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存款准备金率年内第四次上调 > 正文
悬在投资者心头数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将落地,央行今日晚间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在此前的本周几个交易日,沪深股市以明显的调整姿态等待系列调整政策出台,预期比较明确。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涨势不止,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泛滥流动性,10月份CPI面临冲“4%”大考;然而毕竟央行官员在表示绝不能容忍通胀放任扩大,毕竟资本市场还要阻击境外大量热钱的纷纷涌入,毕竟还要警惕通胀引发大量资产泡沫的损失……
一石激起千层浪,央行提高准备金率,股市后市将何去何从?一时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知名博主、活跃股民等各抒己见,市场上则纷纷出现了各种莫衷一是、甚至针锋相对的声音论调,或积极乐观、或温和中立、或消极悲观,让股民如坠入云里雾里,在这个动荡的股市里似乎把握不住方向,摸不着头绪……
消极调控派:调控力度不够 年底还得加息
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张岚对新浪财经表示,在目前流动性充裕和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加息或者调整准备金率是应对通胀的必然选择。她认为,是否有进一步调控仍要看抑制通胀的效果,如果效果不明显,不排除年内二次加息。毕竟从目前的流动性来看,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需经过几次累计之后,才会对股市有明显副作用。如果外围美元指数继续走低、大宗商品继续走强,股市会重拾升势。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不能期待单次货币调控对CPI产生明显作用,央行将继续推出连续调控政策。他认为央行后续必将采取连续的货币调控政策。按照目前的节奏(10月份加息一次;11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十二月份可能还将进行一次货币调控,不排除加息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认为,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年内至少还有一次加息,现在还要观察11月经济数据,如果通胀水平继续上行,也不排除年内还会加两次息。
乐观市场派:上调影响不大 股市还要上涨
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寇建勋表示,管理层在加息之后祭出准备金大旗,显示出不容忍通胀的坚决态度。但对比加息,调控措施相对温和,可是由于50个基点幅度较大超预期,对股市偏利空但影响不大。诺安基金认为,此措施主要是针对CPI走高预期而作出的,并非针对股市,大盘向上趋势将有望保持。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向新浪财经表示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当前流动性充沛的情况下股市呈上扬态势,中间可能会有跌跌涨涨的波动。英大证券李大霄指出,目前指数上扬幅度较大,自身有调整的需求,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好配合了3200点的阻力区,短期内会对股指造成一定的震荡。但是,从中长期看,不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对于银行股,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A股市场上银行股估值较其在H股较低,未来仍有上涨空间。
招商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罗毅向新浪财经表示,由于本次央行行动力度不大,虽短期可能对股市形成一定影响,此举不会影响股市长期看涨的趋势。他认为股市长期依然看涨。“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不会因为本次上调就得到根本性的改变,长期来看股市依然会看涨。
不过民族证券银行业研究员张景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对银行股影响无疑是偏负面的,上调0.5个百分点短期影响虽然不大,但是如果有进一步的紧缩政策无疑将会抑制银行股的表现,投资者应保持谨慎。
湘财证券分析师李莹称,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将回收约3000亿流动性,她认为,与加息不同,央行采取数量型工具回收流动性与此前提高央票利率类似,主要目的是对冲流动性,回收大约3000亿基础货币,减轻热钱流入的影响。
新浪财经小调查:网友分歧大 博主更争锋
针对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广大网友如何看?新浪财经专题调查显示,63.5%新浪网友认为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能有效抑制通胀,20.1%认为能有效抑制通胀。同时44.5%认为此次调整会让股市大跌,38.4%认为股市会上涨;17.1%表示不好说。截至发稿前,27133人参与此项调查。
博主付学军对市场悲观,“现在的A股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刚刚加息不久,央票利率上行,美元指数出现反弹,人民币的升值等等。唯独利好的是热钱的流入,给市场带来充足的资金。但是这唯一的利好也受到了挑战,本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正是为了对冲热钱的影响。久违的长阴也许又要重出江湖。”
而博主特种兵则相对乐观,他认为,“显然,此次上调准备金率的影响远远弱于加息。10月20日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结果上证综指收出了低开阳线。预计明日上证综指只是略微低开(甚至不排除高开)后,便展开报复性反弹。”他认为,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准备金率,无疑是利空银行股的。但考虑到前期见底回升的银行股突然出现莫名其妙的下跌,已经对这个利空做出了反应。那么,当这个利空消息兑现后,反而有利于银行股卷土重来。(永飞 发自成都)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