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三重压力 A股能否扛出底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 01:2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龙跃

  欧债危机、资金面紧张,加之经济增速放缓预期逐渐增强,A股市场现阶段承受着较大压力。但至少最近一周,市场下行脚步明显放缓,比如上周末海外股市大跌,A股调整力度要相对小很多。市场人士认为,这种基本面与市场面不匹配的走势,给人的直观感觉是,部分场内资金出于种种原因,在“咬牙扛着”大盘,市场暂时很难摆脱震荡走势。

  面临三重压力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分歧后,现阶段的市场观点再度趋于统一,即仅从基本面看,6月的A股市场注定将承受较大压力。这些压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欧债危机阴云迟迟不散。随着越来越多的欧元区国家暴露出财政问题,欧债危机对A股市场的影响不仅没有很快消散,而且有进一步蔓延迹象。一方面,欧债危机严重抑制了海外股市的走势,比如上周末海外股市就再度因为似有似无的欧元区利空传闻而普遍深幅调整,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最近一个多月已从高点回落了11%以上。海外股市低迷,势必在估值和投资者情绪上不利于A股市场短期走势。另一方面,无论是欧债危机引起的人民币对欧元汇率被动升值,还是欧洲国家因财政紧缩引发的需求下降,都明显不利于中国未来出口增长,从而加剧投资者对国内经济的担忧。

  其次,资金紧张压力待解。流动性相对充裕一直是今年以来支撑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现阶段看,A股市场资金面出现趋紧迹象。从资金需求角度看,尽管近期市场持续低迷,但新股发行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脚步没有放慢迹象。从资金供给角度看,2009年8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著走高,并导致大盘在资金面趋紧的预期下构筑了3478点头部。目前虽然新基金不断获批,但各期限SHIBOR自5月24日起的持续上升,仍引起了投资者对市场资金再度趋紧的忧虑。

  第三,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强烈。出口和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驾马车”。目前来看,出口因为欧债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的缓慢,面临较大下行风险;投资因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融资平台整顿而增速下滑预期强烈,这使得市场预期今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经济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开始验证上述判断。统计显示,5月份PMI为53.90%,较4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大有构筑“双头”的嫌疑。此外,从PMI分类指数看,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5月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落,而产成品库存指数明显上升,显示经济二次去库存迹象开始显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基数原因,6月、7月的CPI涨幅预计将持续走高,这意味着市场不仅将承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短期还面临“滞涨”这一显著不利股市的环境。

  政策预期决定市场运行

  尽管基本面压力重重,但不少投资者目前并不悲观。这种情绪反映到盘面上就是大盘近期虽然低迷,但下跌幅度非常缓慢,而且盘中不时出现活跃的股票。部分投资者出现乐观情绪主要基于两点理由。

  其一,市场短期止跌迹象明显。从技术面看,从上周三开始,沪市成交持续维持在每日800亿元以下的地量水平,上周全部A股的换手率更是达到0.66%的近一年次低点,量能明显萎缩显示做空力量衰竭。从资金面看,6-7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大,只要央行控制资金回笼力度,短期资金利率快速上行的态势就会被遏制。从估值角度看,目前沪深300的2010年动态市盈率为13.36倍,只要盈利预期不出现大幅下调,可以认为目前估值已经进入安全区域。

  其二,政策放松预期强烈。本轮市场下跌的主要导火索是以房地产调控为代表的政策收紧预期,但由于欧债危机爆发,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再度变得不确定起来,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看,现阶段政策已经不具备继续收紧的空间,适度放松不是没有可能。

  相对于技术性因素,政策预期是决定市场会否形成中期底部的更关键因素。可以预期,基本面压力与由此引发的政策放松预期之间的博弈,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市场走势。就短期来说,由于房价、物价压力仍然很大,政策放松空间目前还很难测量,这可能预示市场暂时很难摆脱“政策观察期”内的震荡走势,2500点保卫战能否成功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点击进入[上证指数吧]讨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