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一
经过一年时间的艰难跋涉,12月沪深股市进入了收官阶段。整体而言,2009年的股市表现不错。截止11月收盘,上证指数上涨了75.55%;深成指上涨了107.96%,而且运行基本平稳,除8月份出现一波20%的调整。个股表现更出众:大部分股票涨幅超过1倍,超过2倍的不在少数,涨得高的,股价翻了10倍,或者高出6124点水平。但同时,一些调查显示,今年绝大多数人的投资收益并不理想,亏损的不在少数,跑赢大盘的不多。即使基金、私募等机构投资者,跑赢了指数的也屈指可数。这样的结局也许出人意料,就像我们年初为股市的定调最终被证明为出人意料一样。
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说,2009年股市出人意料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多的是投资者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心态,以及由此而来对把握趋势的前瞻能力与定力的缺乏。
也难怪,2500—2700点是年初大多数机构预设的极限目标。由此,从1664点开始的反弹根本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人,包括机构投资者这段时间大部分在空转。指数攀升到2700点之后,投资者开始调整自己的看法,调高了市场预期。这时,机构投资者的态度明显转向,变得积极主动了,开始增大仓位,指数目标相继被调高到3500—4000点。但题材股、概念股等小市值股的投机性炒作主导市场,让人不知如何是好:追高,怕套;不追,又无事可做。8月的调整似乎让市场看到了新希望。题材股借此进入调整而权重股、蓝筹股将主导行情的风格转换,几乎成了市场最高意志。但是,从8月到9月,从10月到11月,再到眼下的12月,蓝筹股、权重股还是一幅老气横秋的样子,风格转换的迹象并不明显。市场好像进入了无可奈何的黔驴技穷状态。这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周五(12月4日),千呼万唤出不来的风格转换终于露头。上午十点过后,以银行股为代表的蓝筹股、权重股开始发飙而大幅拉升。与此同时,题材股、概念股等纷纷跳水。这样的分化走势持续不到半小时,大盘股与小盘股双双同步向下。不知道是小盘股的颓势吓坏了投资者,还是大盘股本身的腰杆不硬,这一短暂的表演既表明风格转换不易,更说明转换本身暗含着内在的苦衷。说白了,风格转换,或者说蓝筹股、权重股的崛起,只是市场短炒的一种形式,只是投机博差价而赢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你为此感到困惑不解,那么我建议你回顾一下存在快20年的中国股市的运行轨迹。由此,你对中国股市也许会有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0月,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约2.25万亿元,占流通总市值的比重已由2003年末的12%增加到17.2%,全部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超过50%。应该说,目前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并不弱。他们有能力挑起大梁,主导市场运行。另一方面,各种比较方法也认定今年以来蓝筹股不仅涨幅偏低,存在补涨的可能,而且其整体估值不高,不仅远远低于小市值股,也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正因为这样,市场对蓝筹股行情呼声高,期望大。也许,我们还可以从理性的角度,理解蓝筹股、权重股目前的处境,毕竟明年的宏观形势面临N多的挑战。
1990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过以1993年、2001年以及2007年为顶点的大牛市。与此同时,你也看到了投资者队伍的扩大、上市公司规模的增长,还有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你还可以看到GDP的急剧增长与上市公司利润的增加。但是,这些似乎与股市的关系并不大。几次大牛市中指数大涨,股价翻筋斗,但市场素质,包括公司质地、管理水平、市场秩序、企业盈利能力乃至分红回报并没有明显改善。即使股市运行与经济大趋势相吻合,比如1996年开始的大牛市得益于经济形势好转,2005年开始的大牛市得益于股权分置带来的制度性革命,但行情的演变最终得不到经济效果的验证。行情大多只好由终点又回到起点。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因素不是影响股市波动的基础性因素,企业业绩不是决定股价的基础性因素。相反,政策预期、领导讲话、管理层暗示、政策调整、机构动向、重组题材、业绩亏损,乃至一些莫名其妙的小道消息对股市、股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刺激作用。
否认风格转换的正当性,并不说明它会就此消失。我的意思是提醒投资者,蓝筹股、权重股上涨只是此时此地短期获利的手段,不要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致高位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