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融证券:接受市场先生的狂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9日 04:5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证指数

  没有人能够给泡沫合理定价,因此只能——

  □华融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

  张红杰

  与2008年下半年A股市场连续下跌形成鲜明对照,2009年上半年市场在犹豫中前行并逐渐加速。两年之内,中国的投资者经历了烈焰-寒冰-烈焰的循环,仿佛南柯一梦,其中滋味只能是冷暖自知。而目前市场的热络程度,令人感觉2007年盛景再现。

  市场正从通胀预期板块为主线的反弹初始阶段进入到全面开花的主升阶段。随着6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投资者普遍调高了下半年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业绩提高的预期,行情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切都是流动性的故事,一切都围绕流动性展开。随着全球救市行动的展开,我们看到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在美国,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短短半年之内从8000亿扩展到2万亿美元;在中国,半年之内信贷投放达到7.37万亿人民币。大量信贷扩张总是首先造成资产价格上涨,其表现就是楼市和股市,上半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火暴便是明证。可以预期的是,如果没有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短期内市场将延续每天上涨的趋势,换句话说,就是持有股票的人每天早晨睁眼看到的就是上涨、再上涨。对持股者来说,可能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感觉了。

  伴随着市场跨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质疑是不是涨得太多了,需要回调了。的确,当前市场的走势完全不符合技术分析的套路,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在2007年不是也经历过吗?按照估值水平来看,目前平均的PE达到27倍,还没有达到2007年的水平。考虑到市场表现的动力来源于流动性,我想还是要更加关注资金面的状况,短期内资金面支持继续持股。

  巨量信贷资金短期内集中投放,实体经济显然是一下子消化不下这么多钱的,有一部分进入楼市和股市是大概率事件。市场普遍估算大约有20%的信贷资金进入了股市,也就是大约1.6万亿的资金进入了市场,这样算来把股指从1600多点推升到目前的位置没什么悬念。而且我相信,实际进入市场的资金比这个数字还要高。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007年。彼时,我们热议的话题也是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资金入市。回顾当年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目前的市场:2007年上半年信贷增长是平均每月4200亿元人民币,直到9月份信贷资金开始紧缩;2009年上半年信贷增长是平均每月1.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票据融资是平均每月2800亿元。回顾2007年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预见,2009年必定是盛景再现。上证指数目前的点位仍然没有充分反映流动性充裕的状况,后面可能还有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空间。

  2007年的市场基本分为两段,上半年是垃圾股炒翻天,5·30短暂调整后是大盘股再度冲刺直到见顶。今年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明确的投资主线,就是在美元贬值预期下受益通胀板块,具体是有色、煤炭、新能源、金融、地产,这几个板块轮番表现使得指数走到了目前的位置,尤其是在3000点附近金融股表现突出,为指数冲关贡献不小。有这样明确的投资主线,对市场发展大有益处,进入三季度美元可能出现加速贬值,大宗商品类、金融地产类个股表现还将进一步深化。毫不奇怪,这对价值投资者一般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市场将来确实也发展到不是价值型的阶段,但是想想经历过的2007年——不得不承认“一切皆有可能”。随着对未来半年经济前景的预期趋向一致,市场将继续向纵深发展,对上证指数是不是高位质疑的声音将逐渐减弱,行情有望走到全面开花的阶段,我们将再次看到,各类小道消息又开始满天飞。

  中国股市已经越来越具有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这两年市场表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在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达到13%,股市也在同期达到了历史高位;而在2008年,随着中国的经济逐级下滑,股市也跌入冰点,股市见顶和见底时间都领先宏观经济几个月。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国证券市场正如投资学经典教义上描述的市场先生,有典型的狂躁症和抑郁症,放大了宏观经济波动。当年指数一路奔向6100点时,我们领教了市场先生的狂躁,在指数飞流直下达到1600点时,我们也见证了市场先生的抑郁。现在看来,市场先生又将开始走进狂躁的状态。

  既然是狂躁的市场,里面必定是充满了泡沫,这样的市场我们是很难按照一般的估值观点去看待的,毕竟从来没有人能够给泡沫合理定价。对投资者而言,注定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拥抱泡沫,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泡沫逐渐吹大的过程中,能够抵御住诱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另一种就是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等待市场先生抑郁的时候。这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们看到的有如此功力的人基本都成为了投资大师,并且几百年来人数寥寥可数。需要提醒的是,拥抱泡沫的人,要始终瞪大眼睛,看着泡沫的状况,不要把投机误当成投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