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面的机会还是周期类股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5日 21:04  投资者报

  以银行、地产、资源类股票为代表的周期类股票,已经在投资者望眼欲穿的等待中丧失了原有的魅力。这些股票承压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复苏不让人放心,甚至增长势头很快就要反转;二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亦或转型,让此类股票丢掉了“想像空间”,转而戴上了“老旧”的帽子。

  与之相反,中小板企业、创业板公司,还有许多所谓“新兴产业”、“高科技概念”股票当下仍然受到追捧,其主要理由恐怕也就是,在大势不明的前提下,这些股票看上去更符合“政策氛围”。

  面对这种现象,我想与投资者一同讨论这样一些观点。

  一是,当前被热烈参与的股票市盈率仍然偏高,与符合政策导向的理由相比,其投资风险的安全度反而非常低。特别是前期,股指高企时买入的大投资者,在大比例持有这些“中小盘股”后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陷阱。故,利用投机气氛制造热闹的局面,从而尽可能脱身,更像是其交易活跃后的真实目的。

  相反,周期类股票已经相当一段时间受到冷落,估值已近谷底。这些公司大多盈利能力很强,业务模式成熟,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远高于中小企业(过去两年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好)。

  二是,股指上行的基本支撑,也就是宏观经济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对这个问题,上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的证词很值得关注,他说:“虽然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可能在未来一年中逐步消退,但已获悉的数据表明私人最终需求的增长将支撑(美国)经济的复苏。”几乎是同一时间,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报告预计,2010年和2011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2.9%和3.3%,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如果美国有信心,世行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地区的经济有信心,那中国的情况会“坏”到哪里去呢?既然我们是从底部走出,如此大的经济体的运行又如何能轻易地掉头向下?

  中国的投资者也许早已习惯了视“领导的判断”评估经济状况。领导最近有一些表态确实让人泄气,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你置身于大的人群之中,想像一下芸芸众生为自己的生活奋斗打拼,你就会对一个由13亿人口组成的经济体抱有信心——因为每个人的工作和劳动才是GDP的来源。

  上周一则有关中国出口情况的传闻给股指带来重大波动,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件。中国的分析师们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低估了”中国出口恢复的进程,他们预期出口恢复增长的势头受挫,数字上要下调到30%左右。而传闻引述“关键部门的官员”的话透露这个数字实际上仍然会高达50%。两者的差距说明什么?在我看来,“想当然”是中国资本市场里最常见的病症。

  三是,对结构调整的评估。在我看来,市场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过于悲观,并因此以为经济复苏会中断甚至“二次探底”。如果经济结构的调整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和政府官员的嘴里,这到是非常令人担心的。如果市场主体、企业主们都在主动地进行,反而应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要知道,优胜劣汰的结果就是“剩”者为王。

  周期类公司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价格的变动极其敏感。在涨价周期中,此类公司赢利大幅上升,反之会大幅缩水。那么如果因经济跌入谷底,同类公司或因激烈竞争、或因政策门槛提高而退出,从而使同类公司数量减少,那么,一旦经济回升,获胜的公司(在中国此类公司多集中在上市公司中)其优势岂不更加明显?

  第四个问题,就又要回到“资金”这个话题上。我知道,在中国谈论股票无法回避所谓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推动”似乎又是一个必须要挂在嘴边的话题。是的,央行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一直在回收流动性。资本市场因此就会有资金流出的判断,进而认为股票要跌的“合理预期”。

  但我真的想问一下各位看官,你作为投资者、还有你周围的投资者,有几个是拿着银行的钱做投资的?是的,市场上一直有所谓“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说法,但其数量和比例均不构成主流恐怕也是大家难以反对的事实。央行回收流动性,针对的是去年扩张的财政刺激政策放出的基础货币,这些流动性换来的“投资拉动”使中国免于大的经济衰退。至于股票的涨幅,并不是这些流动性直接推动的,而是由于经济未出现大的滑坡使得投资者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投资股票。

  那么今年以来,股指大幅下滑也不是因为流动性回到央行手里。其主因,现在判断仍然是在大的走势中的大的“获利回吐”。投资者聪明而且清醒地知道,去年股票的涨幅可观,如果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还在恢复之中的话,那么阶段性地获利了结,再等待业绩的确定表现不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吗?

  那么下一步,投资者应该作何选择呢?我想,周期类的,因为,上升周期正在慢慢形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