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跌还未结束不要轻易抄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 10:43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特约 周胤

  市场策略

  中国股市80%以上的市值都与宏观面和房地产相关,在国内外宏观形势不确定,房地产调控也没有结束之际,指数难言见底。

  近期大盘没有继续创新低,而且在几次反弹后站上了10天均线,因此投资者纷纷认为大盘已经可以抄底,尤其是地产股。对于后市,笔者的观点是下跌还未结束,不要轻易抄底。

  全球股市暴跌的根本原因

  这次大跌,我们首先要把中国股市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分析。最近全球股市大跌源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连带美国股市大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实际上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延续。当初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了金融海啸。2009年各国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国债、印钞票以刺激经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但事实上,各国发行国债拯救经济的方式依然是欧美国家刺激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扩大投资,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失衡的问题。

  果然,希腊爆出了债务问题,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希腊政府已经资不抵债,只能消减开支。但希腊人民又不愿降低原有的福利水平,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困难重重。

  中国方面也是通过4万亿投资和10万亿信贷创造了2009年的“V”形反弹,但结果是产能继续过剩,房价飙升,消费和产业升级没有明显进展,信贷高增长无法持续。政府只好打压房价、严控信贷、强迫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停止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

  不管是希腊问题,还是中国的问题,以及未来美国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源于政府举债刺激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经济很可能出现二次探底。这才是最近全球股市暴跌的根本原因。

  房价将迎来漫长的下跌

  这些情况,我相信中国政府也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政府一方面打压房地产,一方面发布了民营资本36条。其目的就是希望把以前炒房的资金引导进入部分垄断行业,从而有效利用资金,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抵抗有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现在关于地产调控的判断就很清楚了。政府铁了心打压房价,具体手段方面的争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算政府不征收房产税,还可以征收保有税、物业税,直到房价下跌,炒房资金撤出,房地产不再成为投机商品为止。房价也因此将迎来漫长的下跌。

  具体操作方面。

  具体操作方面,笔者的建议是继续空仓观望,持股的反弹到位就应该清仓。

  首先,中国股市80%以上的市值都与宏观面和房地产相关,在国内外宏观形势不确定,房地产调控也没有结束之际,指数难言见底。

  其次,从操盘的角度来说,个股节奏遵循大盘节奏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少数个股会稍微领先或滞后于大盘。然而最近股指的连续大跌,机构分歧加大,各板块节奏出现了与大盘的明显错位,使得个股的操作难度加大,投资者很难分清个股的上涨是主力拉高出货还是一波新的行情。以莱宝高科为例,5月24日大盘暴涨的同时,莱宝高科却在假突破创新高后放量杀跌,第二天跌停。?鄢ST伊利也是在大盘反弹途中出现了两个跌停,周五再度大跌。简而言之,由于后市很不明朗,很多机构开始利用大盘反弹出货,甚至逆市杀跌,造成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第三,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简单来看大盘处于30日均线以下就是空头行情。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08年熊市和2009年牛市,2008年熊市中,上证指数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30日均线下方运行,2009年牛市中则运行在30日均线上方。目前股指才刚刚收复10日均线,依然只能定义为快速下跌后的超跌反弹,未来很有可能在30天均线附近受阻,迎来第二波下跌。

  最后,从市场内部格局来看,地产股的率先反弹也印证了超跌反弹的判断。由于原有的高投资、高信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未来的经济模式只能是产业升级和拉动内需,只有代表产业升级和内需的板块如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消费升级等板块领涨大盘,才能证明一轮新的牛市来临。

  总的来看,空头行情并没有结束,在超跌反弹过程中会有一些“一日游”的行情吸引眼球,但这种短线机会和收益对应的风险极大,一般的中小投资者缺乏有效的选股能力所以难以把握,不如先空仓等待宏观面和技术面更加明朗再入市也不迟。

  (作者为某私募基金研究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