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申银万国:400点上涨只是好戏的开始

  ●透过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可以看到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还要坚持而不能过早退出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提升各国投资者的信心

  ●现在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幅远超股票流通市值的上升,且二季度以来,储蓄搬家趋势一直在延续,因此流动性总体还是很宽裕的

  ●目前港口吞吐量、用电量等都在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在不断加速,不少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也在不断调高,这些积聚起来的动能将不断推动大盘上行

  ⊙申万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编辑 李导

  9月份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从月初的最低点2639点算起,最多差不多已经有400点的涨幅。大盘走出这样的行情,应该说是有点出人意料的,客观上也迫使不少人改变了大盘在短期内还将再次探底的观点。不过,对于股市何以在9月上半月会形成这样猛烈的上涨,市场各界的看法并不相同。

  进而言之,如果对这次驱动股指上涨400点的力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显然有利于对整个行情的把握。

  全球政策面一致唱多 奠定市场稳定基石

  在笔者看来,9月份股市的上涨,其基本因素有这样几个:首先还是政策面的稳定。不可否认,出现在8月份的股市暴跌,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对国家政策是否稳定产生疑虑有关。围绕“动态微调”所展开的不同解读,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显然,当因为各种干扰因素出现,使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发生改变时,那么股市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大盘下跌也就难以避免了。并且,这种下跌很可能还是以一种比较极端的形式显现出来,对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不过,所幸的是,有关方面还是非常及时地重申了将继续执行原有政策的态度,这对于稳定投资者的预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透过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市场还看到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这方面是有高度共识的,大家都认为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还要坚持而不能过早退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确实会提升各国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我们看到,近期海内外股市产生了高度的联动,并且是持续向上。

  资金面有波折 但整体宽松不动摇

  第二个因素,应该说是资金面仍然宽松。虽然,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信贷要比上半年紧了,而站在股市的角度,还发现股票的供应速度在加快,这就产生了对供求关系的担忧。不能说这种担忧没有一点道理,但只要大家对资金面的状况进行认真的分析,还是能够得出比较积极的结论。举例来说,由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一段时间,现在货币的供给总量与前几年相比,是大大增加的,其幅度更是远远超过股票流通市值的上升。而且,今年二季度以来,“储蓄搬家”的趋势一直在延续,这也就是说资金的活跃程度在提高。因此就大的框架而言,流动性还是很宽裕的。如果说在8月份,市场曾经从央票利率的上升中感觉到资金在收紧,但现在这个利率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回落,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至多只能说资金面是有过阶段性的紧张,而其宽松的格局并没有什么改变。资金供应的充裕,对股市行情形成了很大的支撑。

  经济数据靓丽 力挺股市回暖

  还有一个因素,这就是实体经济状况在不断改善。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现在实体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启动,港口吞吐量、用电量等都在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在不断加速。尽管说,经济运行中还有很多问题,上行的基础并不扎实,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其向好的趋势大致上是明确的。事实上,不少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业绩的一致预期,现在也是在不断调高的。再说,投资股市,关键一点就是要把握准趋势。既然现在经济有了向上的趋势,那么股市自然是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的。只要外部环境比较平稳,那么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好转,就能够在市场上集聚起做多的能量,从而不断地推动大盘上行。

  时下,股市已经站上了3000点,封闭8月17日的向下跳空缺口应该说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行情不会到此就告终结,根据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看,其所蕴含的对做多力量的支持,还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因此,9月份股市的上涨行情,还会继续下去。当然,要再现半个月上涨400点的情景是不太可能的,后市运行也不会像前段时间那样流畅,但是,大盘往上走则是一个基本趋势。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后市是能够让人乐观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