箱体内运行,即在2500点—2650点之间来回震荡,以寻找市场新机会。按照目前点位计算,应还有一百多点的反弹空间。故此,一旦周末海外政府出现救助市场的消息,国内也没有出现加息的消息,那么下周市场应会马上反弹。

  年初,本人曾坚定的指明今年市场路线:一季度走强、二季度没戏、三季度震荡、四季度“吃饭”。而当下,我们正在等待震荡的逐渐过去和“吃饭行情”的逐渐开始。

  今年最大的机会即将到来

  ⊙王国强

  周五大盘低开震荡,尾市上翘,周线收出5连阴。这是3478点以来第三次周线5连阴,既然3478点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周线6连阴,那么下周收阳概率应该很大。从分时图上看,最近几天走势虽很弱,短期均线也在顺势下压制约反弹空间,但从周期角度看,这个状况有望在下周二以后改变。虽然2560点附近暂时由支撑转变为压力,但这种压制预计不会维持太久,因为这个位置的下跌只会给多头带来更有利的反击机会。

  今年4月中旬后,笔者只看好6月下旬到7月中旬的反弹机会,其他时间都看空,但只看空到8月。现在正值8月,中期底部即将脱颖而出,下周二以后多头将挑起决战大旗,今年最大的机会即将到来。

  余震虽将持续 反弹仍未结束

  ⊙薛树东

  事实证明,任何大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影响都不会很快过去。特别是这次欧债危机和美债降级事件,它对于全球各个经济层面的负面作用,远远不是一两周、一两个月能够消除的。就像一场地震,主震之后还有持续的余震,余震的冲击力虽远逊于主震,但它的特点将持续较长时间。

  对于后市方面,首先我们要阐述两个判断要点,其一是2437点会不会被破,如果我们将2437点视作主震打出的低点,以及本周下跌是受余震影响的话,得出的判断是2437仍然是底部,反弹依然没有结束。其二是2437点能否经受住经济可能出现滞涨而带来的考验,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不确定的东西很多,我们认为至少在下月9日公布经济数据以后,才能得到市场的初步认识。而我们判断8月经济数据虽可能不理想,但不会使市场产生质变的认识,要等到三季度数据落定之后,才能显现趋势性的认识。而当滞胀风险明显出现时,就要考验货币政策的取舍了。我们说过,各国央行在阻止经济衰退和控制通胀之间,无一例外的会选择前者,中国难道会例外吗?

  从上述两个判断要点分析上看,我们基本上倾向于反弹没有结束的判断,并认为2437点至少在9月底之前,被有效击穿的概率并不大。而从技术角度看,本周一开始成交量就出现萎缩势头,说明抄底的主力资金根本没做好运作大行情的准备,或者根本没有勇气。市场跟风动力减弱,往往会刺激这些资金见利就跑。但很不幸的是,周三周四开始,成交量没有大踏步地萎缩,换句话说,这些主力的出逃行为同样不顺利,而且股价已经跌到主力此前抄底的平均成本区2550 点一线。这种情况下,主力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二次拉高,达到减仓的目的;二是认亏杀跌出局。理性上判断,第一种可能性要大一些。

  而如果上述分析成立的话,主力的二次拉高一般都会再创反弹新高,因为那样才能形成诱多的效应。同时,9月份资金面将更加宽松,大小非解禁规模也将出现低谷,抄底的主力资金没道理选择杀跌认亏。所以我们认为,并不排除大盘回补8月5日向下跳空缺口的可能性,但行情的定义暂时只能是反弹。

  操作策略上,我们依然建议投资者高抛低吸。选股方面,在弱势或者震荡市的背景下,我们更加看好次新成长主题,特别是刚上市的新股。高PE、高增长的中小市值成长股的表现,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要远强于低PE、低增长的中大市值周期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