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分析市值管理对股价运行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 17:12  新浪财经

上证指数

  广州万隆

  核心提示:进入全流通时代,产业方的市值管理动机将对上市公司股价长期运行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该如何分析其市值管理行为则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进入全流通时代,产业方的市值管理动机将对上市公司股价长期运行方向产生决定性影响,该如何分析其市值管理行为则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一、市值管理一般规则

  由于缺乏长期国内历史数据支持(09年才开始真正逐步实现全流通),国外全流通市场的产业方市值管理一般规则对我们将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按国外市场的运作经验,产业资本市值管理方向往往是逆金融资本买卖意愿而动。

  在经济相对疲软(股市预期悲观)阶段,上市公司股价一般较低(金融资本疯狂抛售所致),此时产业方更愿意以股权回购、股权激励或兼并收购的方式去购买相对廉价的上市公司资产。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市值过低导致的收购和兼并风险,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低位收购相对廉价资产,为其后运作奠定基础。

  而在经济环境相对较好(市场预期乐观)阶段,上市公司股价一般较高,此时的产业方更愿意以减持、增发配股和分拆等形式来套现。这一方面是在上市公司股价高位获取相关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为投资实体经济而准备更宽裕资本。

  另从更长期来看国外上市公司大股东普遍采取各类手段去迎合市场需求,从而持续做高市值获取更多银行贷款或其它融资权利。

  不过和国外情况比起来,我国资本市场仍相对不成熟(退市和收购兼并受到行政限制),一般意义上的大股东市值管理意愿仍然相对较弱。

  二、利率和资金驱动要素分析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分析,利率和资金要素往往也是决定产业方资本运作行为的关键(而非经济实际增长情况)。

  2001年11月10日,美国《财富》发表了《巴菲特谈股市》一文,文中巴菲特重申了股市整体表现长期来说与美国经济整体增长性相关,但如以十年为周期则未必如此。

  股神以翔实的历史数据解释说明了1899年-1998年的100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每十年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的现象。实证研究证明,美国股市长期平均年复合回报率约为7%,但短期受益则和GNP负相关。

  其中美国股市在1964年-1981年间美国GNP增长率为373%,但道。琼斯指数从874.12点到1981年年底为875.00点,基本没有上涨;同时从1981-1998年,美国GNP增长率只有177%,但道。琼斯指数从875.00点涨到9181.43点,为典型大牛市。实际上,不仅仅是过去34年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走势完全相背离,在整个20世纪也是经常如此,比如1900-1930年也呈现出这种典型的反差,这说明经济走势和股指走势的背离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个更深层次因素推动结果。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经济走势和股市指数涨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完全背离的。同时,我们发现德国股市也存在类似情况,而其它地区市场没有数据无法证实。所谓成熟市场股市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看来只是一种理论幻想,即使以十年为周期都未必成立而恰恰相反。

  因此数据证明,股市走势更直接取决于利率(经济发展疲软时期的利率相对较低,经济发展过热时期的利率水平较高),而和经济环境甚至负相关。

  站在产业资本角度解释,则恰好相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时期,利率水平一般较低,实体经济投资疲软,资金相对充裕背景下产业方更愿意对自身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等操作。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时期,利率水平一般较高,实体经济投资机会较多,产业方资金反而相对紧张,导致产业方更愿意从资本市场套现,从而致使股市相对疲软。

  三、全流通打开了产业方市值管理大门

  实际上,我们万隆证券网一直强调目前09年市场正在构造一种全新的"生态结构",全流通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开始真正进入并参与市场,打开了产业方的市值管理大门。

  09年初在经济环境相对低迷,利率水平不断下降和信贷资金释放脉冲下,股市走出了一轮超出预期的阶段性行情,这和产业方态度显然是密切相关的。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则是,未来直接决定市场中长期方向的往往是利率和产业方的预期行为,而传统估值分析可能失效。在经济环境低迷导致上市公司业绩较差阶段,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往往较高,金融资本的行为一般是倾向于做空,而此时反而是产业方更愿意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两者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股市更易走牛。

  因此全流通后,我们更强调从影响产业方预期角度去分析股价走向,而要摆脱传统的基本面分析束缚。

  而就当前阶段而言,在经济环境相对低迷,利率水平接近历史低点的背景下,资金充裕反而导致产业方市值管理意愿高涨,这是奠定09年市场格局的主要核心要素之一。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