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需要二次维稳 为复苏行情蓄势整理

上证指数

  ⊙阿琪

  近期行情呈速降态势,这一方面是“去库存”的行情还需要再寻找一个“需求底”;另一方面欧美市场因银行债务危机爆发连创新低至少在心理层面上抑制了A股行情前期的亢奋。在“两会”召开、2月份经济数据即将披露、外围市场积重难返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后阶段市场将更多地以2000点为依托整理待变。

  3月份行情整理待变

  3月份市场聚合了太多影响行情的事件,决定着行情将处于一个整理待变的格局中。首先是,“两会”的召开使得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有增无减,其中的关键在于,在出口受阻滑落,内需面临通缩环境的态势下,“两会”中的政策基调能否从之前的侧重刺激投资转向于着力促进消费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显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行情在第一轮概念性的政策热情过去以后,对后续的政策着力点以及更具体和细化的内容还需等待与观察。其次是,一季度的经济与公司盈利到底能否成为一个低拐点?一季度公司业绩风险到底有多大?这些因素到3月下旬将会逐渐清晰起来。我国经济与公司盈利是二季度就拐向复苏,还是等到三季度开始复苏?届时在一季度形势明朗后也有了更为清晰的预期,行情整体的运行趋向自然也能清晰起来。再则是,近期欧洲银行债务危机爆发促使欧美股市连创新低,自1934年立法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季报以来,标普500 指数在去年四季度首次出单季负收益等,表明欧美金融危机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市场预期的思维边界,也使得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也变得好事多磨起来,市场对此自然还需作进一步的观察。最后,行情的事实已经表明,单靠流动性驱动炒概念、“说故事”的行情终究是“猴子的尾巴长不了”,由于后一轮行情是“需求底”形成后的复苏性行情,行情重心必然更多地聚焦于一些业绩复苏的行业与股票上,在绩差股投机行情告一段落后,行情重心向绩良成长股的转型还需一个过程,也需等待经济与公司盈利复苏信号的出现。

  A股市场需要“二次维稳”

  经济复苏的进程与复苏的程度取决于社会需求的振兴,在各大行业刺激刺激政策逐一落实之后,股市与房地产已经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复苏十分重要的晴雨表信号。单从股市来看,目前已有“二次维稳”的必要,一是因为,统计数据明确显示,A股股票指数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呈高度契合的正相关关系,而目前内需不振的重要原因是消费信心的低落,拉内需促消费已经不能忽视股市的作用;二是因为,股市的持续低迷已经导致市场的融资功能缺失,这使“股市服务于经济,经济回报于股市”的市场投、融资功能出现了“瘸腿”,在千方百计刺激经济的重要阶段白白浪费了股市的作用。实际上,对管理层来说,若要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全球衰退的泥潭,就千万不要有A股出挑是风险的思想禁锢。此外,目前对A股“二次维稳”的有利条件是,春节之后投资者大多已经走出信心丧失的状态,市场流动性也相对充裕,指数尽管有所回落但还处于投资者的心理支持线2000点之上,这时候若有些“维稳”举措能起到往往一呼百应的效果。如果等行情跌落于2000点之下运行,市场形成悲观恐慌情绪,使A股与欧美市场并行的时候再来“维稳”必然是事倍功半。目前对A股“二次维稳”的另一大好处是,虽然全球投资者都一致看好中国经济,但欧美银行普遍陷入债务危机,再也无力来“抄A股的底”。

  “待变”行情仍将向上

  “3月份行情整理待变”,基于以下因素行情最终“待变”向上的概率较大:(1)时滞的原因,去年4季度开始不断推出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从二季度开始在微观层面中将逐渐显现其效用,虽然经济复苏的程度要取决于需求,即使这些刺激政策不能掀起大浪,“浪花”至少还是有的。因此,二季度的经济与公司盈利数据即使不能明显上拐,至少也能逐渐好看起来,并在环比上能确认出一季度的低点,从而给市场看到复苏的希望和预期;(2)在去年12月份“去库存”后,一季度经济与公司盈利之所以欲振难兴,很大一个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因为,房地产既是投资品,又是消费品,还决定着资产价格的定价,是贯穿上下游42个行业的中枢产业,它的低迷自然牵动全局。在“经济复苏看投资,投资成效看内需,内需要看房地产”的路径中,目前的有利因素是,按照“先跌先涨”的机制,跌幅最大、成交最为低迷,且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交易已经开始明显复活,这种现象如果得到持续并能向其他地区蔓延,则必能对经济和市场预期提供有力支持。(3)“去库存行情”回调后正在寻找一个“需求底”,相对应的,不足13倍市盈率的1664 点确立的是一个行情的估值底,后期行情将寻找一个业绩底,一旦一季度公司的“业绩底”得到确认,则行情变动的新趋势必然向上。

  行情在“去库存,找需求”。目前的投资策略也应是这样,即淡化行情中概念性的短期炒作,在年报,尤其是一季报中深入挖掘能从二季度开始随经济探底复苏而能明确增长的公司,为下轮复苏行情做充分准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