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A股市场窄幅震荡,成交萎缩,市场活跃度明显下降,整体呈现一种弱平衡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昨日成交继续萎缩,沪市自8月8日成交量见高点后,连续7天缩量运行,这在上证指数历史上非常罕见。
我们研究了自从2006年以来的上证综合指数,成交量连续萎缩4天或以上的共有24次,其中连续萎缩4天的有10次、连续萎缩5天的有11次、连续萎缩6天的有2次,连续萎缩8天的有1次。由于连续萎缩4天和5天的样本比较多,萎缩后放量,市场趋势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成交量连续萎缩6天之后的市场运行中,大盘指数都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上涨。2009年9月18日到9月29日那次成交量连续8天萎缩后,市场走出了底部,并产生了一波比较大的反弹。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成交量持续萎缩6天以上之后再放量,往往容易产生一波比较大的行情。
那么本次成交量连续萎缩后,会否像前几次一样产生持续的反弹行情?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因为前几次超6天持续缩量都是在调整市中,而本次却是缩量上涨。
历史上成交量持续萎缩往往发生在调整市场中。从市场的角度看,一般来说持续调整缩量超过6天后,市场空方力量已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大盘一旦放量,多方容易聚集人气发动行情。但是本轮成交量的萎缩却是发生在大盘持续反弹的过程中,即8月8日量最大,而在随后的7个交易日则逐步萎缩,且无论大盘是上涨还是下跌。
我们总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逻辑发展顺序可能是这样的:首先是本轮下跌的根源是国际债券市场动荡,这次的短线反弹动力来则自于全球各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变缓的趋势,于是投资者感觉未来不确定性较大,外围资金不敢大规模介入,主要是场内资金在折腾。而随着反弹推进,场内资金折腾的劲头减弱,个股机会减少,部分场内资金也选择了离场。外围资金介入减少,场内资金也开始回避,成交量萎缩就成为必然的结果了。
如果上述的逻辑是成立的,我们倾向于认为本次大盘成交量的萎缩来自于短期政策热点效应的丧失所造成的投资者离场愿望的增强,而在整体国际债券问题和国内政策转向前,场外资金更多采取观望态度,市场可能会继续维持弱势均衡的态势。在没有新的刺激点产生的背景下,投资者的信心恢复需要时间,大盘难以有出色的表现。因此本轮成交量的持续多日萎缩或意味着股指短线将选择方向,但很难像以前那样产生一个趋势性上涨行情。
(作者单位:东吴证券研究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