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申银万国:大盘阶段性超跌反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 17:33  新浪财经

  2010 年5 月24 日沪深股指高开高走,放量强劲反弹。上证指数收盘2673.42 点,涨3.48%,深成指收盘10620.13 点,涨4.03%,沪深300 收盘2873.47点,涨3.78%。两市股指均创出4 月16 日调整以来的最大日涨幅,且收出几乎是光头光脚的长阳线,家用电器、房地产和采掘等板块强势领涨,个股普涨。

  我们认为:几经拉锯,上证指数在2500 点获得阶段性支撑,反弹行情有望延续;本轮阶段性反弹持续的时间还难以把握,预计仍有曲折反复,目前反弹阻力可能在2750-2800 点区间;个股行情会相当活跃,部分超跌板块机会较多,可以适当参与反弹。

  第一, 单边急跌之后,存在技术性超跌反弹的要求,反弹阻力在2750-2800点区间。自4 月16 日以来,上证指数已经直落700 点,深成指跌幅也逼近24%,特别是领跌的房地产板块,自4 月6 日申万房地产指数由3592 点跌至5 月18日2360.31 点,跌幅达34.29%,不论指数还是代表性行业板块,均已呈现超跌,且单边下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技术上存在超跌反弹的要求。

  下跌700 点后,按1/3 和1/2 的幅度计算,技术性反弹目标分别是2714 点和2831 点,最近两次5 月6 日和5 月11 日暴跌的起点分别是2838 点和2745 点,预计2750-2800 点区间有较强阻力。

  第二,恐慌情绪在几次暴跌中得到宣泄,风险得以阶段性释放,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在向上修正。从大趋势来说,本次调整始于09 年8 月4 日的3478 点,而4 月16 日以来的急跌是本轮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其实两次单边暴跌的逻辑相同,都是事件触发下市场预期的剧烈调整和投资者情绪的巨幅波动。对紧缩政策的恐惧归根到底还是担心经济,由于预期过高,大家不得不在年报季报之后下调盈利预测,甚至有卖方开始下调今年GDP 增速,而这次更有外部因素推波助澜,可谓“内忧外患”。随着国内政策的逐步明朗,投资者矫枉过正的预期有望得到修复。首先,几天之内,温总理和胡主席就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分别表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和“各国应该继续坚持刺激经济的举措”,另有陈德铭部长21 日称中国政府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实施退出策略为时尚早,多位高层领导口径一致地重申宏观政策基调,特别是随着政策面的实际动向,投资者对高层讲话的理解也逐渐趋于一致;第二,“保”的政策陆续出台,“压”的担忧消除,政策实际动向有助于悲观预期的修复,从5 月13 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到上周落实保障房计划的大手笔动作,都是对前期“压”的对冲,大家终于看到政策组合拳的另一半,与此同时,导致上周一市场暴跌逾5%的一大因素发改委的更严厉楼市新政被澄清,几个地方细则较温和,尽管判断利空出尽尚为时较早,但房地产调控或许暂时进入政策观察期,紧缩预期应当缓解,经济“二次探底”的悲观预期应当修正;第三,近期部分卖方对政策的预期已经在发生变化,比如加息的推迟,这也许是今后一个时期市场预期修正的方向,当然,这需要时间,毕竟2010 年确实如温总理所言是极为“复杂”的一年,需要执政者的智慧和宏调的艺术,而不是像08、09 年仅仅“四万亿”就能把大家的信心扭转过来。

  第三,动荡过后,周边市场有望阶段性回稳。欧债危机、德国“裸卖空”禁令、美国失业/货币/CPI 数据反复等等,使得近期全球股市随投资者的情绪化波动而动荡不安。A 股自身心态不稳的情况下,难免受周边市场的情绪传染,比如上周五受隔夜美股暴跌影响,A 股跳空低开63 点。但德国裸卖空的禁令引致的恐慌已经宣泄,旷日持久的美国金融改革终于接近尾声,最终方案并未令华尔街一败涂地,欧美的不确定性也在一步步明朗,尚未有新问题爆发,海外市场的阶段性回稳有利于国内投资者情绪的稳定和信心的提振。

  第四,市场回稳后,个股行情会相当活跃,周一仅3 只个股下跌,涨停家数达55 家,特别是部分超跌板块机会较多,可以适当参与反弹。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