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市场若想超跌反弹 内外兼优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5日 15:19  金证顾问

  金证顾问 陈自力

  近期市场的走势基本上维持着重心步步下移之势,今日市场更是在受到了外围市场深度重挫之后,迎来了大幅低开80个点的开市行情。但是,A股在创下了近期的新低2605点后,随即进入的震荡走高的企稳态势。并且成量与前几个交易日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放大,但是整个市场的行业与个股却表现逊色,几乎所有板块全线尽墨,个股飘红不足两成。短期来说市场的恐慌性抛盘站住着更大的权重。可是,市场在创出新低点之后,与前次2610点的低点基本上形成了遥相呼应。所以,技术面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超跌企稳反弹需求的。可是,从中长期的市场下行趋势来看,市场重心本是步步下移趋势,因此市场打出新低点并不为奇,而市场探底回升同样并不为怪。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短期市场若想超跌反弹,内外兼优是关键。否则,市场的风险恐将再度放大。

  笔者认为,对于外患来说,中国并没有太多的能力来进行抑制,同样也没有权利来进行管制。从目前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无论从制造业指数、消费者支出还是就业指标等均大幅低于经济发展正常时的平均水平,引发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这也是美国道指与纳指双双在昨日大幅重挫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关键的负面因素,对于美国来说,又是其继债务上限问题之后的又一难题。短期之内将难以出现好转迹象。所以,美国市场的走势很有可能在未来较强一段时间之内受到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拖累。而技术上来说,美股的两大指数在经过重大的创伤之后,都形成了破位形态。相对应的,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也同样是祸不单行。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收益率的不降反升,也使得两周之前出台的用以阻止欧债危机蔓延的新希腊救助方案多少有些难堪。随着国债收益率上涨、大量持有意国债的意银行股价大跌,意政府进入了紧急状态。因此,未来A股市场的风险也将会继续因为受到外围市场的调整而随之增加。市场要想持续性探底反弹逐步走强,需要外围市场能有所实质性的改观。

  当然,国内同样需要产生积极救市政策。笔者相信A股市场的管理者定会想方设法来抵御外患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市场缺钱,只有把市场的资金来源增多了,才是真正抵御外来利空打击的最好保障。而这种资金流动性增强的来源不能够因多发行货币量进行解决。只能以当前的存量资金来进行合理发挥与有效配置。这样才不会造成资产泡沫。

  就短期来说,自7月18日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三周净投放,累计净投放近千亿元,本周进一步净投放至440亿元。受此影响,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近日来连续下行,其中隔夜利率已经跌破3%,接近前期低点。央行的这一举措,笔者觉得,7月底之后,市场资金面将会有所缓解,但缓解幅度依然不会特别大。从外汇占款投放、财政存款回笼、公开市场操作及存准率等方面对下半年资金面进行分析,预计下半年的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不会特别明显,回购利率还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日前刚刚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传递出一个重要货币政策信号——“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所以,在7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际,众多预测其将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运行的情况下,8月份市场加息的的预期不断增强,也同样将对市场主力资金构成操作策略上的影响。

  而从中长期看,笔者认为,最近市场提及较多的中国版“401K”计划倒是一种可以参考的良策。随着新股发行节奏的不断加快,尤其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在另一方面,截至2010年底,我国五项社会保险资金累计结余已达到23000多亿元。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不到2%,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1997年以来中国“五险”基金的利息损失高达6000亿元以上,相当于抵消了同期财政对养老保险体系的所有补贴。而到2020年,仅养老保险滚存余额就超过10万亿元,届时收益损失将达几万亿元。因此,推动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实现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将是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也将是未来市场能否走出牛市行情的一个关键。

  所以,对于接下来的操作,笔者认为,短期市场下跌趋势依然未变,指数风险在外围市场利空的轮番突袭下恐将有增无减。但是,国内市场毕竟存在自身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相关题材概念个股仍然具有波段性的投资机会。轻指数,重个股仍然是基金投资者的首选。而对于保守的投资者来说,持币观望或许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